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695753</p> <p class="ql-block"> 书法墨香的兰亭、山水盆景的东湖、云骨奇石的柯岩……,这些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绍兴古老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游罢大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次日我们又驾车去兰亭、东湖和柯岩,探寻这三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兰亭:墨香四溢的书法圣地</b></p><p class="ql-block"> 微风拂面,一踏进兰渚山下的兰亭,书法圣地浓洌的墨香顿时扑鼻而来。</p><p class="ql-block"> 兰亭历史悠久,其名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涵义。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吴国后,曾在兰渚山种植兰花。明代《绍兴府志》记载:“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因兰花在中国被视为“花中君子”,故勾践植兰体现了高洁典雅、坚韧自强的精神。到东汉时期,兰渚山设立驿亭,“兰亭” 之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沿着竹林小溪间的石径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三角形的鹅池亭,亭中竖立的石碑上刻着“鹅池”两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鹅池碑是兰亭“三绝”之一。相传“鹅池” 两字是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所写。当时,王羲之刚写完“鹅”字,接旨中断,其子王献之续写“池”字,形成“父子合书”奇观。“鹅” 字娟秀挺拔,“池” 字粗犷豪迈,两人的书法风格在碑上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鹅池亭边有王羲之养鹅的鹅池。垂柳环绕,池水清澈,白鹅戏水、假山红鲤。王羲之养鹅是为了观察鹅的行走、觅食和游水姿态,来提高书法的笔划线条之美。</p> <p class="ql-block"> 踏着着蜿蜒的小径,在竹林中前行,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曲水流觞,这里是《兰亭集序》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只见一条刻有 “曲水流觞”木化石的 “之” 字形曲水,在流觞亭前缓缓流过。流觞亭面阔三间,飞檐翘角,青石台基、木雕门窗,四周环廊,古色古香。亭檐有匾额“流觞亭”,亭内挂清乾隆皇帝御笔“曲水邀欢”匾额,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复制品、曲水流觞图及历代诗文、对联,展出了曲水流觞所用的青瓷器具复制品,还原了当年兰亭雅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41 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楔事聚会。楔事,乃古代文人在水边祭祀、宴饮、赋诗活动也。42人列坐于曲水两旁,将盛有黄酒的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顺流而下,觞停在面前者需即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场充满雅趣的聚会共赋得 37 首诗并汇成《兰亭集》。王羲之趁着酒兴,铺纸挥毫,写下了序言,这便是传世名作《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 <i>“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i></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流觞亭细细欣赏临摹的《兰亭集序》,默默诵读。324字的序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仅记录了当日盛会的情景,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兰亭美景的赞美,而且笔势委婉含蓄,遒美绝伦,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p> <p class="ql-block"> 兰亭从此成为书法圣地而名扬世界。倘若没有王羲之的《兰享集序》,兰亭或许一直默默无闻,隐于崇山峻岭之中。唐代柳宗元曾说: “兰亭若不遭右军(王羲之),则芜没于空山矣。”</p> <p class="ql-block"> 坐在曲水边的坐垫上,手摸潺潺流水,鼻闻阵阵墨香,耳听飒飒竹叶声,闭上眼晴,感受古代文人曲水流觞的雅趣。恍惚间,眼前出现雅士们围水而坐,“觞随波流,赋诗饮酒”,笔走龙蛇,墨韵流淌的雅景,不知不觉与先贤们进行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 兰亭青山绿水,小径曲折,茂林修竹,静谧秀美。游至御碑亭,远远就看到八角攒尖顶的古亭内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石碑高6.8米、宽2.6米,正面刻有清朝康熙皇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一石碑上笔墨辉映,世所罕见,故称“祖孙碑”,亦是兰亭“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康熙皇帝1693年南巡兰亭时临摹的《兰亭集序》,笔法雍容华贵,凸现了对王羲之书法和对兰亭文化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所作《兰亭即事》诗,书法潇酒飘逸,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兰亭集序》及雅集传统的追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 </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i></p> <p class="ql-block"> 穿竹林,跨小溪,过石桥,游至兰亭碑亭。这座建于清康熙年十四年(公元1685年)的四角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和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p> <p class="ql-block"> 兰亭御碑是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为兰亭“三绝”之一。碑上 “兰亭” 两字,为康熙皇帝1693年的御笔,笔势端庄雄浑,可惜碑上“兰”字缺尾,“亭”字缺头。原来,兰亭碑在特殊时期不幸被砸成四段,修复仍留下残损。碑面残缺处,因游客长期抚摸而特别光滑,故又称君民碑。</p> <p class="ql-block"> 兰亭景幽、事雅、文妙、书绝。欣赏了“一序三绝”(《兰亭集序》和鹅池父子碑、清皇祖孙碑和兰亭君民碑)后,我们还游览了临池和王右军祠。 </p><p class="ql-block"> 临池露天的太字碑和18只水缸、似乎向人们诉说着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用18缸水“临池习书,池水尽黑”,终成书法大家的故事。纪念王羲之的王右军祠,内有墨池、墨华亭、王羲之塑像,有康熙皇帝和历代书法名家临摹的《兰亭集序》,使人犹如在浩瀚的书法海洋中遨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湖:鬼斧神工的山水盆景</b></p><p class="ql-block"> 箬篑山麓,东湖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 “山水盆景”。</p> <p class="ql-block"> 东湖原为一座青石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称箬篑山。汉代起,这里成为一处石料场,经过1000多年的凿山采石,开凿出高达 50 多米的悬崖峭壁和数十米的深渊。至清代,东晋诗人陶渊明第45代孙、绍兴乡贤陶浚宣,利用采石场遗址筑堤围湖、造桥添亭、植桃种柳,建成了如今美妙绝伦的东湖园林。</p> <p class="ql-block"> 环湖步道,湖中的崖壁千姿百态,有的对峙如门,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秘的水域;有的倒悬若堕,给人一种惊险刺激的冲击;有的深曲如洞,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湖水清澈碧绿,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波光粼粼。乌篷船悠然荡漾,水面涟漪层层,与周围的山水林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游览东湖,一定要体验乘坐乌篷船的乐趣。我们从寒碧亭码头出发,兴致勃勃地乘船游湖。</p><p class="ql-block"> 船夫划船手脚并用,乌篷船时而穿过狭窄的石缝,时而绕过奇特的山峰,时而穿梭于狭窄的水道,时而绕过突兀的岩石,让人既紧张又刺激。两岸悬崖峭壁,奇石嶙峋,色彩斑斓;湖面广阔,清澈见底。听湫亭、饮绿亭、香积亭,扬帆舫、稷寿楼和茂密的绿树,点缀在湖边;霞川桥、秦桥、万柳桥横跨湖上;湖面倒映着青山绿树、亭楼古桥,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p> <p class="ql-block"> 东湖的奇,不仅在于它的山水风光,更在于陶公洞、仙桃洞、喇叭洞那些巧夺天工的岩洞。</p><p class="ql-block"> 陶公洞由陶俊宣为纪念先祖陶渊明而开凿。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当我们乘船缓缓驶入洞中,四壁陡峭犹如刀削,宛如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再深入,洞内如巨井般豁然开阔。仰望天空,有种“坐井观天”的奇妙意境。正如洞口崖壁上镌刻的1962年秋郭沫若游东湖后的诗,生动概括了陶公洞的奇景。</p><p class="ql-block"><i> 箬篑东湖,凿自人工。</i></p><p class="ql-block"><i> 壁立千尺,路隘难通。</i></p><p class="ql-block"><i> 大舟入洞,坐井观空。</i></p><p class="ql-block"><i> 勿谓湖小,天在其中。</i></p> <p class="ql-block"> 东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传颂着陶成章、秋瑾、徐锡麟、蔡元培和鲁迅等爱国志士在此商量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故事;这里见证了竺可桢、刘大白、陈仪、陈彭年等在东湖通艺学堂的求学生涯;这里留下了张元忭、陶濬宣、郭沫若、沙孟海、陈从周等名家的题刻墨宝;这里还留下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伟人的足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使东湖更具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柯岩:千年铸成的云骨奇石</b></p><p class="ql-block"> 走进绍兴城西柯山脚下的柯岩,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展开了一曲穿越千年,与历史和自然的邂逅。 </p> <p class="ql-block"> 进景区大门见一石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书圣王羲之书写的“柯岩绝胜”四个字。 </p><p class="ql-block"> 柯岩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里曾是三国时期的采石场,经过千百年的开凿采石,成为如今既有古石文化遗迹,又有秀丽风光的“越中名胜”。</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小径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依山而凿,气势恢宏,巨大的弥勒石佛矗立在古代采石遗留的水池中。这是浙江四大名佛之一的天工大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开凿于隋代,柯姓三代工匠历时百年,跨越朝代方才完成,距今1300多年。据记载:“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成”。</p><p class="ql-block"> 弥勒佛石像为整石圆雕而成,高近21 米,面容慈祥,双目微闭,左手抚膝,右手屈抬,呈讲经说法状,两耳可通人。佛背与岩体分离仅底部相连,形成天然佛龛,是江南罕见的大型石刻艺术珍品。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石佛依然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仰视庄严的石佛像,我们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大佛四周环绕48尊小佛像,佛前拜台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源自梵文,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具有无量功德。 持诵六字真言被认为能消除六道众生的苦难,带来智慧与解脱,反映了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围绕石佛边走边看,千年采石遗留的石宕、石洞、石潭、石壁姿态各异,还有五个采石坑遗迹,石景美不胜收。周围陡峭的石壁,有的高耸入云,像是巨人的屏障;有的倾斜而下,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经过岁月的雕琢,石壁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凿痕,仿佛是历史的指纹,记录着当年采石的辛勤劳作。石壁的缝隙中,顽强地生长着一些绿色的植物,为石壁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突然 ,远处水池中矗立着一块巨大的锥形奇石, 形体曲折且上大下小,犹如宝塔倒置。这是与隋唐弥勒石佛并称柯岩“石文化双绝”的云骨奇石。</p> <p class="ql-block"> 这块被誉为 “天下第一石”的云骨奇石,是隋唐以来先人在采石过程中留下的杰作。石高30余米,底围仅4米,最薄处仅1米。看似头重脚轻,却已在风雨中屹立了1000多年。更绝的是,岩顶还有棵千年古柏,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约公元1102年,有“石痴”之称的北宋书画家米芾听闻柯岩有云骨奇石,专程前往观赏,并“癫狂守数日”,高呼“石兄”拜石,成为千年传颂的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云骨奇石顶端还有摩崖题刻,镌刻着隶书“云骨”两字,每字高约2米;左边有楷书小字题写的跋语,简述柯山自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开始采石的历史,并赞美云骨的奇特形态。</p> <p class="ql-block"> 游至玉带桥西,远远就被草坪上一座乌毡帽亭所吸引:亭盖是巨型乌毡帽,三个亭柱为绍兴黄酒酒坛,有单坛柱、三坛柱和五坛柱。乌毡帽亭把绍兴传统的乌毡帽和黄酒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个神来之笔,不同凡响,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背景音乐: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p><p class="ql-block"> 附:兰亭、东湖、柯岩游览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