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穷书生的嗜书史

Dragon

<p class="ql-block">作者:Dragon</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36840</p> <p class="ql-block">我一生平凡,虽无显著建树,却是个嗜书如命之人。早在六十五年前,当我还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学生时,就曾幻想着将来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我学的是俄语,书柜里自然少不了从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果戈里、冈察洛夫、列夫·托尔斯泰,到高尔基、法捷耶夫、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著名作家的主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骨感的。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穷得叮当响,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哪有余钱供我上学,更别提买书了。学校每月发放的12.5元助学金,便是我全部的生活来源。除去吃饭和购买日用品,剩下的钱本就寥寥无几,可我正是靠着这点“微薄结余”,在五年间攒下了五纸箱中俄文图书,铺开了足能摆满一间屋子。</p><p class="ql-block">为了买书,我不得不节衣缩食,过着极简的日子,从牙缝里挤出每一分钱,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比如,一件几块钱的中山服,我从高中穿到大学,破了就补,补好再穿,一穿就是七年。再比如,每逢星期天去王府井外文书店购书,为了省下从魏公村(学校所在地)到动物园来回8分钱的公交费,这段约4公里长的路我始终步行往返。哪怕下午返程时早已身心疲惫、饥肠辘辘,也舍不得花4分钱坐回程车;中午没钱吃饭,饿得心里发慌,两眼冒金星,也只能挨到下午回校吃晚饭。可饭票本就定量,饭菜又没什么油水,根本填不饱肚子。实在饿得扛不住了,才从结余的饭票里撕下半两,买半个窝窝头,在嘴里细细咀嚼半天,舍不得咽下。</p>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我是带着满满五纸箱图书入伍的。可谁曾想,入伍后没多久,我含辛茹苦攒下的五箱宝贵图书,竟被当作“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糟粕全部没收了。最后保留下来的只有两本:一本是高尔基的《母亲》(Мать),另一本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只因这两本书被视作革命好书。</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再三恳求下,高乃贤主编的一套三册《俄语语法详解》也得以留存,但被勒令必须用黑墨水将书中引用赫鲁晓夫言论的段落全部涂掉,以此消除所谓“修正主义”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我的经济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善,而嗜书如命的本性依旧未改。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又陆续将当年失去的部分图书重新购回。如今,我的书柜里摆满了俄文原版名著和中俄文工具书——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嗜书成性的精神渴求。</p> <p class="ql-block">稍感欣慰的是,在我的书柜里,除了上述俄文名著和中俄文工具书外,还有转业后我自己翻译出版以及组织翻译出版的几十本油气管道专业图书。这些书籍,也算是我为中国油气管道事业的发展尽的一份绵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我的精神食粮,如同水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书柜里的每一本书,都是过去几十年岁月的见证。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我虽很少翻阅它们,但它们依然是我无法割舍的精神寄托:有它们在,我的心就格外踏实;若是没了它们,内心便会空落落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一个穷书生的嗜书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