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纪行9:鄂温克民俗村

飞越朝阳

鄂温克族是一个狩猎与放牧的民族,被称为呼伦贝尔的土著部落。我们在“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雕塑旁下车,步行前去探访鄂温克族的敖鲁古雅部落。 东北的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语言相同、习俗相近,不容易分清楚。鄂温克族以狩猎和放牧为主,鄂伦春族偏重狩猎。 鄂温克族的皮毛大衣上,会有刺绣和装饰物;鄂伦春族的衣饰比较简单,以兽皮为主。 尤其是鄂温克族牧民的服饰,会在衣领和袖口上加一些民族图案,看起来更华丽。路上遇见两个鄂温克族青年,跟随他们到部落去。 远远看见部落的大门,全部是木头搭建,既豪放又十分质朴,彰显出他们来自原始森林。<br> 敖鲁古雅原始部落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经历了从猎民到牧民,从迁徙到定居的过程,这里是他们修建的民俗村。 在驯鹿之乡敖鲁古雅,赴森林深处寻找真正的原始使鹿部落,零距离接触圣诞老人的座驾--驯鹿。 走进敖鲁古雅部落大厅,正中央的装饰,用的都是驯鹿角,很有民族的特色。 走进一片森林,看见“靠老堡”。靠老堡离地三、四米高,用桦树皮做屋顶,是鄂温克猎民在长期狩猎、迁徙过程中搭建在树上的库房,存放衣物、皮张和食品,给需要的人取用。 这一片地上长满苔藓。苔藓生长在气候严寒的针叶阔叶林混交地带的山上,每年以3-5毫米的速度生长,是驯鹿最喜欢吃的食物。除了苔藓,驯鹿还喜欢吃嫩草、蘑菇、木耳和灵芝。 这里是鄂温克男女祭师跳萨满舞的地方。萨满舞是中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活动。现在,萨满舞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萨满文化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文化。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等信奉萨满教,至今仍保留一些萨满教的习俗。 鄂温克民俗村的狍子苑。狍子是东北林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东北人也叫它“傻狍子”,因为狍子的好奇心很重,看见了什么都想停下看个究竟。 狍子性情通顺,人工驯化容易,鄂温克人除了驯鹿作伴,还有就是饲养狍子。 驯鹿不是指驯养的鹿,而是鹿的一种。驯鹿一般肩高一米余,雌雄都有长角,蹄宽大,尾极短,善游泳,性较温和。人类驯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驯鹿俗称“四不像”,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牛一样的蹄子。它善于在沼泽、森林和雪地上行走,是鄂温克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在森林中的驯鹿,脖子上系着铃铛。 这两头驯鹿在寻找食物。 走在驯鹿苑的栈道上,前面是鄂温克人住的尖顶房。忽然,看见一头驯鹿向我们走来。 驯鹿根本不怕人,瞪着眼睛,踩着悠闲的步子越来越近。看着它那长长的角,我们心里反而有些犯怵。 森林里的驯鹿群,这个小台阶难道是驯鹿的玩具? 这头卧着的驯鹿,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 鄂温克人的一生都是追随着驯鹿寻觅食物,过着迁徙游猎的生活。定居后,鹿茸成为最主要的收入。 驯鹿不仅是他们得以生存的动物,还被认为是可以与他们平等对话的灵物。不断看见有驯鹿走到鄂温克人帐篷前,想与人交流。<br> 鄂温克猎民依托森林与河流,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有森林观光探险、模拟狩猎、民俗表演,还有品尝民族风味餐、购买土特产等。 用木头与桦树皮搭建的森林咖啡店。 这里是森鹿旅拍:提供鄂温克服装,并为游客拍照。 搭建在森林里的民宿。 用兽皮做门,别有风味。 敖鲁古雅原始部落民俗村内很空旷,旁边就是鄂温克人的定居点。敖鲁古雅目前有驯鹿近万头,密林中还散布着五个驯鹿园区,最远的有100多公里。 鄂温克人过去养驯鹿是作为运输工具,一头驯鹿可以负重35公斤,每小时行走5公里。自从鄂温克人放下狩猎的枪,割鹿茸取得成功,现在成为敖鲁古雅的主要经济来源。 鄂温克人是古老图腾的虔诚守望者,更是用生命爱护着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大森林,敖鲁古雅逐渐成为他们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