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博物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内,建筑面积4768平方米。 <h5><p class="ql-block">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至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士人的精神家园。书院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藏书与刻书、祭祀等功能于一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书院践行独特的办学理念,吸引有志于问学者负笈云集其中,虚心受教,且多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栋梁;千百年来,书院秉持自由讲学的传统,延请文化创新与传播者登坛讲学,朱熹、王阳明等学术大师更是以书院为研究与传播基地;千百年来,书院珍藏的典籍为院内外士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千百年来,书院祭祀不仅强化了书院的学统,也涤荡着士子的心灵。</p></h5> 千秋書院圖 中国书院博物馆设弦歌千年、书院教育、书院学术、书院祭祀、藏书与刻书五大展厅,通过古籍、匾额、文房四宝等2600余件文物及复原场景,完整展示中国古代书院的千年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学术、藏书等功能。 1.弦歌千年 <p class="ql-block"> 书院萌芽于唐代中后期,历经五代、宋、元、明、清,绵延千余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制为学堂,传统书院从制度层面消失。</p> <p class="ql-block">唐五代書院圖</p> <p class="ql-block">文献通考</p><p class="ql-block"> 马端临(1254-1340),字贵与,宋末元初历史学家。历时30余年著述《文献通考》,记载上起夏商周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的典章制度沿革通史。</p> <p class="ql-block">白鹿书院志</p><h5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十年(1795)副本</h5><h5> 白鹿書院由来舊矣 肇於唐 盛於宋 沿于明 迄我朝有御書之賜……</h5> <h5><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在河南豋封,此处旧有北魏大和八年(484)创建的嵩阳寺,隋改嵩阳观,唐初称太乙观。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5-936)进士庞式曾在此讲学。后周时(951-960)建书院,初名太乙,又名太室。北家景祐二年(1035)賜额嵩阳书院,为北宋著名书院。</p><p class="ql-block"> 邺侯书院在湖南衡山,旧名南岳书院,唐肅宗(755-762)时,邺侯李泌隐居山读书,藏书甚富,唐德宗贞元(785-804) 年间,其子李繁创建南岳书院。南宋重建,亦称邺侯书院。</p></h5> <p class="ql-block">宋代书院</p><h5 class="ql-block"> 北宋初期书院蓬勃发展,"天下四大书院"之说流传至今。北宋中后期书院的地位、影响有所下降。南宋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期,不仅书院数量远超前代,而且确立了完善的书院制度。书院是宋代理学研究与传播的大本营。</h5> 北宋書院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代关于"北宋四大书院"的说法</span></p> 雲峯書院 <div>白鹭洲書院碑30X120X1.5</div><h5>清代</h5><h5>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南宋知吉州军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h5> 南宋書院圖 <p class="ql-block">元代书院</p><h5 class="ql-block"> 元代统治者采取了保护、鼓励与限制并举的书院政策,元代书院呈现出明显的官学化特点。随着程朱理学北移,黄河流域的书院数量明显增加。</h5> 朱子白鹿洞教条 <p class="ql-block">明代书院</p><p class="ql-block"> 明初朝廷抑制书院的发展,致使其沉寂近百年之久。至明代中时,讲学风气日渐兴盛,书院再度辉煌,数量剧增,遍布全国。明代后期,统治者数次下令禁、毁书院,多所书院被毁。</p> 明代書院圖 <p class="ql-block">明儒學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黄宗羲创作的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共62卷。</span></p> <p class="ql-block">東林書院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又称“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span></p> <div>依庸堂<br></div><div>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div> <p class="ql-block">清代书院</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书院经历由抑制到扶植的政策转变,至清中期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普及化的程度,成为清代主要的文化教育组织。</p> 清代書院圖 <div>顺治卧碑(复制品)</div><h5> 清顺治九年(1652)顺治皇帝颁布,旨在禁止各地创建书院和讲学活动。</h5> 進士匾 <div>竹书箱</div><h5>清</h5> <div>木书箱35X22X39</div><h5>清代</h5> <div>進順書院匾30X120X3</div><h5>清代</h5> 《两湖书院陈棠抄本》 天文略解 <p class="ql-block">书院变革与改制</p><p class="ql-block"> 清末时势巨变,为适应培养近代化人才的需求,书院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年9月14日)朝廷宣布改书院为学堂。</p> <h3>改书院为学堂上谕(复制品)</h3><h5>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h5> 两江总督刘坤奏筹办江南各学堂折<br><h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h5> 江苏陆军学堂毕业生恭报<br><h5>清代</h5> <div>江南高等学堂算學课藝</div><h5>清光绪</h5> <h3>兵法史略學<br></h3><h5>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湖书院刻本</h5> <div>各省西学课藝汇海</div><h5>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h5><h5> 全书共八册,四十卷,每册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编号。内容以介绍西方知识为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清末各省书院西学课艺及名人著作的汇编。这是书院改制前夕,书院自身改革教学内容的见证,说明书院在清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革新。</h5> <div>苏州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二年级成绩单</div><div>清宣统二年(1910)</div> <div>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证</div><h5>民國</h5> <h3>委托学堂教员札</h3><h5>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廿一日札</h5> <div>广东公医学堂毕业文凭</div><h5>清宣统元年(1910)</h5> <p class="ql-block">海外传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明代开始,书院逐渐走出国门,成为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传播、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机构。</span></p> <h3>陶山书院典教堂微缩场景</h3><h5> 陶山书院位于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1561年,朝鲜李朝儒学家李滉建陶山书堂。李滉去世后,其弟子于1574年在书堂侧建陶山书院。陶山书院为赐额书院,是朝鲜最著名的书院。典教堂是陶山书院的讲学场所。</h5> 2 书院教育 <p class="ql-block"> 宋代以来,人才培养成为书院的三大职能之一。书院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相对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造就了大量栋梁之才。</p> 书院教学微缩场景 翰林匾 <p class="ql-block">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尽管不同历史时期书院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但经、史、文学、制艺等一直是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p> <h5> 书院教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和各种时文,主要有清康熙乙未年(1715年)绛山书院《四书答问》、乾隆年间成都尊经书院《经典释文考证》、同治十一年(1872年)应元书院刊《朱子语类》、光绪丁酉年(1897年)三原书院《小学集注》及各种书院课士诗、课士赋、课士录等等。</h5> <div>鼇峯书院课藝</div><h5>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h5> <div>金台书院课士录</div><div>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div> <div>江南学堂课藝</div><h5>光绪辛丑年刻本</h5> <p class="ql-block">教学管理</p><p class="ql-block"> 书院制定了以学规与章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规与章程等是书院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书院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p> 教学管理类主要是书院学规章程,如清乾隆戊辰(1748年)岳麓书院学规、清秀水县学堂章程、清道光戊子仰山书院条规、清江中书院募捐藏书章程等。 白鹭洲书院志 <div>船山学院条规</div><div>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div> <p class="ql-block">经费来源</p><p class="ql-block"> 经费是书院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主要来源是学田田租、官绅捐输、官府拨给等。</p> 学田管理类主要有收租纳租执照等,如安徽徽州郡城两书院收租执照、东山书院纳租执照等,类似于当今的收据证明。古代书院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并非官方拨款,而是学田收入、士绅捐助。而学田主要由社会捐赠和官府拨给,属于书院的重要财产。书院将院产交给佃农,管理上就有了收租的执照。 <div>宝晋书院志</div><h5>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h5> <div>大邑县宾兴学田</div><h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h5> 观澜書院 <p class="ql-block">教学与人才</p><p class="ql-block"> 由于教学方法独特,加上有充裕的经费作为保障,书院教育成效卓著,人才辈出,如范仲淹、文天祥、曾国藩、左宗棠、蔡元培等都曾求学于书院。</p> <div>鎏金木雕“状元归第”</div><h5>清代</h5> <div>红木书铲</div><h5>清代</h5> <div>山字形笔架</div><h5>清代</h5> <div>黄花梨木书签</div> 青出于蓝 笔筒 <div>彭玉麟款铜笔洗<br></div><h5> 由两部分钵盂组合而成。曾就学于石鼓书院的彭玉麟为清末水师统帅、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h5> <div>木镇纸</div><h5>清代</h5> 乡国砥柱 琴名珠柱,书号玉杯<br><h5> 清代</h5><h5> 任岳麓书院山长达27年的罗典所书,其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在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对书院进行了改造建设。</h5> <p class="ql-block">教学方法</p><h5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书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质疑问难、日记教学、优游教学等,这既是书院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私学的主要特征之一。</h5> 木书箱 <div>濂溪書院课藝</div><h5>清代手稿本</h5> <div>利试文格</div><h5>同治十年(1871)刊本</h5> <div>朱子读书法</div><h5>民國三十五年(1946)刻本</h5> <p class="ql-block">书院考课</p><p class="ql-block"> 考课肇始于唐代,至宋代成为定制,一般由山长和各级地方官员轮流主持,定期举行。明清书院考课多仿照科举程式进行,在成就生徒德业与学业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生徒的科举应试水平。</p> 中国书院博物馆藏有全国各地书院课卷170余份,其中包括云南五华书院、湖北问津书院、山西超山书院、河南豫章书院、安徽紫阳书院等书院的课卷。比如,清代五华书院董汉章的试卷册页是现存书院试卷的精品,为当时模拟会试的卷子。 <div>五华书院试卷</div><h5>清代</h5> <div>堂课试卷</div><h5>清代</h5> 堂课试卷 <p class="ql-block">问津书院试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span></p> <h3><b>科考卷票</b>24×12.5cm</h3><h5>清光绪三年(1877)<br> 清赣县文童蔡达冒光绪三年(1877)科考卷票。清代科举考试程式之一。清代科举考试参加府试者,凭卷票给卷,无卷票不发给考卷。卷票上标识考生籍贯、身份、姓名及发给考卷的时间。此卷票上有“凭票调卷”的印戳。</h5><div><b>科考浮票</b>24×12cm<br><h5>清光绪十三年(1887)<br> 清金承熙光绪十三(1887)年科考浮票。清代科举考试程式之一,浮票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上交试卷时使用,一半粘贴在试卷上,一半揭下自己保存。此件上有“浮票交卷自行揭去”字样。</h5></div> 科举报名表 3 书院学术 <p class="ql-block"> 自宋代开始,理学大师多将书院作为研究和传播其学术思想的大本营,书院因此成为推动中国古代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明朱应台镌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p> <div>朱子全书</div><h5>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h5> <p class="ql-block">朱子造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span></p> <p class="ql-block">垂裕后昆</p> 濂溪書院藏书法碑帖 张栻 陆九渊(1139-1193) 陆象山全集 宋元學案<br><h5>清光绪五年(1879)重刊本</h5> 吕祖谦 <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登坛讲学。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予利"为题发表演讲,他直抒见解,旁征博引,听讲诸生感动流涕,成为中国书院史上有名的演讲。朱熹亲自为演讲讲义撰写跋语,命人一并勒石,世称《二贤洞教碑》。</p> 二贤洞教碑 <p class="ql-block">明代书院与心学</p><h5 class="ql-block"> 心学是明代重要的学术思想,其代表人物王阳明、湛若水等以书院作为研究和传播心学的基地,不仅扩大了心学的传播范围,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书院在明代中后期的发展。</h5> 王阳明 王阳明书《白鹿洞书院〈太学古本序〉》拓片 湛若水(1466-1560) <p class="ql-block">大科规训</p> <p class="ql-block">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p><h5 class="ql-block"> 乾嘉汉学是清代中叶出现的重要学派,其学者多有创办、修复和主讲书院的经历,至晚清则有专门研习乾嘉汉学的书院。</h5> <div>魁元匾</div><h5>清代</h5>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p class="ql-block">江藩:《国朝汉学師承記》</p> <p class="ql-block"> 学海堂在广东省广州市。清道光五年(1825),由乾嘉学派学者阮元创建。学海堂以专重经史训话为宗旨,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学海堂设有刻书局,刊刻了大量经籍。</p> 书香垂裕 《蓼虫集》印版 凤冈书院印版 <div>科举报名簿印版</div><h5>清代</h5> 湖南貢卷印版 <div>科举试卷印版</div><h5>明代</h5> 4 书院祭祀 <p class="ql-block"> 祭祀是书院的三大职能之一。书院通过供祀先师孔子及其弟子、历代名儒、书院山长、对书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贤,以及文昌帝君、魁星等神衹,以激发师生育人与学习的神圣性和使命感。</p> 文庙丁祭谱 文庙丁祭礼乐局規条 孔子像、孔庙圖案邮票<br>民國 <div>孔庙圖案钱币</div><h5>民國</h5> <div>孔子像纪念币</div><h5>民國</h5> <p class="ql-block">清代龙冈书院请柬</p><h5>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h5> 书院祭祀微缩场景 <div>昭武书院酒壶</div><h5>清代</h5> <div>瑞應書院神主部</div><h5>清代</h5> <div>烛台</div><h5>明代</h5> <div>小魁星造像</div><h5>清代</h5> <div>文庙祭饼模器</div><h5>民國</h5> <div>濂溪祠香炉</div><h5>清代</h5> 孔子像 <p class="ql-block"> 尼山书院又名诞育书院,宋庆历三年(1043)孔子46世孙孔宗愿即庙为学。后毁于火。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创建尼山书院。</p> “俎豆堂”匾 <div>祭祀用酒具盒</div><h5>清代</h5> <div>文庙序次全圖</div><h5>民國</h5> 5 藏书与刻书 <p class="ql-block"> 藏书与刻书是书院的三大职能之一,它既是书院教学活动、学术研究与传播的重要支撑,也是书院区别于私学的重要特征。</p> <div>云阳集(复制品)</div><h5> 元代文学家李祁的诗文集,共十卷。该集原由李祁五世从孙李东阳于明弘治年间搜辑遗稿,并与顾天锡重刻成书。明初俞子茂曾刊印遗集,清康熙年间释大汕删编为四卷本,但未被采纳。现存版本以清代鲍士恭家藏十卷本为基础,收入《四库全书》,保留元明文集原貌。</h5> <div>平江天岳书院藏书目录</div><h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h5> <div>仙源书院书目</div><h5>清光绪</h5> <div>两江中江书院尊経阁募捐藏书章程</div><h5>清代</h5> 箴言書院 <p class="ql-block">箴言书院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年(1860),湖北巡抚胡林翼创建箴言书院于湖南益阳。书院建有藏书楼,藏书多达三万余卷,院内外士子皆可借阅,书院传播文化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p> 书院刻书流程微缩模型 秀公书舍 <div>惜阴轩丛书</div><h5>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宏道书院刊</h5> <div>正谊堂文集</div><h5>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刊</h5> <div>六刻灜山书院志</div><h5>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h5> <div>五刻瀛山书院志</div><h5>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h5> <div>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复制品)</div><h5>《新时代》第一卷第一号,1923年4月</h5> <div>复性书院拟先刻诸书简目</div><h5>民国三十四年(1915)刊本</h5> <div>复性书院讲录卷 </div><h5>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语</p><h5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已过100年,但其传承的中华文化仍是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书院在千年发展历程中积定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书院精神,已经或者正在融入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之中。现当代中国,书院教育再度兴起,"书院热"方兴未艾,有志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学人志士或创建新式书院,或依托书院送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我们深信,书院精神必将再次释放出耀限的光芒,她必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创新资源,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h5> 2007年,台湾星云大师捐赠1000万元支持博物馆建设。 岳麓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