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0日上午,历时7年开发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成为全球游戏玩家的焦点,相关话题登顶社交平台热搜榜单。游戏场景中大量高度还原的中式古建筑呈现成为游戏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该游戏画面在国内有36个取景地,其中27个来自山西,而运城古建独占7个。运城文旅也紧抓这波流量,适时设计了悟空南线和北线旅游线路。</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的旅游体验,选择了精品小团,一辆车四个人走悟空北线,很不错。主要景点分布在万荣县和新绛县境内,我也分成两部分记录。</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众多庙宇中,有一座被称为 “中华地母第一祠” 的古建筑,它比故宫早 1000 多年,比孔庙更贴近中华文明的源头 —— 它就是山西万荣后土祠。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6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p><p class="ql-block">而明清后为何改为在北京天地坛祭祀?则相传是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原想亲赴后土祠祭祀,但因政务繁忙且路途遥远,于是派重臣前来此取土作为祭奠土,在北京建了一座后土祠,即天地坛。后又建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这也就是作为“天坛之源”的后土祠可以称祠,而全国的后土庙都称庙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山门为元代建筑,建筑结构为抬梁式,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明显带有山西传统大院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面山门兼戏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门后的戏台叫过亭台或过路戏台。庙会时,中门大开,上面唱戏,下面过人。</span>“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戏台上的对联生动诠释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古老哲思。</p> <p class="ql-block">走过那么多的钟鼓楼,第一次遇到可以上去的。可能是到达的时间比较早,敲了鼓撞了钟,没人阻拦。</p> <p class="ql-block">这一对高耸的旗杆名为日月旗杆,为清代原物,但现存的仅是原来高度的1/3,可以想象原来旗杆的高大巍峨,旌旗迎风飘扬,一定非常震撼,彰显皇家威严</p> <p class="ql-block">两座屋顶相连的戏台映入眼帘,西台名“歌舞楼”,上下场门题“古往”“今来”;东台名“春雪台”,题“镜花”“水月”。这两座戏台与山门的戏台组成一庙三台,呈品字形分布,是国内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这两棵千年龙凤柏树,西边那棵尤其茂盛,俗称龙柏;东边那棵灵秀轻盈,似凤凰开屏,俗称凤柏。相传这对龙凤柏是皇天后土的化身, 凤柏居东如丹凤朝阳,龙柏居西如巨龙奔腾,这两柏构成了龙凤呈祥图。据史料所说,本应东龙西凤,后土祠却是东凤西龙,恰好体现了后土圣母开天辟地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献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这里是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地方。宽敞的空间和庄重的氛围,让人能感受到祭祀仪式的严肃与神圣。在古代,人们会在这里献上丰盛的祭品,表达对后土的敬仰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献殿的四个门洞和四排六列二十四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柱子下端的柱础石非常有特色,雕刻了四十八只形态各异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门额上方刻的八个字说的是做人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履中说的是做人要走正道,不能走歪路</p> <p class="ql-block">寅畏说的是做人要有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虔恭说的是做人要低调,要虔诚恭敬</p> <p class="ql-block">蹈和说的是做人要以和为贵</p> <p class="ql-block">宋代《后土祠庙貌》碑,方形,高140厘米,宽110厘米,绘于宋代,刊刻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天启三年(1623)重刻,现存献殿东。该碑展示了北宋时后土祠的建筑风貌,同时记述了后土祠修建和刻庙貌图的缘由,以及历代皇帝亲历后土祠祭祀的情况,是研究后土祠的变迁情况和祭祀活动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轩辕扫地之坛》碑,石碑为明代碑记,现珍藏于后土祠献殿中。高125cm,宽65cm,厚18cm。正面居中刻有“轩辕扫地之坛”六个大字。另有小字:“汾之曲,神龙盘护真形胜地。”“惧大河之北,渐以淹灭”。正面落款为“嘉靖二十四年岁次乙已二月”石碑背面刻有“龙马负图之处”6个大字,上款有“赐进士第文林郎知荣河县郓城。”下款有“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辰冬十月等字。龙马负图说的的是伏羲创立八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正殿的灰色清水墙,古朴沉稳中蕴含着不朽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的秋风楼,不仅仅是因黑神话悟空而出名,它本来就是后土祠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3年秋天,时年44岁的汉武帝刘彻已胜利解除北部边患,推行盐业专卖、货币统一、重农贵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他决定出巡河东,祭拜后土。时值秋风萧瑟,北雁南归之际,望着奔流的河水,沐浴着飒飒秋风,汉武帝突然心有所感,遂挥笔写下这首融合豪情与哲思的《秋风辞》。</p><p class="ql-block"> 先有《秋风辞》,后建秋风楼。清同治年间,荣河知县戴儒珍为纪念汉武帝赋诗,遂建此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 32.6 米的三层楼阁,坐落在祠内最高处,因汉武帝《秋风辞》而得名。它的神奇之处在于 “十字歇山顶” 的建筑形制 —— 四个屋檐向外延伸,如雄鹰展翅,既符合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又能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对木构的侵蚀。更令人称奇的是楼内的 “悬梁吊柱”:二层以上的 12 根明柱并非落地,而是通过梁架悬挑在空中,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稳固,堪称中国古代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各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一块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二层的一块碑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八月立,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p> <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短短两句,道尽了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家国的眷恋。千百年过去,汉武帝的身影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但他的文字却因这座石碑、这座楼而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楼体飞檐翘角,斗拱层叠,虽历经风雨,仍能看出当年建造时的考究</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下,一条古官道穿行而过。据传,这条官道古时是秦晋要道,当年前往秦国以合纵连横之技成功帮秦王统一六国的河东人张仪,去秦时走的便是这条路。当地人传说,走过张仪道,仕途步步高。这算是吸引游客来此游走的一处亮点。</p><p class="ql-block">1937年的秋天,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率领八路军三大主力共32000余人,同样沿着这条古道北上太行,奔赴抗日前线,为家国命运而战。</p> <p class="ql-block">《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此碑又名萧墙碑,为宋真宗赵恒亲自撰文丹书,刻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后土祠镇祠之宝。全碑共5块,1365个字。“二圣”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将二圣配飨于后土祠受祀,取“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p> <p class="ql-block">正殿供奉的后土圣母,殿顶采用皇家规格的琉璃瓦装饰</p> <p class="ql-block">在以农耕为本的古代中国,土地被视为万物之母,“后土” 作为总司土地的神祇,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后土祠,不仅仅是一处有众多优秀建筑群落,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土地最虔诚的崇拜,堪称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 “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说到山西的古建筑,一定不会忽略“北塔南楼”。这里的“北塔”指的是独一无二的应县木塔,而“南楼”就是运城万荣县的飞云楼。万荣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可见古人初见这座巍峨高耸的木楼时内心的惊叹。</p> <p class="ql-block">万荣东岳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神像,东岳大帝又名泰山神,所以又名泰山庙。它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到北依次有山门、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阎王殿和地狱。现存建筑主要体现着元明遗风,但也留有清代的一些建造技法和风格。 </p><p class="ql-block">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推断,此庙创建年代起码应在唐贞观之前,距今约有1400年。</p><p class="ql-block">飞云楼是东岳庙中的最著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西古建中的“南楼北塔”,被称为“北塔”的应县木塔知名度更高,而“南楼”,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的飞云楼就低调许多。正是黑神话悟空的热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它</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铆套之,没有一个铁钉</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的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在楼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天柱,它的单根高度达15.49米,每根其实都由两段组成,也就是八段柱,匠人们将接缝隐藏得严严实实,若非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其中奥秘。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木材长度的限制,更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创新思维。</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为明三层暗五层,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皆有栏杆维护,又用两平柱分为三间,上筑屋顶,山花向前,下面用穿插材料承托,结构巧妙</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是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顶,全楼共有345组斗拱,外观玲珑,构成该楼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并且形态变化多端,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又因斗拱层叠,如云带缠绕,因而得名飞云楼。 </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个飞檐都覆盖着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角上,造型各异的琉璃武士威风凛凛,仿佛随时准备守护这座古老的建筑。这些琉璃构件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色彩鲜艳,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p> <p class="ql-block">过了飞云楼就是午门了,午门属元建明修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椽,歇山顶,高7米,梁架简朴,斗拱工整,建筑结构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展现出一种古朴厚重的美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两侧墙壁有28块功德碑,上面记载着修辑中募捐者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午门它在此并不起门的作用,只是一种象征,也是为了提升东岳泰山之神黄飞虎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香亭,亦称“八卦亭”,是专为东岳大帝祭祀贡品、烧香行礼的地方。十字歇山顶,琉璃兽脊精美,藻井雕刻细致,四周勾栏石柱流云缱绻,是明正德年间的工艺。除飞云楼外,这是万荣东岳庙另一个精彩的看点。</p> <p class="ql-block">香亭里的四根盘龙石柱刻制不同,其中三根浮云缭绕,游龙盘旋。只有西北角那根龙柱是孤龙一条。据说,在修盖此香亭时,有师徒四人,各分配了一石柱,各自精心雕刻。一日工成,三位徒弟的远胜于师傅,师傅一方面为徒弟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羞愧难当,遂乘人不备,悄然离去。</p> <p class="ql-block">四周的勾栏望柱上,52只石狮子姿态各异:有的脚踩绣球,有的口衔绶带,最妙的是西北角的"猴狮"——狮子背上骑着猴子,暗合"封候(猴)挂印"的世俗祈愿。</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殿为东岳庙正殿,元代重建,明清重修。牌匾上书“岱岳殿”,为清康熙御笔。</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遇到的一位美女推荐的拍摄角度,她说在这个45度角仰拍,既能排出飞云楼细致的精美之处,也能显现飞云楼高耸的气势。</p><p class="ql-block">是的,飞云楼的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东岳庙里的其他建筑同样令人赞叹。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处古建景点</p> <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是司机师傅说时间宽裕带我们过去看看,没料到是一个大彩蛋,惊喜加意外,很值得</p><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城西北7.5千米的稷王山兢太赵村北隅。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并为纪念后稷而建庙。</p> <p class="ql-block">稷王庙无需门票,在入口处登记以后便可参观。</p> <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内的其他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虽经重修,仍保留了金元两代的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戏台。这座始建于元代、民国重修的建筑,有着独特的构造。它由南北两部分建筑组成,平面呈凸字形,仿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艺术作品。南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简洁而质朴;北边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又多了几分精致与庄重。令人称奇的是,南北两部分在平面、梁架、屋顶方面完美地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毫无违和感。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常见,充分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戏台前,想象着曾经在这里上演的一出出精彩戏曲,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演绎着人间百态,而戏台也成为了当地百姓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无数人的欢乐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戏台正对面就是万荣稷王庙的核心所在-正殿,原本在确定第五批国保单位的时候,将其定义为金代建筑,但是在2011年重新测绘的时候发现了前檐明间下“天圣元年”的墨书,“天圣元年”即(1023年)也就是北宋仁宗赵祯时期。</p><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四周连廊均用斗拱承托,这座殿堂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宋代单檐庑殿顶建筑。正殿通长无大梁承托,俗称“无梁殿”,被宋代建筑学百科全书《营造法式》收录</p><p class="ql-block">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在该地区元以前单檐建筑中,它的屋顶形式等级最高,这也彰显了后稷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些手写的展示牌特别有年代感,是一份文脉传承的厚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工作人员都是年长者,我想他们也许都是这些年维护稷王庙的热心人</span></p> <p class="ql-block">“游者须知”下方这方不起眼的小方碑,名为元代的舞厅石,它可是珍贵的戏曲文物。原本嵌于戏台基座正面,如今移嵌在正殿外右壁。这块舞厅石并不大,宽二十八厘米,高二十厘米,呈正方形,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上面刻着修建戏台的年月以及建造工匠、加钞人的姓名,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是研究元代戏曲文化和建筑历史的重要线索。尽管现存戏台已非昔日模样,是后世重建的,但舞厅石的存在,就像一把小小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元代戏曲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想象当时戏台上下热闹非凡的场景,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台下观众的喝彩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袱,当地称之为“无梁殿”。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实际上,真正的室内空间进深仅有一开间,在其周围有一圈封闭的回廊,类似现代高层建筑的“双套筒”形式,这种布局在古代建筑中实属罕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奇思妙想。</p> <p class="ql-block">内殿门额写有“为天地立心”,足以看出稷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周围一圈回廊为外殿,将一个殿宇分割为内外两部分,也是稷王庙独有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斗拱,看似繁复但又不失精巧,它们不仅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工匠技艺的体现,更能称得上是建筑的艺术。它们层层叠叠,相互交织,支撑着大殿的屋顶,也承载着历史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廊下有一口大钟,铸于宋宣和四年(公元1222年),原为普照寺之钟。因日军1942年炮轰摧毁了钟楼,该钟一直弃置在普照寺内。2001年,为了文物保护,该钟被移置于稷王庙。</p> <p class="ql-block">走近主殿,一眼便会看到立在檐下的一根石柱,其余的立柱均为木质的。这不仅是大殿独有的一根石柱,而且上面龙的造型十分罕见别致。传说可能是唐代所立(也有说是明代的),因为唐后的花纹比较细腻,没有这么明显的凸起。</p> <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正殿的柱础分宝装莲花柱础、覆盆式雕花柱础和方形素平柱础三种。宝装莲花柱础花饰与覆盆式雕花柱础样式典雅古朴。尤其是宝装莲花柱础与陵川龙岩寺中央殿的柱础无论是做法还是风格都十分相似,故应为是金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台基四角原施角石,虽今仅存前檐两个,角兽的独特造型已成为孤例。</p> <p class="ql-block">当年梁思成在《营造法式》这本宋朝建筑专业书籍上看到了万荣稷王庙,他和妻子林徽因在1933年、1934年、1937年先后三次去山西考察古建,因为信息误差都没能找到这座庙,甚是遗憾。而今日,我们有机会去亲眼目睹这一宋代遗构,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的价值,走进这座大殿,感受它所蕴含的历史魅力,领略北宋建筑的独特风采,让这座被梁思成错过的建筑瑰宝不再被世人遗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