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天光清浅,我怀揣着满心期待,早早坐上地铁,再次踏上探访西溪湿地的行程。地铁轻快穿行,心却早已飞向那片绿意盎然的水乡秘境。穿过一座古朴的牌坊,沿着铺满青石的乡间小道缓步前行,微风拂面,草木清香扑鼻,仿佛步入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卷。不经意间,一座柴扉小门映入眼帘,门楣之上赫然写着“高庄”二字。啊!这般赫赫有名的园林,竟以如此朴素之姿迎客,令人顿感意外,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高庄,又名西庄,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初名士高士奇的别业。这座园林虽隐于西溪湿地深处,却因康熙帝南巡时曾亲临此地而声名远播。康熙帝不仅盛赞其景,更挥毫题下“竹窗”二字,并赋诗一首:“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字里行间,尽显帝王对这片山水的钟爱。高庄也因此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人文胜迹,静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踏入高庄,仿佛一脚迈入了时光的深处。青砖黛瓦、曲径通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步入后院,眼前豁然开朗,整座庄园布局精巧、匠心独运,一草一木皆显文人雅趣。虽不及苏州园林那般精雕细琢,却因依山傍水、借景自然而别具一格。溪河环绕庭院,幽深静谧;后花园的大池塘宛如一泓碧湖,波光潋滟,倒映着天光云影。远眺南方,青山连绵起伏;北高峰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触,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离开高庄,我步入西溪红学陈列馆,开启了一段别样的文化探索之旅。馆内陈列着大量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珍贵资料,尤其是红学家土默热提出的全新观点——《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极有可能是出生于西溪的文人洪昇。这一大胆而富有说服力的推论,颠覆了我对红学的传统认知。那些详实的文献、深入的分析,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红学深处的窗,激发了我对《红楼梦》创作背景与作者身份的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此次西溪湿地之行,高庄的美景令我沉醉于古代园林的典雅与自然之趣,而红学陈列馆的探索则让我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了新的养分。在真山真水之间感受历史的沉淀,在红学的世界里探寻文学的奥秘,这一天的游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西溪湿地,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化之韵,令我流连忘返,心中已默默许下下一次重逢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高宅</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帝御笔"竹窗"</p> <p class="ql-block">附交通:地铁3号线花坞站下车即为西溪湿地,入内数百米穿过一牌坊即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