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里跨二省追寻二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鸟类记录20250801-09

老有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清晨6点,我们三人一车从汕头出发,一路疾驰1200公里,终于在夜8点抵达湖北枝江县的维也纳酒店落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月1日早餐后7点半,车子继续前行,在沙河高速口下道后,径直驶入此行第一站——文溪村。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捕捉牧马河平流雾中朱鹮振翅的瞬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身影本就难觅,偏偏遇上当地41度的高温,白天只能躲在房里喝茶消暑,唯有早晚凉爽时才敢外出蹲守拍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天里,运气总差了一点点:有雾朱鹮迟迟不现身;等朱鹮掠过河面,雾气却早已散尽。最终,那张最理想中平流雾与鸟群共舞的画面,还是没能留在镜头里。稍有点遗憾离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月7日,我们告别文溪村,从西乡高速口上了返程路。开足一千公里后,在九江的天悦酒店歇了一晚。次日早餐后,先去丰田4S店给车子做了检查,确认一切正常,便转向婺源石枧村。中午12点抵达后,先在农家吃了午饭,休息到3点,又驱车前往邻县德兴市新岗山镇——这里藏着另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靛冠噪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鸟儿极危又稀有,仅栖息在婺源周边狭小区域。我们在乡间树林里搜寻了两个小时,终于在下午4点多,瞥见了枝头那几只灵动的身影。屏息拍摄片刻,它们便扑棱棱飞走了。回到民宿晚餐时,一天的疲惫里,总算掺了点收获的欣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号凌晨4点半起床,5点吃完早餐,5点半就赶到婺源李坑景区,这次要找的是白腿小隼。我们一到,一眼望去,一棵大树的枯枝上,一对黑白相间萌萌的小家伙闯入视野,我们赶紧按下快门。收获了鸟儿的倩影,一会儿一对鸟儿飞走了,我们继续蹲守等它们回巢,两小时了也没再回来,只好收拾行囊,踏上归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鹮(huán) (英文名:Crested Ibis,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是东亚特有的大型白羽鸟类。其部分头部裸露,显现出鲜艳的红色皮肤,颈部后方有一簇浓密的白色羽毛构成的冠羽。朱鹮仅分布于东亚,主要栖息于松树林区,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灭绝,直至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被重新发现。目前,全球仅存的自然野生种群位于中国陕西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西乡县陕囗镇文溪村的牧马河畔拍朱鹮。</p> <p class="ql-block">鹮(huán)嘴鹬(yù) (英文名:Ibisbill,学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是鸻形目鹮嘴鹬科鹮嘴鹬属的鸟类。以独特的长而弯曲的红色鸟喙命名。这种涉禽偏好于中亚和喜马拉雅地区的高海拔河流和溪流边的砾石滩,分布范围广泛,从塔吉克斯坦西部至中国东北部。上体灰褐色,腹部白色,脸部和胸部有黑色条纹,头部和颈部蓝灰色。善于隐蔽,单独觅食,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牧马河畔鹅卵石滩生活着四只朱鹮</p> <p class="ql-block">靛(diàn)冠噪(zào)鹛(méi) (英文名: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courtoisi),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是中国江西省婺源县特有种,仅分布于此。其顶冠蓝灰色,具黑色眼罩和鲜黄色喉部,上体呈褐色,尾端黑色带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呈皮黄色渐变至白色。该鸟种曾在云南普洱地区存在,但自1956年后未再发现,可能已灭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乡的树林里拍靛冠噪鹛</p> <p class="ql-block">白腿小隼(sǔn) (英文名:Pied Falconet,学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是隼形目隼科小隼属的鸟类。小型的黑白色猛禽,因其可爱的熊猫脸特征和家族群居生活方式而引人注目。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和越南中部,常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在婺源李坑景区的大树上拍白腿小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