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徽州令人着迷,孕育了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多种文化元素,在其区域内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六县,到处都是古徽州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城自然是古徽州的象征。现存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围出了徽州府城的古意。徽州城墙始建于隋朝,现存部分为明代嘉靖年间改建的砖石城墙,城墙及城门(如南谯楼、阳和门等)是古城的重要标志,见证了徽州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自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政府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对城墙进行了修缮和加固。目前城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区域对公众开放,游客可登城游览,俯瞰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的旧物还有南谯门。南谯门,又称南谯楼,是徽州古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始建于隋末,原为吴王府外子城的正大门,后成为徽州府的南大门。历经宋、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宋代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 南谯楼,三重三开间,宫殿式三层楼阁建筑,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中辟方形门阙,宽4.5米,采用宋代“排叉柱”造法,门阙两壁对称竖立26根木柱,其中中门阙门扇隐去2根,故当地人称其为“二十四根柱”,这种建筑手法在全国已很少见。门上高悬“徽州府”匾额,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高台建筑,二层楼阁副阶周匝,悬山顶,型制奇特。</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始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历史上,它曾多次遭受破坏和重建,如宋绍熙年间(1191 - 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及道光末年(1850)也二度重修。</p> <p class="ql-block"> 府衙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主要建筑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仪门内为左、中、右三路建筑,中路分二部,前部两进主庭院,第一进庭院北为正厅,是举行典礼、发布政令和审理案件之处;第二进为后堂和厢房。后部两进庭院是知府廨,即官邸。左、右两路各建3个庭院,中部为经历司、照磨所,前部置司吏宅,后部是属官住宅。</p> <p class="ql-block"> 府衙还设有后花园,在府衙的后部,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为知府大人及其家眷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及后花园是在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进行修复,并于2012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阳和门,又称东谯楼,是徽州古城又一重要历史建筑,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因朝东而得名“迎和门”,后因堪舆学说中“禳火”寓意,雅化为“阳和门”。</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是徽州府城的“首席文物”。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span>为表彰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许国的功勋而建造的牌坊;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许国坊还是全国唯一一座八柱牌坊,形成四面围合的“口”字形平面,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11.4米,占地面积78.13平方米;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斗拱等构件均用大块石料,每块重达四、五吨,体量巨大。</p> <p class="ql-block"> 牌坊上“大学士”“先学后臣”“上台元老”等题字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之手。雕刻图案如“鱼跃龙门”“双豹喜鹊”“龙庭舞鹰”等,既记录许国科考与仕途经历,也暗喻其尊贵身份。作为封建社会旌表功勋的建筑,许国石坊是徽州文化与明代政治、艺术融合的典型代表,非常值得细看。</p> <p class="ql-block"> 许国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内阁次辅,因平定云南叛乱有功获神宗赐建牌坊。传说许国为彰显门楣,采用“先斩后奏”之计,最终获皇帝默许建成八脚牌坊,为徽州古城留下了一个独特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徽州古城的游览内容,当地还在古城闹区建起了徽园。徽园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1999年3 月25 日动工,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span></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以东西、南北两条主街为骨架,形成棋盘式道路网络。街道两旁分布商业店铺和民居,形成繁华商业街区。同时,水系与街道交织,形成独特的水乡风貌,既便利交通,又增添景观价值。城内设有广场、庙宇、市场等公共空间,如许国石坊等标志性建筑,既是城市景观核心,也是市民聚集和举办活动的场所,供社区交流与互动。</p> <p class="ql-block"> 据弘治《徽州府志》载,从宋代起城内就有“康庄坦然,市肆辏集”,至民国,城内已有府前街、大街、小北街、大北街、东门头街、南街、西街、斗山街、上路街、玉屏街、十横街、后街等数十条大街小巷。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十条街巷依旧在,</span>常住居民10万余,生活气息浓郁。</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的古意虽然与人们的期望有点落差,但毕竟城墙还在,许国石坊还在,南谯楼还在……同样重要的是烟火气还在。201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州古城与呈坎、唐模一起被列为</span>国家5A级景区,2024年徽州古城的游客达到了500万人次左右,其历史文化价值正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背景参考了网上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