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主导到产品为王,商业逻辑正在发生转变

大众网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以前,人们花费 30% 的时间打造优质服务,70% 的时间大张旗鼓地宣传,但现在,已经不行了。” 这一判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实践印证 —— 当信息非常透明的情况下,所有的事实都能被验证,所有的吹嘘都会被识破,单纯依靠营销驱动的时代逐渐落幕,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正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br><br>巨头的试错:产品力不足终将被市场淘汰,在全球科技行业,即便是谷歌、百度这样的头部企业,也有过不少折戟沉沙的产品。<br><br>谷歌曾推出过 Notebook、Knol、IGoogle、Wave、Buzz 等多款产品,这些尝试各有创新点,但最终都因未能形成持续的用户价值而退出市场。同样,百度在拓展业务边界时也经历了多次探索:2008 年上线的 C2C 电商平台 “百度有啊”,2010 年与日本乐天合资的 B2C 平台 “乐酷天”,2014 年重金投入的 O2O 业务 “百度糯米”,以及社交领域的 “百度空间”“百度 Hi”“百度说吧”,工具类的 “百度云 OS” 等,多数项目未能实现长期发展。<br><br>业内分析认为,这些产品失利的共同原因在于未能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部分项目投入了大量营销资源,但产品本身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足,最终难以维持用户黏性。<br><br>技术赋能:优质产品的开发门槛显著降低,当下正成为开发优质产品的有利时期。与过去相比,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大幅下降,周期明显缩短,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一个由工程师、研发人员和设计师组成的小型团队,就能启动新颖产品的开发。 这种变化源于技术工具的普及:通过数字建模和 3D 打印技术,企业可以快速制作产品原型;在线市场测试能实时收集用户反馈,指导产品迭代;甚至仅凭产品样板和演示视频,就能通过众筹等方式募集生产资金。谷歌眼镜的早期模型研发仅用了 90 分钟,正是借助数字图稿转 3D 打印的快速迭代模式。<br><br>管理瓶颈:传统架构难适应产品创新节奏<br><br>然而,多数企业仍面临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传统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在 “集权式” 管理结构中,信息需层层向上传递,决策则由少数高层制定,这种模式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目标,却严重制约了创新效率。当市场要求企业快速响应和迭代时,层级过多的管理体系往往导致行动迟缓,错失机会。<br><br>商业法则迭代:“十倍进化法则” 成破局关键<br><br>随着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新的竞争逻辑逐渐清晰。被称为 “十倍进化法则” 的理念正在被验证:现确定明确的取代目标,通过针对性创新开发新产品, 实现十倍效率提升或十倍成本降低,从而取代原有市场格局。这种突破性创新不仅能淘汰落后模式,更能推动行业整体升级。<br><br>从营销驱动到产品为王,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对于企业而言,能否聚焦产品核心价值,建立快速迭代的创新机制,将成为适应新时代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