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二百师回国路线考察与戴安澜将军入殓棺材有关之一位历史老人何润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b>《二百师回国路线考》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 关于中国远征军二百师从缅甸撤退回国路线,在滇西抗日战争历史文化学术考证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迷雾重重中,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创想与没有田野考察的专家说法,武断盲目,缺乏文献支持,缺乏科学理性,缺乏实地考证,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作战建制系列第二百师,第二十二师,第九十六师与第六军、第六十六军,为保卫当时中国抗日承载国际援华物资运输唯一通道一一滇缅公路畅通,作为十万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二百师率先垂范,在著名的东瓜(同固)保卫战中,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一战成名扬军威,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支中国远征军精锐之师,在缅甸战地上成为威武之师,之后200师收复棠吉,打出棠吉大捷。但因缅甸战场军事局势紧张突变,盟军协同会战不力与指挥混乱等原因,后来战场失利。5月初放弃平满纳会战,开始突围撤退回国,撕开了这条撤退路线。途中在缅北被日军伏击,戴安澜师长负重伤不治,壮烈牺牲。二百师戴安澜师长,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遭日军伏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二百师部队官兵悲壮地抬着师长戴安澜少将在异国壮烈殉国的遗骨,护卫师长灵柩,从红蚌河口岸进入国境。在今盈江县芒允由许本和、太平街由刘金生,新城由刀保图(刀京版)供应军粮以后,到达南甸(今梁河县)时,因侦知腾冲县城已于5月10日被日军占领,腾南也有敌情。在南甸,二百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战斗序列重要调整,兵分两路继续急行军撤退突围,赶在腾八日军围追堵截形成军事包围之前,迅速脱离敌占区回归内地整训。此条悲壮的撤退回国路线,叫“<b>二百师回国路线”</b>。</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路由高吉人副师长负责指挥,东越梁河东山梁子,到达腾冲东南,三甲街、过龙江龙安桥,勐柳乡,在勐柳宿营一夜,获得军粮补充。还留下了一个路上带回来的华侨回国避难的小孩,一直七十古稀之年才逝世。她成为二百师撤退回国路线的活态的人证经历者见证人。由高吉人副师长率领主力军三千多人的这一支撤退队伍,在南甸选择走翻越梁河东山梁子古道。远征军相关文献战报战史中记录为<b>“由八莫渡过红蚌河进入国境,经蛮允、太平街、新城、南甸,东越敌人腾龙交通桥,经猛柳至潞江,渡河地点在惠通桥以北。”</b> </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路由郑庭笈少将步兵指挥官负责指挥,西越梁河境内河西梁子,绕道腾北。由该师少将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兼598团团长率领约一千余人的这一支撤退队伍,选择翻越梁河县丝瓜坪河西梁子上的古道,到达河西乡木瓜塘。在木瓜塘、喂羊园村宿营一夜后,找了村民邵怀信、杨应达领路,做向导再进入腾冲地界遮坎。沿槟榔江东岸,经盏西,在古永乡崩麻、扒炭宿营休整一天。再经过古永,胆扎,明光,桥头,片马丫口,在泸水县渡过怒江,到达云龙县漕涧。</p><p class="ql-block"> 滇缅抗战时期,<b>时任中国远征军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司令高级将帅宋希濂所撰《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b>文章中曾回忆:1942年5月10日日军侵占腾冲后,司令部曾经组织三个师级反攻部队渡过怒江攻击日军,拟收复腾冲。13日预二师先头部队抵达腾冲周边激战。17日,第88师主力渡江,第87师一团,也随之过江,绕攻龙陵,在黄草坝夺获敌<b>“截断第五军归路”</b>命令文件,敌卡车数十辆,汽油数百桶。20日预二师五团进驻朱辛街(今清水乡)与敌作战。<b>“22日指派担任反攻腾冲、龙陵、松山的部队已完全渡江完毕,并已到达攻击准备位置。预备第二师并派出一部深入腾冲西南地区。第五军二百师高吉人部主力及黄翔所指挥的第五军两个补充团两千余人,就是受到预备第二师的掩护,经过腾冲北面到达怒江上游的泸水县,又渡江回到保山附近的漕涧整休的”。</b>这个时间节点与战场背景,过去抗战研究者与大家没注意到。</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200师598团(工兵)第二营副营长兼第六连连长谢宏恩少校,在台湾写有回忆录</b><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版,说及从缅甸撤退回国路线时,也说:</span><b style="font-size:18px;">“二百师分两路,由缅北向国内转进,一路由高吉人副师长率主力,于六月初,到了怒江边。”“郑庭笈率领约一千余人护卫戴师长灵柩,著眼安全,遂沿槟榔江右岸,向北经片马,东渡怒江,六月二十九日到达云龙。”</b><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用自章东磐 晏欢 戈叔亚《国家记忆》第二集017页)。</span></p><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前,翻越片马丫口,在泸水县渡怒江,还是翻越北斋公房古道,在栗柴坝过怒江,最后到达云龙县漕涧,也有专家专门拙文讨论过。关于此讨论,笔者主张二百师没有走北斋公房路线,没有从栗柴坝渡口过江。因为,一是此栗柴坝渡口接应工作已结束,渡船竹筏已毁。二是日军1942年5月10日占领腾冲后,旋即于5月19日派出特别行动队,从腾冲沿北斋公房古驿道,追剿撤退回国的远征军、护路营、政警队及华侨难民,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怒江栗柴坝渡口惨案”。日军在蛮英村栗柴坝渡口,残酷屠杀二百九十多名等筏待渡过江军民。之后,日军布署阵地占领北斋公房要道。三是时间节点上来不及。二百师5月18日还在缅甸北部丛林突围,遭遇日军埋伏袭击,戴师长重伤,柳树人副师长当场牺牲。26日戴师长壮烈殉国。四是,在原泸水县老窝乡采访,原云龙县漕涧镇政府老干部杨光春,时年88岁,退休后居中元村,在荣华(白嘎)村原村支书杨立槐老者,时年89岁,他们都说,中央军二百师从缅甸撤退回来,从片马方向来,渡过怒江,从六库,走过老窝乡。翻山越岭,在老窝乡喇哈(崇仁)村,荣华(白嘎)村,中元村宿营过一夜。村民说,远征军草鞋底走烂了,为了赶路,不得已撕了村子戏班子放在庙里箱子里的戏服扎绑他们走脚的鞋子。</p><p class="ql-block"> 二百师来到漕涧,军地军民救援联合会,七十一军钟彬军长,预备二师顾葆裕师长,为二百师少将师长戴安澜将军,购买了富裕乡绅何泽家棺椁,隆重举行笫一次军民公祭大会,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统帅将领官兵宋希濂,李根源,顾葆裕等数千人及上万当地民众乡绅出席公祭,军民献挽联,共同祭奠英烈。</p><p class="ql-block"> 这条“200师回国路线” 特别容易让人费解的地方是在南甸(梁河九保)全师突围行军战斗序列做了紧急调整,将200师一分为二,分路北上继续突围过怒江,脱离敌占区,回归内地整训,从此而出现两条“200师回国路线”。 另外,虽称“200师回国路线”,但撤退队伍中,除有200师主力官兵建制外,还含有第五军直属野补团,还有第五军第96师一个团,第六军第28师两个团一部分溃散部队。</p><p class="ql-block"> 这条“200师回国路线”分别所经过的地区,时间,地点,乡村,战事危急,时局直转直下,战地文件记录缺失,文献匮乏,在滇西抗战及滇缅印抗战历史研究中,许多当事人,专家学者,因为不熟悉缅甸国境线与滇西边境地区盈江、梁河与腾冲、泸水县域的历史建制沿革、行政区划与现状分布变化,互相混淆,又没有认真去研读文献记载,也没有细致地去亲历实地田野考察,一直争论不休。</p><p class="ql-block"> 笔者经过多年田野调查,认真访谈考证,听取乡村记忆力好的老者们口述历史,现在可以肯定,经过并宿营盈江县木瓜塘、喂羊园,经过并宿营龙陵县勐柳乡,这支撤退回国的中央军部队,与经过并宿营腾冲崩麻、扒炭的部队,是同一个番号建制部队。这支撤退回国部队就是1942年远征军第五军第二百师。二百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精心培养打造的一支机械化精锐部队,是当时中国抗日作战部队系列中机械化装备程度最高的一个师,全师最多时候有官兵二万余人。除步兵团,曾配置有炮团,辎重团,野战师医院,军事装备配置好,战斗力强,堪称劲旅之师王牌之师。</p><p class="ql-block"> 抗日英烈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 1939年6月17日获授陆军少将。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师长在缅北丛林指挥撒退突围,遭遇日军埋伏突袭战死沙场。1942年10月16日追授陆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根据<b>《滇西抗战密电集》(云南省档案馆 编1995年9月)</b>记载,当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委员长电报命令军地派员联络二百师。时任云南省政府龙云省长接电,马上给远征军保山前线司令部宋希濂总司令发电报,希派员探访戴师行踪电与复电,电文记录了当时危急情况。</p><p class="ql-block"><b>龙云希派员联络二百师电(1942年6月6日)急。 </b></p><p class="ql-block"><b> 保山宋总司令荫国兄: 字密。顷奉委座电云: 二百师已到腾属南甸,同时,敌东京广播亦有此说,两相参证,谅必实在。希兄处速即派员联络。近日得其他消息否?盼示。弟龙云。巳鱼申办机。印。</b></p><p class="ql-block"><b> 宋希濂复电(1942年6月6日) 昆明行营主任龙: 巳鱼申办机电敬悉。字密。戴师行踪已派员分赴泸水固东街等处探访,此间情况除已随时电呈外,刻尚无他变化。职宋希濂。已齐巳行参荑。印。 </b></p><p class="ql-block"> 预备二师、腾北抗日临时政府接到上峰命令,旋即安排接应部队,在腾冲西南地区寻找,找到二百师郑庭笈团长撤退部队。经腾北到达怒江上游泸水县渡怒江回到保山附近的漕涧整休。</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二年,<b>腾冲抗日临时政府张问德县长,</b>在呈报给云南省政府国民政府军事行营龙云主任的《<b>腾冲抗日政府工作报告书》</b>中,总结汇报说:1942年<b>“撤退之国军及难侨东渡潞江者,其所采道路有二:一系由密支那经昔董进入国境,渡过槟榔江抵古永、固东,由此或北经桥头、马面关,于栗柴坝或猛古渡渡江,或南经瓦甸、江苴、林家铺,于大沙坝渡渡江;二系由八莫渡过红蚌河进入国境,经蛮允、太平街、新城、南甸,东越敌人腾龙交通桥,经猛柳至潞江,渡河地点在惠通桥以北。此种撤退之国军,除第5军之200师及军野补团系由红蚌河进入国境,蛮允由许本和、太平街由刘金生、新城由刀保图供应军粮以后,即进入腾冲境。经由丝光坪、新岐寨、扒炭、古永、胆扎、麻栗坝、明光、营盘街、桥头(以上十万一军用地图均有)东渡潞江,军粮由河西乡、中和乡、古永乡、明光乡、凤瑞乡供应;其余均属散兵。”</b>(见原载《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294页。)在文中提到的蛮允、太平街,当时属莲山设治局管辖,新城属于干崖土司管辖,今属盈江县。新岐寨、扒炭、古永、胆扎、麻栗坝、明光、营盘街、桥头,当时属腾冲辖区,今仍属于腾冲下辖。南甸、丝光坪。丝光坪为丝瓜坪之误,旧时又称双合村。旧时与今属于梁河县河西乡辖。</p><p class="ql-block"><b> </b>二百师到达漕涧入殓首次公祭戴安澜将军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元老、云贵监察使</span>李根源向沿途各县府发电报电文:<b>“云南迤西各电局速转云龙、永平、漾濞、大理、凤仪、祥云、镇南、楚雄、禄丰、安宁各县长鉴:二百师师长戴公安澜,字海鸥,安徽无为人。此入缅远征,血战殊域,东瓜一役,声震寰宇,威棱方厉,白马不返。于五月二十七日在猛密阵亡。今戴公灵櫬已归至漕涧,六月二十八日奉安东下,软车所经,希我各县县长,各县父老,统率地方全体民众暨学生团队,敬谨郊迎,公祭忠烈,既越于前史,哀恸宜异乎故常,贲饰所及,凡百从厚。并望忠诚感动,蕴结于中,发扬蹈厉,奋我同仇。使中华威灵,潜而复耀,恢我缅疆,歼此倭寇,庶可慰忠魂毅魄于地下也。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已有印。”</b>(原载录《德宏史志资料》第二集,108页)。</p><p class="ql-block"> 我认真研读与比较研究发现,从李根源6月28日在漕涧拍发之电报看,戴安澜檩柩28日离开漕涧,东去云龙。<b>“六月二十九日到达云龙。”</b>这个时间节点没有错误。在李根源先生那份电报中,则有一个日期错误,即在电文中把戴安澜将军牺牲时间误记误译发为27日,应该是将26日错记后了一天时间。从这些简约又不乏清晰之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这支远征军之回国撤退路线,所经过了的地方和所没有经过的地方。 河西乡木瓜塘村,喂羊园村,古永乡崩麻(永兴)扒炭(邵营),这是二百师撤退回国后在边境地区急行军途中的一个重要宿营地。从服务与保障支援过抗日部队角度讲,也是滇西抗战遗址。</p><p class="ql-block"> 战争已经过去,但居安思危,不能忘记历史。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八十周年了。今天无论你日子过得如何,请不要忘记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祈盼。</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21日田野考察</p><p class="ql-block"> 6月24日写作修改 </p><p class="ql-block">(部分原载《德宏文艺》2015年第3期)</p> <p class="ql-block">寻找二百师回国路线,作者采访来到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百师598团郑庭笈团长率余部,从缅甸撤退回国途中曾住宿过的盈江县木瓜塘村,采访当年为二百师带路的村民向导邵怀信、杨应达后人。2015年3月21日 杨继稳 拍摄</p> <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中,中国远征军二百师入缅作战失利撤退回国路线与给二百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后谁捐献棺材的史实,争论不休,成为争执热点。有指在德宏某县一户富商,有指在保山腾冲城门口一个爱国华侨。无论众说如何纷纭,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历史上,曾经卖给戴安澜将军入殓棺材的何治之兄弟何润,在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生活着。</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元旦,我们去滇西田野调查阿昌族历史文化,在云龙县漕涧镇发现中国远征军阿昌族最后一个抗战老兵廖兴根时,也发现了曾经卖给戴安澜师长入殓棺材的何治兄弟何润,时年93岁,生活在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三年时间,我们多次采访何润老人,围绕着捐献棺材给部队的来龙去脉,具体时间,地点,具体人物关系,在当地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向当地经历过抗战时期的老人们取证,向档案文献资料文库查询,从不为人知到逐渐明确,最后认定了历史事实。何润老人,年寿已高,但是,记忆力好,交谈清楚。每次我们去探访,他都是一边大口抽烟,一边清晰可见地回答我们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位历史老人,作为当年卖棺材给中国远征军入殓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遗骨的何家后人,被人们称为历史见证人。</p><p class="ql-block"> 何润,白族人氏,世居漕涧镇,身体一直健康。2016年4月23日,我去漕涧送别阿昌族最后的抗战老兵廖兴根时,还去看望过他,与他要了一个他使用过的百岁碗做纪念。那天清晨漕涧飘着朦朦细雨,我打着雨伞,在漕涧镇街子三江超市买了两提箱牛奶,来到漕涧镇北边的茶山小区,看望何润老人。何润老者精神很好,胡须刮得很干净,我拍了多张照片与视频,他给我了他用过的两个百岁碗。根据滇西民间习俗传说,用过这种百岁老人用过的碗,会保佑你无灾无疾,会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多次去滇西漕涧田野考察,围绕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百师戴安澜少将师长壮烈牺牲士兵们抬着戴师长遗骨回国后,在滇西漕涧入殓和在漕涧召开军民联合首次公祭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地点,追根求源。2013年1月19日,曾与摄制组专门到漕涧,寻找原来有操场的漕涧高级学堂遗址。因文献记录1942年6月,戴师长遗骨从缅甸回国后第一次入殓仪式,与军民追悼会是在漕涧军民联合办学学堂大操场举行。哪些人是当事人,哪些人为目击者? 采访做好充分准备,田野调查中一样样去实地勘察取证与记录口述历史。在当地漕涧镇人大原主席左治华、当地学者左骞、镇政府干部张俊彪等同志陪同下,特别采访当年见过卖棺材过程的本土老者抗战老兵何特权,时年90岁,采访过卖棺材的当事人何治三弟何润,那年何润老人93岁。</p><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3日,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从保山隆阳区探望103岁的南洋华侨机工翁家贵,采访其与老伴两位老人说,1942年5月初,经领导审核批准,翁家贵和罗春芳结婚,正遇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保山城,他们的伴娘范永华,婚礼结束后刚刚与他们分开不久,在保山五四青年节聚会上被飞机炸弹炸伤身亡。范永华是罗春芳的同学,范永华死后罗春芳经常去看望她妈妈。罗春芳老人告诉我,她每次去看望范永华妈妈,范妈妈都因万恶的日军飞机大轰炸保山城女儿身亡而悲痛欲绝。大家也没办法帮助她,她后来出家了。</p><p class="ql-block"> 那次从保山来,经过漕涧时,看望何润老人,我也告诉老人他哥哥何泽的同学范永华被一起炸死的事。2016年4月,何润老人96岁了,我再次见到他时仍然健康长寿。攀谈中他告诉我,他烟瘾大,一天吸烟一包,他饭量大,一饨饭吃一钵头,身上没什么毛病,只是没力气不能走路了。只能躺在床上养老着了。他的儿孙很孝敬,在家人及两个孙子孙女护理下,颐享天年。</p><p class="ql-block"> 历史调查得知,民国年代,漕涧何氏家族,家道中兴,家境富庶,热心培养子女读书。何家有三兄弟,大哥何治,二哥何泽,三弟何润。何润年轻时与二哥何泽,被父母及长兄何治送往保山,分別在省立保山师范与省立保山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时期,1942年5月4日,何家两兄弟同数百师生汇集学校,参加保山“五四”运动纪念大会,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保山,何泽左肩膀被炸弹残片击中,流血不止,当晚死亡。次日,敌机再次轰炸扫射保山,造成保山万人空巷。滇缅公路怒江防线上之咽喉——惠通桥,为阻击日军过怒江被陆军工兵二十四营炸断。保山板桥一线,华侨、难民、散兵游勇,溃败之兵,死伤无数,城里哀鸿遍野。何家接到丧信,赶紧做好一口棺材。何泽遗体与何润被在保山的亲戚紧急送回来。何泽少年离家在外读书,正在长身体时期,在保山读书时期,这师范生比在家时长得高大多了,加上遗体发泡,竟装不进去棺椁。于是,好木料做的这口棺材剩下了,只有重新再做一口长度比较长一些的棺材入殓被敌机炸死的何泽。</p><p class="ql-block"> 一月有余后,约在六月二十五日,中国远征军二百师少将师长戴安澜遗骨抬回祖国,在漕涧入殓,举行漕涧首祭追悼会。民间传说中的戴师长棺材是民众捐献的。而我们了解的真实情况是,远征军看上了何家的这口好棺材,是出钱买去入殓戴师长遗骨的。当年何润年轻没持家管事,虽自始至终经历这个事件,还参加了当年军地联合举办的戴师长遗骨入殓和首次公祭追悼大会。当我采访他时,他也知道抗日部队预备二师顾葆裕师长为戴安澜师长买棺材,但是,他不知道,部队给他大哥何治的棺材钱,具体金额是多少?</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查阅滇西抗战文献档案战报中发现,1942年3月底,中国远征军第五军200师官兵入缅作战,打出同固(东吁)大捷,但时局战局骤变,从缅甸战场战败撤退回国,突出日军数倍兵力之围追堵截,昼夜驰骋,撤退至南甸(梁河)时,又遇日军先期占领腾冲县城向北撤退路线受阻,在南甸九保军分两路采取分兵东西突围。</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路撤退主力路线,由200师高吉人副师长负责指挥,向东翻南甸东山梁子,穿越腾龙公路交通线,到达龙江龙安桥,渡过龙安桥与附近渡口,到达勐柳乡。人数最多,速度最快。数千官兵,经勐柳乡,小地方,翻越高黎贡山古道,赶到怒江边。六月初,渡过怒江惠人桥以北一个渡口到达保山,顺利完成回国整编。</p><p class="ql-block"> 另一路二百师撤退路线,组成精干部分,以598团为主突围撤退,从南甸向梁河西山梁子突围。由200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少将负责指挥突击官兵千多人,悲壮地抬了戴安澜灵柩,选择偏僻之南甸西山古道。经丝瓜坪,翻越癞痢山,宿营喂羊园木瓜塘,请邵怀信、杨应达向导带路到姐坎。进入槟榔江河谷原腾冲第十区盏西乡,经姐坎,崩麻(永兴),爬炭(邵营),再到古永乡,轮马,胆扎(建水库已成库区),翻琅砑山古道,明光乡,营盘街,桥头,片马,过怒江,走老窝乡,曾宿营喇哈(崇仁),中元,白嘎(荣华),六月下旬抵达漕涧。71军及预备二师接应部队向漕涧镇乡民何治买棺材,入殓戴安澜将军遗骨,在此举行军民哀思戴安澜师长追悼大会。这条二百师撤退路线,道路艰难,耗时长。</p><p class="ql-block"> <b>据《德宏史志资料》第二集第108页所载,</b>抗战时期民国政府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所发军事电报《戴师长灵柩过境通电》电文显示,二十八日离开漕涧,戴安澜将军灵柩,奉安东下,要求沿途十县府各县长,组织统率乡绅地方全体民众暨学生团队,敬谨郊迎,公祭忠烈,同仇敌忾。 这些史实与台湾出版,<b>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百师598(工兵)团第二营副营长兼第六连连长谢宏恩少校回忆录:“二百师分两路由缅北向国内转进,一路由高吉人副师长率主力于六月初到了怒江边.....”,“郑庭笈率领约一千余人护卫戴师长灵柩,着眼安全,遂沿槟榔江右岸向北经片马,东渡怒江,六月二十九日抵达云龙” </b>所记之路线时间大体一致。史料参见载章东磐、晏欢、戈叔亚主编《国家记忆》第二册序第17页。</p><p class="ql-block">  <b>根据《保山地区史志专辑》第三辑文献记载:</b>1942年5月9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主力军28师师长刘伯龙,先来函要求腾冲县府乡村为入缅回国撤退主力部队征集军粮,军粮都还没有落实,刘伯龙师长就赶到腾冲县城,腾城乡绅挽留刘师长组织民众抗战,几个时辰之间,日军闪电追击,战场局势突变,刘师长以无兵指挥抗日,另有重要军事任务为借口,即仓促离腾。腾城群龙无首,腾越乡绅主张守城,曾推荐前腾冲县第二区区长封维德从龙江乡前往腾南破坏龙江腾龙桥,封区长率众到达时,敌已过桥,阻止未果。当天勐连乡失陷。5月10日,腾冲沦陷。 5月13日,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71军36师固守怒江江防后,预二师主力先头渡过怒江,向腾冲逆袭。翻禾木树古道,过龙江桥,龙安桥。14日老寨附近发生战斗。15日敌放弃后头田。16日预二师主力两个团通过龙江桥,与敌在橄榄寨战斗开始,激烈战事后,敌退缩。17日,第88师主力渡江,第87师一团也随之过江,绕攻龙陵。20日预二师五团进驻朱辛街(清水乡)与敌作战。激战十日,敌从龙陵与腾冲增兵。敌众我寡,后援不济,预二师五团31日开始战略转进禾木树古道方向。 5月31日右右,龙江桥,龙安桥,朱心街,三甲街,橄榄坡,敢顶,勐柳一带都有预二师四团、五团、六团主力与日军战斗。二百师撤退主力是在友军激烈枪炮声中,越腾龙公路,过龙安桥,经勐柳乡筹集粮草取道高黎贡山,渡过怒江的。</p><p class="ql-block"> <b>中国远征军高级将帅宋希濂所撰《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文章中曾回忆:</b>“<b>22日指派担任反攻腾冲、龙陵、松山的部队已完全渡江完毕,并已到达攻击准备位置。预备第二师并派出一部深入腾冲西南地区。第五军二百师高吉人部主力及黄翔所指挥的第五军两个补充团两千余人,就是受到预备第二师的掩护,经过腾冲北面到达怒江上游的泸水县,又渡江回到保山附近的漕涧整休的</b>”。这个时间节点与战场背景,过去抗战研究者与大家没注意到。</p><p class="ql-block"> 中国远征军二百师主力撤退部队经过之滇西中缅边地通道,高黎贡山南方丝绸之路古道驿道。滇西抗战期间,野战部队,数十万官兵,在此间游击攻击日军,前仆后继,曾组织滇西大反攻作战,是名副其实的滇西抗日主要战场。如今这些故地古通道古桥梁保护状况不太好。在一些地方村落地名已更改,古道驿站路线已荒废,驿道走向与乡村区划,隶属治所建制名称已变化,古道改道甚至在有些地段被水库电站库区淹没。因此这些历史自然人文地理遗迹,也随之淹没在历史长河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中国远征军二百师从缅甸撤退回国路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创想与没有田野考察的专家说法,武断盲目,缺乏文献支持,缺乏科学理性,缺乏实地考证,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远征军二百师战史记录,1942年5月18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率部,还在缅甸撤退回国途中,遭遇数倍于己之日军,突围战役中,中弹负重伤。远征军在撤退途中,孤军深入,孤立无援,缺医少药。缅北热带亚热带丛林战区,天气阴雨闷热,伤口不断恶化,将军陷入昏迷。5月26日,在缅甸北部一个小山村茅邦殉国。200师主力残部,在高吉人副师长,郑庭笈陆军步兵指挥官兼团长率领下,指挥突围,突破丛林与日军封锁线,渡过瑞丽江,从洪蚌河入国境回国。</p><p class="ql-block"> <b>根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文献记载,“第五军之二百师及军野补团系由红蚌河进入国境,蛮允由许本和、太平街由刘金生、新城由刀保图供应军粮以后,经由南甸(今梁河)丝光坪、新岐寨、扒炭、古永、胆扎、麻栗坝、明光、营盘街、桥头、东渡怒江,到云龙漕涧。</b>”远征军200师回国集结怒江东岸云龙县漕涧,军民首次公祭戴安澜师长后,六月二十八日离开漕涧,东送昆明。时任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当日发出电报,要求沿途县长出城率众郊迎。</p><p class="ql-block"><b> 《李根源电报电文》:“云南迤西各电局速转云龙、永平、漾濞、大理、凤仪、祥云、镇南、楚雄、禄丰、安宁各县长鉴:二百师师长戴公安澜,字海鸥,安徽无为人。此入缅远征,血战殊域,东瓜一役,声震寰宇,威棱方厉,白马不返。于五月二十七日在猛密阵亡。今戴公灵櫬已归至漕涧,六月二十八日奉安东下,软车所经,希我各县县长,各县父老,统率地方全体民众暨学生团队,敬谨郊迎,公祭忠烈,既越于前史,哀恸宜异乎故常,贲饰所及,凡百从厚。并望忠诚感动,蕴结于中,发扬蹈厉,奋我同仇。使中华威灵,潜而复耀,恢我缅疆,歼此倭寇,庶可慰忠魂毅魄于地下也。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已有印。”(原载录《德宏史志资料》第二集,108页)。</b></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在云龙漕涧给二百师戴安澜将军卖棺材的历史老人已去世,何润老者,一路走好! (曹歌 )</p> <p class="ql-block">历史老人96岁何润送给百岁碗做纪念,2016-04-23 拍摄于漕涧</p> <p class="ql-block">在漕涧采访历史老人96岁何润。2016-04-23 拍摄于漕涧</p> <p class="ql-block">保山市太保山保岫公园易罗池畔 1942年5月4日保山城“五四”轰炸中,遭遇日军飞机轰炸罹难同学之合葬墓。2016-04-23 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1942年5月底,中国远征军二百师全师主力及余部,从缅甸撤退回国,涉河投入祖国怀抱的盈江洪蚌河口岸。2017年3月21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1942年5月底,中国远征军二百师全师主力及余部,从缅甸撤退回国路线,曾走过的盈江县梁河县交界浑水沟,也称葫芦口。2015年3月21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分兵突围,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百师598团郑庭笈团长率领二百师余部一路住宿地盈江县木瓜塘。2015年3月22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寻找二百师回国路线,采访盈江县木瓜塘村民关于二百师入村住宿情况。2015年3月21日 拍摄于木瓜塘。</p> <p class="ql-block">寻找二百师回国路线,来到盈江县木瓜塘村,采访为二百师领路的向导邵怀信,杨应达后人并合影。2015年3月22日 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盈江县木瓜塘村民,为二百师领路的向导邵怀信,生前保留的红纸八字帖。2015年3月22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郑庭笈少将指挥官率部,经过盈江县姐坎,也称遮坎。2013年10月5日 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郑庭笈部队撤退回国,经过片马。2013年10月2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寻找二百师回国路线,分兵突围,高吉人副师长率一路主力余部,武装度过龙江龙安桥,宿营勐柳乡,获得当地军粮粮秣补给。2016年3月20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高吉人副师长部经过龙江龙安桥。如今,从龙安桥遗址,可见龙江大桥。2016年3月20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高吉人副师长率领主力部队撤退回国,经过龙江龙安桥,来到勐柳乡,宿营勐柳,获得军粮补充,继续北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采访勐柳村民,杨茂兰,汉族,100岁,属龙,6月27日生日,龙陵县镇安镇白门村人,嫁入勐柳孙氏。2016年3月21日 杨继稳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郑庭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率余部,经过腾冲北部古永→轮马→胆扎→琅琊山古道。2017年1月30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原泸水县老窝乡采访,原云龙县漕涧镇政府退休老干部杨光春,时年88岁,退休后回乡居住中元村,他指给我说,中央军二百师从缅甸撤退回来,从片马方向来,渡过怒江,从六库,走过老窝乡。翻山越岭,在老窝乡喇哈(崇仁)村,荣华(白嘎)村,中元村,宿营过一夜。2016年4月22日 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州泸水市老窝乡荣华(白嘎)村原村支书杨立槐老者,时年89岁,采访他时,他说,中央军二百师从缅甸撤退回来,从片马方向来,渡过怒江,从六库,走过老窝乡。翻山越岭,在老窝乡喇哈(崇仁)村,荣华(白嘎)村,中元村,宿营过一夜。远征军撤退回国军鞋底草鞋底走烂了,为了赶路,不得已撕了村子戏班子放在庙里戏箱里的戏服扎绑他们的走脚的鞋子。2016年4月22日 曹歌 拍摄于荣华</p> <p class="ql-block">原怒江州泸水县老窝乡荣华(白嘎)村原村支书杨立槐老者,时年89岁,他说,中央军二百师从缅甸撤退回来,从片马方向来,渡过怒江,从六库,走过老窝乡。翻山越岭,在老窝乡喇哈(崇仁)村,荣华(白嘎)村,中元村,宿营过一夜。远征军撤退回国草鞋底草鞋底走烂了,为了赶路,不得已撕了村子戏班子放在庙里戏箱里的戏服扎绑他们的走脚的鞋子。2016年4月22日 拍摄于荣华</p> <p class="ql-block">作者田野调查二百师回国路线与戴安澜将军入殓棺材有关的一位历史老人历史传说。2017年5月1日 张德科 拍摄于高黎贡山禾木树古道。</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怒江惠人桥以北之第一个渡口。2025年2月 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怒江惠人桥以北之第一个渡口。2025年2月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郑庭笈少将指挥官兼598团团长指挥负责部队,经过腾冲北部瑯琊山古道,到达腾北,翻越片马,渡过怒江,经老窝乡,最终到达漕涧。2013年9月30日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百师回国路线,郑庭笈少将步兵指挥官率领余部到达今云龙县漕涧镇。2013年1月19日曹歌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