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孙力警语中的时代叩问与觉醒</b></span></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型电视警示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立谦/文</h5></font></h3><br><h5> 最近,看完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精心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警示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尤其是孙力的一番话,犹如重锤直击心灵,敲碎了某些人“反腐一阵风”的幻想,在社会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h5> <h5><p></p></h5><h5> 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专题片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br> 其中,孙力的一段话犹如锐利的手术刀,精准而深刻地剖析了当下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其言语虽尖锐,却如一股清流,直抵人心,切中时弊。成为这个时代最振聋发聩的“醒世恒言”。他那关于鱼与水、官与民之间关系的比喻,生动贴切,深入挖掘出腐败现象的根本成因及其恶劣影响。</h5><br><p></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官场生态:从个体到系统的深刻反思<br></b></font> 孙力以“鱼塘死鱼”为喻,生动且深刻地揭示了官场生态的复杂本质。撕开了官场腐败的伪装:当水塘中死了几十条鱼,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鱼自身的问题,比如疾病、体质虚弱等。然而,若成千上万条鱼都命丧于此,那显然不能单纯地认为是鱼的问题,而极有可能是水出了问题。同理,在国家这个大“水塘”里,出现了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贪官,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他们个人的道德沦丧与违法乱纪。但倘若一个国家呈现出“无官不贪,无官不腐”的恶劣景象,那就绝非几个人的问题。<br>当“无官不贪”成为部分地区的“潜规则”,当“跑部钱进”取代“执政为民”,这不仅是权力的失控,更是制度监督的失灵。正如明代《明夷待访录》所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当官僚体系沦为“利益共同体”,国家的根基便在“系统性腐败”中摇摇欲坠。<br> 从制度层面看,可能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使得一些官员有机可乘,在贪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文化层面分析,官场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不良的“潜规则”文化,这种文化将贪腐视为一种“正常”现象,甚至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从而侵蚀着官员的道德底线。长此以往,官场生态必然恶化,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更阻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h5> <h5><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经济代价:繁荣背后的沉重阴影</font></b></p> “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发展迷思,在孙力的警示中显露出致命伤:过度开采让矿山千疮百孔,污水横流使河流失去生命,雾霾笼罩让蓝天成为奢侈品。经济搞上去了,这本应是国家发展的喜事,但孙力却敏锐地指出,我们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首当其冲。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开采资源,肆意排放污染物。曾经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不堪,曾经湛蓝的天空被雾霾笼罩,曾经肥沃的土地被重金属污染。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生态欠账。<br> 更可怕的是,这种“黑色GDP”催生了“金钱至上”的畸形价值观——企业以次充好,商家唯利是图,甚至出现“甲醛白菜”“毒奶粉”等突破底线的乱象。当经济数字的增长无法转化为民众的幸福感,这种发展便成了“带血的繁荣”。<br> 两极分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富的分配却越来越不均衡,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种两极分化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更是如毒瘤般侵蚀着社会的心灵。在金钱的诱惑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们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诚信、道德、良知都被抛到了脑后。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使得社会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凝聚力。<br><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社会风气:破坏易而修复难</font></b></p></h5><h5> 孙力深刻地认识到,污染一片土地,或许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治理一片土地却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搞坏社会风气,有个三年五载就够了,而端正社会风气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这充分说明了社会风气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从“老人摔倒不敢扶”到“食品安全人人自危”,从“学术造假泛滥”到“权力寻租常态化”,这些现象如同“破窗效应”,让人们对规则失去敬畏,对彼此失去信任。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言“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囚徒困境,再快的经济增长也拯救不了精神的荒漠。<br>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出了几个贪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老百姓眼里“无官不贪”;几棵大白菜被沾了甲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认为所有白菜都有甲醛。这种对人心和信任的污染,是最大的污染。当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社会就会陷入离心离德的危险境地。人们不再相信政府,不再相信企业,不再相信身边的人,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h5> <h5><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国家形象:内在缺失下的外在困境</font></b></p> 孙力的警语不仅是一声棒喝,更是一盏指路明灯:一个基尼系数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意味着贫富差距过大;一个清廉指数排在世界后边的国家,反映出官场腐败严重;一个人与人之间毫无诚信的国家,表明社会道德沦丧;一个法律可以不被尊重的国家,说明法治建设薄弱;一个金钱至上的国家,体现出价值观的扭曲。这样的国家,即便在经济上成为了“土豪”,又有什么意义呢?又凭什么能在世界上挺直脊梁?<br> 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更取决于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社会风貌。一个缺乏诚信、法治不健全、价值观扭曲的国家,很难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信任。相反,它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异类”,遭受他人的唾弃和孤立。<br><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金钱至上:真理沉默与灵魂迷失的危机</font></b></p></h5><h5> “一旦金钱站在高处,所有的真理都沉默了。”孙力的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我们对金钱至上价值观的警惕。假如一切都是为了钱,人们就会失去灵魂,人生就会迷失方向。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们不再追求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提升,而是将目光紧紧地盯在物质利益上。生活没了底线,行为失去约束,是非混沌颠倒,做人失去尊严,道德苍白无力,法制流于形式。<br> 这种价值观的泛滥,不仅会导致个人的堕落和社会的混乱,更会阻碍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方向、没有底线的国家,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最终必然会触礁沉没。<br>《永远在路上》的价值,不仅在于揭露问题,更在于唤醒共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GDP的数字,而在于每个公民都能挺直脊梁;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精神的高度。<br> 孙力的一席话,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更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弘扬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正如孙力所言:“当金钱不再站在高处,真理才会重新发声。”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突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