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个伟大的名字——杨靖宇,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党和国家早有高度评价;杨靖宇的生平家世,也有很多详细著述。可我还是想写一些文字,来表达对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英雄大名天地存</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同志(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号润生,汉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 1923年,杨靖宇在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入读期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在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领导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担任中共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1929年,受党委派赴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1932年,创建以磐石红石砬(lá)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改名为杨靖宇。1933年,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4年2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号召全体东北同胞,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壮烈殉国,年仅35岁。</p><p class="ql-block"> 对于杨靖宇及其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所做的贡献,毛主席和党中央都给予充分肯定。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杨靖宇和其他24位同志一起,被确定为准备委员会委员。会议对杨靖宇的贡献和能力作了高度评价,赞誉他是东北人民心目中的“诸葛孔明”。193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p><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15日,朱德委员长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95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在吉林通化为杨靖宇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毛主席为杨靖宇献花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仅有的一次向烈士献花圈。</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人民军队将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字从抗日战争时期到现在乃至将来始终是一面光辉的旗帜。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p><p class="ql-block"> 二、壮志未酬遭叛变</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将军英年殉国,直接原因是叛徒出卖。这样一位杰出的抗日将军,竟死于叛徒汉奸之手,另人扼腕痛惜,义愤填膺!</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是叛徒程斌。程斌从小就跟随杨靖宇,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杨靖宇对他悉心照顾和培养,非常信任和器重,使程斌成为文化水平和作战能力都很突出的人才,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程斌因家人被日军胁迫而动摇,率115人叛投日军,组建"程斌挺进队",配合日军专门对付抗日联军。程斌的叛变,直接导致杨靖宇将军1940年孤军奋战而殉国。</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程斌的叛变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因为程斌对杨靖宇太了解了,对抗联的行动太熟悉了。他对杨靖宇将军赖以生存的“宻营”了如指掌,带领日伪军连续摧毁了杨靖宇在濛江设立的70余处秘密营地,使杨靖宇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这些营地是杨靖宇将军独具匠心的补给策略,他根据东北抗联所处的环境,将缴获的枪械弹药、药品、粮食和衣物分散藏匿于深山老林中的多个营地。这是抗联能够在东北严寒的深山老林中顽强生存的秘诀,也是另日伪军十分头痛又难以对付的战略战术。如果没有程斌的叛变,日本人极有可能到1945年投降的时候,也找不到对付抗联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1949年,程斌混入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任职,1951年被其当年的警卫员刘其昌指认,狗咬狗暴露了身份,同年以叛国罪被处决,结束了他们可耻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叛徒是警卫排长张秀峰。</p><p class="ql-block">张秀峰的叛变让杨靖宇将军伤透了心。张秀峰打小就是孤儿,从15岁起被杨靖宇收养,指导他参加革命,传授他军事战术,还教会他读书识字、唱歌与吹口琴等,还把自己心爱的口琴赠送给他。</p><p class="ql-block"> 然而,长时期的革命奋斗和情同父子的关系,并没有让张秀峰站在革命、人民和抗日队伍的一边,而是在关键的时候选择了背叛。</p><p class="ql-block"> 当时人数虽不多,但杨靖宇和战士们依然有信心突围。紧急关头,杨靖宇定下了一条适合突围和游击的路线,是部队能够保存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p><p class="ql-block"> 关键时刻,张秀峰在1941年2月1日带着9960块大洋、4支手枪、一些子弹和部分重要机密文件投敌叛变,将抗联部队的突围路线告诉了敌人。日寇马上封锁相关地区,让杨靖宇部队陷入绝境。</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叛徒是村民赵廷喜。当杨靖宇将军率部突围只剩下孤身一人时,碰到上山砍柴的蒙江县保安村的村民迟德顺、赵廷喜、孙长春和辛顺礼四人。</p><p class="ql-block"> 赵廷喜一面答应为杨靖宇找食品衣物,随即便告诉了汉奸李正新,二人向日寇告发,致使日寇将杨靖宇将军包围杀害。</p><p class="ql-block"> 此后赵廷喜的日子并不好过,遭人唾骂,四处躲避。1946年2月23日,是杨靖宇牺牲六周年祭日,靖宇县人民政府在杨靖宇墓前,枪决了汉奸王士洪、桑文海和告密者赵廷喜、李正新,以告慰杨靖宇将军的英灵。</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叛徒叫张奚若。张奚若曾是抗联队伍中有名的机枪手。叛变后一直为日寇卖命,围攻杨靖宇时更是急于立功表现。</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杨靖宇已是孤身一人,患着重感冒,两只脚也严重冻伤,断粮整整五天了,随身携带的是三支手枪和230发子弹。日寇反复劝降,杨靖宇坚决抵抗。日寇劝降不成,命令开枪。是张奚若这个叛徒架起机枪,向曾经是自己首长和战友的杨靖宇痛下杀手,猛烈扫射,致杨靖宇当场壮烈牺牲。最后,张奚若和程斌一起现场辨认确定了杨靖宇遗体,为日寇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 非常遗憾的是,这四个叛徒中,张秀峰和张奚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是狡猾地躲过了新中国的法律追诉期。也有说法张奚若1951年被枪毙,而张秀峰1983年还接受采访,并没有认罪。像这样背叛杨靖宇将军,背叛中华民族的罪大恶极之人,却得不到严厉惩罚,张秀峰居然还得到寿终正寝,真让善良正义的人们心有不甘!</p><p class="ql-block"> 汉奸,这个可耻的群体,不仅另国人蒙羞,更让国家和民族蒙难!试想,抗战时期,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汉奸伪军,单凭日寇的兵力,能够横行14年吗?今天,如果没有这么多崇美亲欧的“公知”,资金外流,舆论跪舔,美欧岂敢如此猖狂?70年前他们已是败兵,50年前他们登门弯腰点头,而今天,他们哪里来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三、忠贞爱情憾人心</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将军的妻子叫郭莲,虽然没有文化,但深明大义,毫无保留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丈夫也钟情于她,教她识字,给她讲革命斗争的道理。杨靖宇早年投身革命,夫妻聚少离多,在那个民不聊生的苦难时代,丈夫常年在外从事革命工作,她一人扶养一双儿女,照顾婆婆,靠要饭、拾荒生活,其中有说不尽的辛酸,她无怨无悔,相信丈夫的事业一定会成功。因为有了信念,生活的艰辛不会压垮郭莲,恶毒的敌人也不会让郭莲低头。</p><p class="ql-block"> 1944年,郭莲因拒绝透露丈夫下落被日军抓捕,遭受酷刑,坚决不向敌人低头。凶恶的敌人将郭莲投入粪坑,虽然被好心人救出,终因伤势过重感染而牺牲。临终前嘱咐子女保存好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待革命胜利后寻找父亲。郭莲苦等十多年,至死也不知道杨靖宇已于1940年牺牲在白山黑水间。夫妻恩爱,感天动地;家国大义,郭莲垂范!</p><p class="ql-block"> 四、优良家风代代传</p><p class="ql-block"> 杨靖宇的父亲马锡龄,诚实务农,壮年病逝。当时杨靖宇只有五岁,是母亲独自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母亲名叫张君,是一位善良慈祥的农村妇女,她不识字,但是懂得教育的重要,无论多苦多难,都坚持让杨靖宇上学读书,还经常给杨靖宇讲岳飞的故事,使杨靖宇自小就有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母亲因杨靖宇参加革命受到牵连,国民党和日寇曾多次进行迫害,加以酷刑,母亲始终坚贞不屈,最后含恨离世。父母是杨靖宇的榜样,为马家树立了优良家风。</p><p class="ql-block"> 妻子郭莲是一位坚强女性,贤慧明理,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友善待人,勇敢对敌。她教育子女理解父亲,懂得家国大义,培养了儿女的优良品质。</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儿女及孙辈,都是为人低调,忠诚敬业,从不轻易说出是英雄后代的身份。他们把杨靖宇牺牲地的桦树皮做为传家宝,教育世代弘扬杨靖宇精神。</p><p class="ql-block"> 儿子马崇云,确认杨靖宇烈士后代身份后,马崇云接到了赴黑龙江省省委履职的邀请,然而他毅然决然地予以婉拒。他态度坚定,语气严肃地表达道:“出身农家,我通过勤奋学习,终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此乃我职业生涯的写照。身为英雄的后裔,我深知肩负着传承家风的使命,绝不能让先辈蒙羞。我立志凭借个人之力,为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他1952年进入信阳铁路司机学校学习,毕业后在铁路系统工作,37岁时因公牺牲。</p><p class="ql-block"> 女儿马锦云,因家境贫寒16岁出嫁,后由组织安排至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晚年生活幸福、低调。</p><p class="ql-block"> 马崇云与马锦云的子女均以“继”字辈改名(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恪守“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九字家训,并以桦树皮为传家宝,警示后代不忘先烈遗志。</p><p class="ql-block"> 孙辈马继志: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负伤,荣立三等功,退伍后投身红色教育,其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称号。</p><p class="ql-block"> 孙辈马继民:也有从军经历,退伍后全家迁居吉林省,曾担任靖宇县县长助理荣誉职务。多次率抗联后代重走东北抗战遗迹,联合李兆麟、赵尚志等烈士后人开展爱国主义宣讲。</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波澜起伏。一方面为杨靖宇将军的英年殉国而悲伤,为叛徒汉奸的恶行而愤怒。一方面也为杨将军的后人得到妥善安置,并且家风传承而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愿杨靖宇将军英名千古,精神永传。愿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勿忘国耻,勇往直前。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民富国强!</p><p class="ql-block"> 致敬杨靖宇将军及其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