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生辉解民忧——岚皋县农行退休员工郑华军的抖音调解纪实》之二

江湖行

<p class="ql-block">昵称:江湖行</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15100662</p> <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岚皋县老街的豆浆摊刚冒起热气,68岁的郑华军已背着旧相机、揣着智能手机出了门。这位前农行职工的抖音账号“老郑说事”里,没有网红滤镜,只有山民们皱着眉的脸、田间歪斜的水渠、城市里的电线,路灯,市政管理,社区里积了半月的垃圾等等这些被忽略的“隐藏矛盾”,是他退休后追着跑的“新闻”。</p> <p class="ql-block">  “郑师傅,您再不来,这坡地的灌溉管子怕是要烂完喽!”去年春,佐龙镇村民王大贵对着镜头红了眼。郑华军蹲在田埂上拍了三段视频:破裂的塑料管道里渗不出半滴水,十多亩待插的秧苗卷着叶,几位老人蹲在地头叹气。视频配文直白得像拉家常:“春灌要误了,谁来管管?”当晚,这条播放量破万的视频被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刷到,三天后,新的灌溉设备就运到了村里。</p> <p class="ql-block">  退休前,郑华军是岚皋县农行的办公室主任,积累了三十多年社会经验,练就了一双洞察细节的眼。2017年退休后,看着小区里因广场舞音量吵翻了天的老伙计,听着菜市场摊贩与顾客为几毛钱争执的吆喝,他心里直发痒:“这些矛盾说大不大,可积在那儿就像堵墙,膈应人。”一次他偶然刷到年轻人用抖音维权,他灵机一动:“我也试试,用镜头当‘调解器’!”从这开始走上了自由媒体用手机拍摄抖音记者之路!</p> <p class="ql-block">  从此这样的“小事”,在郑华军的抖音里记了千余条。退休前在农行做宣传的他,总说自己“嘴笨,不会写漂亮话”,却把银行里练出的“较真”带到了镜头前。去年冬天,有居民反映小区电梯频繁停运,物业和业主各执一词。他连续一周蹲守在单元楼门口,早晨拍上班族爬楼梯的无奈,傍晚录老人拎着菜篮的踉跄,甚至跟着维修师傅钻进电梯井,拍下行线磨损的细节。当他把物业的整改承诺和业主的诉求剪进同一个视频,评论区里吵了三天的两拨人,慢慢开始在评论区商量“怎么凑钱修电梯”。‘</p> <p class="ql-block">  “老郑的镜头会‘说话’。”县融媒体中心的年轻记者曾跟着他采访。镜头里,他从不打断受访者,只是举着手机静静听:务工者讨薪时攥紧的拳头,商户抱怨门前乱停车时跺着的脚,邻里因宅基地边界红的脸……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画面,配上他带着乡音的画外音:“都是过日子的难处,说开了就不难”,总能戳中人心最软的地方。有次报道小区广场舞噪音纠纷,他先拍大妈们排练的认真,再录楼上考生家长的焦虑,最后拉着双方坐在石凳上商量“晚八点半后换静音舞”,矛盾在镜头前化了冰。</p> <p class="ql-block">  正能量的传媒“老郑说事”的粉丝已达两万多了,大多是岚皋县的乡亲。有人劝他拍点风景美食涨粉,他摇摇头:“山里的好风景谁都能拍,可这些藏在犄角旮旯的难处,得有人盯着。”上个月,他在抖音里晒出自己的体检报告,医生叮嘱“少熬夜、别爬高”,可转头就跟着修路队上了海拔千米的山村,拍通村路的最后一段“断头路”。</p> <p class="ql-block">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手机屏幕上,新剪的视频标题亮着:“路通了,心就顺了”。这位银发“记者”用镜头攒起的光,正一点点照亮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让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矛盾,在阳光下慢慢舒展。</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郑华军成了岚皋县的“移动调解站”。有求必应,他是一位腿勤,眼勤,耳勤,嘴勤,手勤的五勤普通工民,他拍过农民工讨薪,跟着工人蹲守工地三天,把包工头的承诺和工人的难处都拍进视频,最终促成双方签了还款协议;他关注过留守儿童的午餐,镜头里孩子们扒拉着冷饭的样子,报道后县教育局第二天就给学校得到了整改;就连街坊邻居需要摊难,抱怨农民摆摊卖菜不安全,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疙瘩”,经他镜头一晒,总能引来相关部门的回应和解决。</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他“多管闲事”,郑华军却嘿嘿笑:“我这手机镜头,不拍明星不追热点,就拍咱老百姓的‘心头事。”他有个原则:只摆事实,不评对错。拍小区养狗不牵绳的问题,他既拍被吓到的老人,也拍养狗人对宠物的疼爱,最后在视频里问:“绳子短了,人心是不是能长点?”温和的话语像春风,吹散了不少戾气。</p>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郑说事儿”县信访局的小年轻常说:“郑叔的视频比报表还直观,哪些矛盾藏得深,一看就知道。”郑华军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条素材,每条都标注着时间地点:“这不是网红账号,是我的‘退休日记’,记着咱岚皋人的喜怒哀乐,也记着咱能为家乡做的一点点事。”</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夕阳洒在郑华军的银发上,他正对着镜头说:“今天的事儿解决了,明天咱接着聊。”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眼角的皱纹,像两簇温暖的火苗,在基层治理的乡土里,静静燃烧着余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