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搬运诚可贵,思维锻造价更高

贺承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夫山泉有一句闻名天下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话强调了自然水的优越性。倘若对这句话贸然进行改造,然后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我们就极有可能“闯红灯”。譬如“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教材的搬运工。”一方面,我们承认教材中是有一些材料资源的,这些材料资源是教材中的“奇珍异宝”。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号召学生们以“搬运工”的形式出场的话,那就相当于在鼓励学生搬砖,出苦力。这既是对学生的奴役,又是对教材的亵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搬运材料是个力气活,但还不至于让学生动用身上的牛马之力、洪荒之力。探究材料是种技术活,与其蛮用力,不如巧用力。巧克力的名字告诫我们,力克巧是在培养苦涩的瓜,而巧克力则是在打造甜美的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上述弊端的形成是由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首先,材料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误以为那是历史老人摔掉的牙齿,毫无生命可言,没有珍珠项链可戴。再者,标准答案的封闭性,把参考答案的灵活性扼杀在摇篮之中。还有,不是材料信息扯了能力的后腿,而是我们的大脑断片了,短路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材料探究上下一番真功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亲近情境,让材料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不是一排排死亡的文字,而是一行行生动的语言。纵然是一幅图画,我们也不要只把它当作一个平面镜,要通过一双慧眼看到“镜湖”里面的内容。“前世今生”的说法告诉我们,十里桃花至少有三生三世:前世前生、今世今生和来世来生。只看“今生”,不想“前世”,你就无法猜测它的“剩世余生”。所以说,一种答案往往总是由它的历史依据和问题源头的。如果不去“继往事之绝学”,只是站在现实的地平线上徘徊,我们如何“开未来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中的资源不是一潭死水,在编剧和导演的心目中,它就是一汪活水。让材料动起来,这是一位出色演员的拿手好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近材料,可以让资源生动起来,具有生龙活虎的魅力。反之,疏远情境,只能让材料木讷下去,到头来只能和木鸡、呆瓜相媲美。连开水都谈不上,还有什么资格上演化腐朽为神奇的传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设计台阶式问题,让思维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资源在历史教材中比较普遍。第一个问题,可以立足知识,培养学生长话短说、提炼概括的能力。第二个问题,需要踏稳“进阶”,培养学生乘胜追击的能力。第三个问题,可以培养生大胆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乐于个性评价,善于多元解读。放到历史教材中,这三个问题可以理解为:何事?(什么事情)何意?(有何影响)何鉴?(你怎么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个问题互为脚手架,只为搭台,不为拆台,像是铁三角,有利于打造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探究的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材料是发言的入场券,而非失语的闭门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角色嵌入,为探究贴上正派(或反派)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教材中的每一次变法,都相当于拔河比赛。有的人往“楚界”生拉,而另一些人则往“汉地”硬拽。如果扮演角色,你想充当材料中的顽固派还是革新派呢?既然选择了立场,你就得往你的足迹里增添力量,从而让自己的脚跟站得更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把自己当作一块金子的前提是,你得有金光往脸上可贴。把自己当做一朵红花的前提是,你得有香粉往脸上可抹。一旦立场的概念模糊,你也就只有弃权的份儿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学生是材料的主人,并非资源的奴隶。我们要在陈述、评价和印证等方面有所建树。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虚此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切记,在知识面前,我们可以充当搬运工。但在能力面前,我们要学会构建思维的宏伟大厦。所以我说,知识搬运诚可贵,思维锻造价更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