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北路上的故事(九)大清邮政津局

水木山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美篇号:34150727</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天津海关书信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到大清邮政津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中国近代邮政之发端</b></p> <p class="ql-block">  站在解放北路与营口道交叉路口的西南角,望向东北角,绿树掩映中的灰色二层建筑就是大清邮政津局旧址。下面照片中,树后面的建筑就是大清邮政津局旧址。</p><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大清邮政官局局房,现为天津邮政博物馆,属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与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2023年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  说到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端,就不能不提天津老海关。近代中国的第一个邮政机构——书信馆就诞生在天津老海关。</p><p class="ql-block"> ‌ 近代中国,随着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海关之间书信往来渐多。据资料介绍,1878年之前中国海关之间互传书信的机构是传统驿递系统和海关内部通信体系‌。清代延续了明代的邮驿制度,海关作为清政府机构,重要公文均通过驿递系统传递,但驿递效率较低且仅限于官方文件。后来海关内部自建起通信体系‌,通过海关船舶、商船或雇佣专差传递内部文书,形成非正式的跨口岸通信链路。随着公众书信传递需求的增加,1878年,天津海关成立了‌书信馆‌,整合了海关通信与公众邮政服务需要,此一行为成为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端。</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批准,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于当年3月23日、在天津海关大公事房内(就是下面照片中这栋大楼)创办了“天津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机构。</p><p class="ql-block"> 1878年8月15日,天津海关书信馆首发了大清海关试办邮政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p><p class="ql-block"> 1880年1月11日天津海关书信馆改名为“天津海关拔驷达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拔驷达”是</span>英文“post”的译音,为“邮递”之意,天津海关书信馆就成了天津海关邮政局。</p><p class="ql-block"> 188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津海关拔驷达局</span>由海关大楼迁入新建的邮政局大楼(即现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办公。</p><p class="ql-block"> 1897年2月2日,天津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简称“大清邮政津局”,仍归天津海关管辖。</p><p class="ql-block"> 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局,从此邮政局脱离海关,成为独立系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津老海关大楼在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大楼东边,沿营口道往东200米左右,就是天津老海关大楼,大楼面朝海河。</p> <p class="ql-block">  天津老海关最早设于东浮桥盐关旧址,1862年随着营口道前身道路——圣路易路的修筑完成,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将其迁至现址并建立新关。新关大楼始建于1861年,为两层砖木混合楼房,外立面采用西式拱券窗与砖砌线脚装饰。李鸿章曾于1888年视察新关大楼,亲题“津海新关”木匾,原物现存广州中国海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41年日本占领时期,对天津海关大楼进行改造扩建,新增东西翼办公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楼顶部设置钟型穹顶。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津老海关大楼是日本改建后的样子。</span>据说主楼中央还保留有德璀琳时期的石质门廊遗迹,内部楼梯扶手仍可见19世纪末铸铁花纹构件。不过现在大楼不开放,无法入内参观。我曾请求入内拍一下墙上的老照片,都不被允许。</p><p class="ql-block"> 天津老海关旧址现为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办及中国海关学会天津分会联合办公地点。该建筑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看到的中央主楼和三层的塔楼大约是1861年修建的津海新关大楼的遗存了。照片下边的金色造型是中国海关现在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在天津老海关旧址外墙上拍到的,不知道中间那个“海关大楼”标识是否是老海关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始建于1884年,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顶楼房(带半地下室),青砖饰面,并配有精美砖雕,拱形门窗,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特征。</p><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平面呈L形,长的一边,也是旧址正面,坐东朝西,面向解放北路。短边坐北朝南,面向营口道。长短边相交处建有一八角形塔楼。从下面这张网上搜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主要形状。</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正面很长,大约有近百米。下面这张网上搜来的照片可以看到正面全貌。正面建筑分为三段,最右边是八角形塔楼,中间段与左边段造型基本一致,只是左边段后移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右侧是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正面右端塔楼部分。由于整栋建筑建有半地下室,一楼高出地面许多,去往塔楼一楼的入口需走一段台阶。</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塔楼的大门,这里是当年大龙邮局的入口。“大龙邮局”是大清邮政机构的民间称呼。</p><p class="ql-block"> 1878年,中国首套官方邮票“海关云龙邮票”在天津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发行,因票幅较大且图案为云龙,民间俗称为“大龙邮票”。该邮票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开端,邮局因此得名‌“大龙邮局”。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之后,“大清邮政局”成为官方名称,但“大龙邮局”仍作为历史称谓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  塔楼大门另一侧悬挂有范增题写的“大龙邮局”竖匾。</p> <p class="ql-block">  塔楼下方平地上有一组铜塑,中间是大龙邮筒,右边是年轻的“邮差”正准备从邮筒中取出邮件,左边是早年邮差的标配工具:自行车——可惜车把没了。</p> <p class="ql-block">  塔楼下面的花坛里树立有“大龙邮票”的石雕,可以一睹其画面形像。</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正面中间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正面中间部分的中部,是天津邮政博物馆的出入口。 </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正面左侧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正面最北端。</p> <p class="ql-block">  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8月31日-9月1日在天津举行,解放北路上已经摆放了许多盆花,灯柱上也挂起了有关条幅。</p> <p class="ql-block">  在大清邮政津局旧址的欧式建筑风格的外墙上,可以欣赏到中式风格的精彩砖雕。</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是大清邮政津局旧址面向营口道的南侧面与西端的八角塔楼,也有一段砖砌台阶通向一楼另外入口。</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南侧面中间部分。</p> <p class="ql-block">  旧址南侧面右端部分与整体建筑风格不同,疑似后来搭建的。</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举行,与解放北路相连的道路上也做了很多布置,营口道上也看到了有关条幅。</p> <p class="ql-block">  在大清邮政津局旧址的欧式建筑风格的南侧外墙上,也可以欣赏到中式风格的精彩砖雕。</p> <p class="ql-block">  在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和天津老海关旧址之间、紧挨着大清邮政津局旧址的,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紫竹林教堂,这也是一处有故事的地方。我是在走去天津老海关旧址时,看到这座教堂的。不过教堂现在不对外开放,我只能隔着大铁门拍一张正面照。</p> <p class="ql-block">  紫竹林教堂之名源于其所在地紫竹林村,而紫竹林村是因村中有一座清康熙年间建成的紫竹林寺而得名,紫竹林寺则是因为殿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塑像背后绘有紫竹图案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国在紫竹林村一带设立英租界,1861年,法国在英租界北侧设立法租界。紫竹林村成为英法租界分界线的一部分,被英法两国共同管辖,成为天津九国租界中最早发展的地区。1872年法国传教士在这里修建教堂,因其位于英法租界分界线圣路易路(今营口道)法方一侧,因此得名圣路易堂。进入20世纪后,随着“紫竹林”地名在天津广为人知,圣路易堂也逐渐被称为“紫竹林教堂”。也是因为紫竹林村的原因,位于该村周边的多国租界当时被统称为紫竹林租界。</p><p class="ql-block"> 由于紫竹林村地处海河岸边,又临近英法租界的主要交通干道:中街,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发展为重要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天津政治、经济活动中心。 ‌‌特别是1900年义和团与清军联合攻打紫竹林租界、共同保卫天津的战斗,使得紫竹林在天津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天津一个重要标志性地名。不过紫竹林寺与紫竹林村早已湮灭在历史岁月中,只剩下一个地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