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不焦虑的活法》分享!

断物舍事离人(罗心呈)

<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74集《金刚经:不焦虑的活法》:</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相”:真相大白(真假难辨,借假修真,知白守黑,明真善相),王侯将相(胜王败寇,封侯成相,武将文官,文韬武略)和见相非相(识人见相,相敬如宾,知相明人,明相见善)。</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相”:真相大白。</p><p class="ql-block"> 何谓真相大白?“真相大白”指事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貌,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彻底搞清楚了。形容通过洞察本质、保持清醒认知,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理解。已经摆脱了对外在东西盲追逐,内心与灵魂如明镜一样清澈如水,已能洞察世间万事万物勺本质。既能以退为进,也能以进为退,观自在如来,明世间万化,已经达到了“心如止水,形如枯木,物就两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言》中云:“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意指天道崇高如同父亲的德行,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体验;哪里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萤火虫有光是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现在的人、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东西,都是想成为“披着羊皮的狼”,更想“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但是这仅仅是“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最后的下场无非是“昙花一现”,“水落石出”、“原形毕露”,“自欺欺人”、“自作自受”,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是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教养不同,彼此的习性习惯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养育管教,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这虽然是二千多年前的“家风家教”,但是用在今天依然是千古育人之经典之“名言”,怎么讲呢?一个人一出生下来,其实都是一张白纸,即是王阳明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一个人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所见所闻等,让自己养成的日常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塑造了自己,那又是为什么呢?孩子最开始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复印自己父母、家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这就对于父母、家人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要求非常高了,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所在,但又有多少为人父母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每天时时刻刻去“知行合一”,甚至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更有甚者“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这对于大部分父母、家人来讲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甚至是“天方夜谭”了,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易知难行,易行难知”吗?</p><p class="ql-block"> 事实真的是如此一如既往吗?外表的光鲜亮丽,虽然可以一时掩盖住身体、内心的残缺匮乏,就如再大的乌云密布也只能一时遮住了太阳的万丈光芒一样,“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本来就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但是有些人,总是认为遮天蔽日的乌云似乎可以天长地久,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杞人忧天吗?而有些人却能看到乌云密布的上面依然是阳光明媚,这不就是一个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返都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惹的“祸患”吗?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但太多的人都是“见色起意,见色忘友,耳听杂音,耳闻噪声,吃香喝辣,以身试法,冷漠无情,心存狡幸,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见权忘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鼠目寸光,井底之蛙,自私自利,贪得无厌,自欺欺人,自作自受”吗?</p><p class="ql-block"> 如若能心如明镜,怎么可能不照彻世间万物呢?人有生则必然有死,虽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但中间这个缘来缘去的过程,不就是自己“修身、修行、修心”的过程吗?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不稳定情绪、情感,就必然有撕心裂肺的痛苦、悲伤。有七情六欲的为所欲为与贪得无厌的及时行乐,又怎么会逃得过娱乐至死的代价呢?</p><p class="ql-block"> 生活、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而且每一步都算数。时间本身就是最好的朋友,正义也是从来只会迟到,但从来都不会缺席,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不正是佛家所言的“花开花落终有时,相逢相聚本无意;春来冬去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吗?</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相”:王侯将相。</p><p class="ql-block"> 何谓王侯将相?“王侯将相”泛指封建社会中有权有势的统治阶级,王、侯、将、相分别代表古代四个显赫且位高权重的管职。“王”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侯”为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如列侯,县侯等;“将”即军队统帅或高级武将,如大将军,骠骑将军等;“相”指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高官,如丞相,宰相等,比如历史上韩信就担任过王侯将相,但最后依然是执迷不悟,不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大智慧,依然是残遭灭门,</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王侯霸业凭谁见,千军万马齐出征;出师岂畏征途远,凯旋不言功劳高;王侯霸业弹之梦,红颜鹤发徒枯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思是谁人不想功成名就,为相将名,封侯成王称帝吗?又有多少不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仗剑走天涯明月刀呢?又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想做“笑傲江湖”的侠客行,又有多少人拼死拼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利莫如王利”,又有多少人拼尽全力想“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但又有几人能“如愿以偿,名留青史”呢?</p><p class="ql-block"> 诗人白居易的《快活》云:“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意指可惜那黄莺啼叫、春花飘落之处,我只能用一壶浊酒送别残春;可怜那月色姣好、晚风清凉的夜晚,唯有一曲清商乐陪伴着我这衰老之身;饱食之后安然入睡,就这样消磨时光,与亲友闲谈时,偶尔冷笑几声;谁能想到在将相王侯之外,还有我这样悠闲自在、快活度日、闲庭信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之人。生活、人生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多锋利的高光时刻之刃,就会有多失落的至暗时刻之背面。与其想入非非的应有尽有,倒不如“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不正是《百年孤独》中所语的“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将用寂寞来偿还;孤独是人类的宿命,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它;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吗?</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相”:见相非相。</p><p class="ql-block"> 何谓见相非相?“见相非相”指超越事物表象,认识到事物内在的本质、真实性、空性。即不被事物的外在形态所迷惑,而是深入其内在本质。这里的“见”即是看见、觉察到,“相”是人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表象,比如物质世界的颜色、形状、声音等,以及精神世界中的概念和形象;“非相”是不被事物的外在形态所迷惑,洞察到事物背后的真相,即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就是觉醒、觉悟、证悟佛法。</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难舍,无过己财;见路不走,即见因果;因果不虚,种因得果;因果轮回,自有定数。”,这些句可能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详,甚至是朗朗上口,但是能知晓其中玄妙莫测的人,应该是聊聊无几,若能知行合一之人,那就是真的“凤毛麟角”了,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佛家有四个“不可”:其一是因果不可改,因果律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运行规律,就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恶言、恶行、恶业”与“善言、善行、善业”终将导致恶果与善果,这不正是佛祖所言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吗?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其二是智慧不可赐,真正的“大智慧”,只能靠自己千辛万苦、千疮百孔、千刀万剐后的觉醒、觉悟、证悟,别人无法通过语言、文字传道授业解惑,这不正是古人所说的“书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吗?不更是“医不叩门,师不顺路,法不贱卖,道不转传”吗?不是更有甚者“医逢信者但可救,还遇无明枉费心”吗?;其三是真法不可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为心声,情为牵挂”基本上都是主观感受而已,这不正是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吗?其四是无缘不可渡,佛陀虽然心有慈悲,但从不会强求去渡无缘的众生,对于执念太重的人,与其“苦口婆心”,倒不如“让草成草,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水成水,让山成山,彼此花开花落,山水一程,这不正是“天雨不润无根之草,佛法不渡无缘之人”吗?不更是“佛在心中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吗?</p><p class="ql-block"> 佛家有四“相”:其一是我相,是执于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的实有之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误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无所不能,由此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甚至丧心病狂,走火入魔,害人害己,自我毁灭;其二是人相,以“我”为基点区分他人,强化我对立与情绪执着,将世界割裂为主客二元对立,会陷入囚徒困境中,从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其三是众生相,已经扩大到了所有生命形态,会误判众生有本质差异,忽略了“缘起性空”的平等性,固化认知,产生了高低贵贱的分别心;其四是寿者相,对寿命长短及时间延续近似妄执,想长生不老,将无常生灭误认为是恒常存在的,恐惧死亡,从而更加剧死亡的到来,那如何来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p><p class="ql-block"> “观身无常”破我相,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眼色、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想”不净观彻底清除,将正能量场充分用于内修自己。“观法无我”破人相,建立起“因、缘、果”的缘起性空正见,用三维、甚至多维空间思维来解决实践中的布施修行。“观众生平等”破众生相,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慈悲之心,对“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轮回建立起众生平等的慈悲智慧。“观刹那生灭“破寿者相,生生死死这本身就是自然界客观规律,只能“前世、今生、来世”周而复始地轮回,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无论是自己、他人、普罗大众、生命都仅仅是一个生灭的过程,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心想事成这都是人的生理、情绪、情感、欲望的表象需求。往往都有“过之不及,物极必反”的存在,唯有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方能让人达到肉体“生老病死”的解脱,从而进入“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灵魂安放”的境界,这不正是佛家所言的“修行者当于无住之心,行慈悲之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常乐我净,极乐世界”吗?</p><p class="ql-block"> 渡众生时,见有能渡的我,则有我相;不见有能渡众生的我,则无我相。我相不是本来有,取我则有我相,不取则无我相,何为取我而有我相呢?比如,你有钱财,若执着自己有钱财,便是有我相,不执着于自己有钱财就是无我相。因此,我相,都是从我执着而有的,这就是我的烦恼、痛苦、疾病因此而生起,亦因此而增长、变大。见有灭则见有生,不见有灭则不见有生,这样烦恼、痛苦、疾病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就是因为有能灭的我相存在,这不正是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故我就不在”吗?</p><p class="ql-block"> 人相也是取则有,不取则无。比如,我修善,执着于自己是修善之人,其反而不修善,执着于别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轻他人,这就是人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迷性即有生灭,有人生,亦有人灭,心中有相,心中有物,物的生灭,便会产生烦恼、痛苦、疾病,这不正是佛家所说的“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忍辱即非忍辱,则无布施、无持戒、无忍辱之人相,即是无人相”吗?</p><p class="ql-block"> 众生即妄想,去掉众生即无妄想,妄想本来是因众生而生。妄想有无量之多,比恒河沙还多,这就是众生相。比如,好吃懒做,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恶事向他人,好事归自己,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都是众生相,这不正是佛家所说的“若无众生相,一切众生,一时渡尽,见佛性则无生灭”吗?</p><p class="ql-block"> 寿者相,降服其心,便无生无灭了,这不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量无边”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