哈尔滨之旅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馆、哈工大博物馆

王丽云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以理工科见长,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学校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等多个名称变更。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培养出了113位两院院士、148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22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47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之星</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思民楼</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建成于1995年。我校杰出校友、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民先生(1979级精密仪器系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专业)为母校新百年之发展,慷慨捐赠人民币壹亿元,千秋之举,善莫大焉。故,特于202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命名本馆为"思民楼",以志纪念。</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7日</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主楼</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校训石</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精神</p><p class="ql-block">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p><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p><p class="ql-block">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哈工大建校10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设计馆</p> <p class="ql-block">从校门口图书馆前坐校内小巴车一元钱来到航天馆</p> <p class="ql-block">航天馆附近的经济与管理学院</p> <p class="ql-block">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b></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航天主题展馆,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融航天科技实物和模型、航天知识介绍为一体的专业展馆。</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一直以航天、国防特色著称,为了加强学生的航天国防传统教育,普及航天知识,宣传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成就,哈工大于1986年建立了航天馆。航天馆的部分展品由各单位捐赠的模型、实物或资金建设而成,文字内容参阅了大量的航天、国防科技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展馆共分室内室外两个展区,共收集航天展品90余件。室内展区分为航天器、发动机、导弹、火箭、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宇宙知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部分。</p><p class="ql-block">室外展区包括俄罗斯“资源号”返回舱、“长征一号”火箭、“东风二号”导弹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院士寄语</p>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精神,介绍为航空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勋们。</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天员</p> <p class="ql-block">航空馆二楼俯瞰一楼拍的</p> <p class="ql-block">鹰击六号空舰导弹</p> <p class="ql-block">天舟系列飞船</p> <p class="ql-block">嫦娥一号(1:5)模型</p> <p class="ql-block">嫦娥二号卫星(模型)</p> <p class="ql-block">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p> <p class="ql-block">探月工程</p> <p class="ql-block">火箭系列</p> <p class="ql-block">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p><p class="ql-block">(1:20模型)</p> <p class="ql-block">脉冲星实验卫星</p> <p class="ql-block">红箭73反坦克导弹(实物)</p> <p class="ql-block">上游一号舰导弹实物</p> <p class="ql-block">鹰击六号空舰导弹</p> <p class="ql-block">PL-00 空空导弹(实物)</p> <p class="ql-block">火箭弹</p> <p class="ql-block">中国通讯卫星展</p> <p class="ql-block">高分二号卫星(1:3模型)</p> <p class="ql-block">东风三号导弹</p> <p class="ql-block">VF-20 液体火箭发动机实物</p> <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套装</p> <p class="ql-block">航天服模型</p> <p class="ql-block">天宫二号1:1模型</p> <p class="ql-block">航天馆不仅是航天学院重要的教学、科研场地,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和相关科技培训、科学试验等工作的平台;同时,免费对校内师生和社会开放,成为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天科技博物馆,成为普及航天科技知识、航天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室外部分</p> <p class="ql-block">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卧震苍穹广场</b></p> <p class="ql-block">卧震苍穹广场陈列着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东风二号导弹等珍贵实物,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东风二号导弹实物</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运载火箭实物</p> <p class="ql-block">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实物)</p><p class="ql-block">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kg。</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入轨道。</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资源号返回舱实物</p> <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哈工大已经为我国航天领域培养了超过1万名专业人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包含“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在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等“重量级”人物都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文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博物馆的馆舍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59号,其建筑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该建筑始建于1906年,原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后于1920年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校舍。2010年,学校将这栋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并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标志着哈工大百年办学历史的集中展示平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舍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2018年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凸显其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一般博物馆,哈工大博物馆自带浓郁的欧式风情。挑高空间、宽阔走廊搭配花枝吊灯、地毯壁画等装饰,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的俄式宫殿中。</p> <p class="ql-block">走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以哈工大学子为背景的百年时间轴,从192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其间哈工大的重要历史事件、瞩目成就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哈工大发展史为主线,涵盖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展品包括历史图片、文字和实物、教学仪器、航天模型等4000余件。‌‌介绍了哈工大百年历史、办学历程,包括“光荣革命传统”“杰出校友”、“教学仪器设备与笔记”等专题陈列,其中展示的原版著作、绝版教材、早期实验仪器等都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对于哈工大校友来说,博物馆中陈列的旧物、展示的历史都带着亲切感,而哈工大的成就更是让人心生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的校训</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历任主要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学生分布情况</p> <p class="ql-block">首任中国的校长刘哲,吉林永吉人,张学良兼任校理事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备协会理事会成员。</p> <p class="ql-block">建校早期的办学历程(1920~1949)</p> <p class="ql-block">1920~1945杰出的学子</p> <p class="ql-block">管理体制介绍</p> <p class="ql-block">科学研究,各种学术报告会</p> <p class="ql-block">本校建成时早期的地砖和门把手,已经有 11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百年地砖,1906年铺设在门厅中,让每一个参观者俯首叹奇:它虽色彩模糊剥落,但精致的几何图案仍不失其古朴典</p> <p class="ql-block">东北沦陷时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p><p class="ql-block">(1935~1949)</p> <p class="ql-block">哈工大第一个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教学情况</p><p class="ql-block">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考试必须闭卷,三科不及格者降级,两次降级者退学。</p><p class="ql-block">1942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6个科系考试中有4个科系的第1名都是中国学生。</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政府接管学校</p> <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25日,中央正式任命陈康白为哈工大校长、党组书记(1951~1953)他为哈工大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的主要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建筑大学历任的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材展</p> <p class="ql-block">首批教授</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国家恢复职称评定制度后的第一次全国教授职称评定中,哈工大陈定华、洪晶、李家宝、</p><p class="ql-block">王铎、雷廷权、田锡唐、陈谌闻、吴从炘、王宗培,哈建工王光远、李德滋被国家批准晋升为教授。</p> <p class="ql-block">华宇-机器人</p> <p class="ql-block">人才培养创新载体不断丰富</p><p class="ql-block">院士特色班,成为培养学校人才的“金字招牌”。</p> <p class="ql-block">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涌现,2017年以来新增院士11人,院士增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六。</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出自于哈工大成为了杰出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哈工大博物馆礼堂,是再现学校历史的又一不可多得的藏品级景观。</p> <p class="ql-block">礼堂欧式设计,庄重典雅,适合仪式感强的学术报告和小型活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学术活动等。</p> <p class="ql-block">习主席给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吸引着无数学子与游客前来探寻的哈工大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校园的建筑之美,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这所百年学府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哈工大之行不仅是校园景观的游览,更是一次对中国工业脊梁的致敬。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大国重器背后的技术灵魂,感受顶尖工科强校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治学的校风。</p><p class="ql-block">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贯穿校园文化,你能感受到师生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和务实精神。</p><p class="ql-block">感受到哈工大作为“国防七子”的担当,在国防科技领域贡献卓越,校园中可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意识。</p><p class="ql-block">同时让我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们国家未来国防事业的发展充满了自信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