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我写了篇《连城有个桃花源——张地井》的游记,在网络上发布后,一些爱好山村游的人纷纷到张地井寻访,引发了当地管理人士的重视,便利用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了一些烧烤点、瀑布山泉、红豆杉古树、野外露营点等,并推进环境整治工作,使张地井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并在村口赫然立了一块大石,上刻“世外桃源,风景胜地”八个大字,成为了乡村游的一处名胜景点。</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天翻出旧文,便萌生了重访张地井去看看的念头。2025年8月10日,星期日,正好有空,就邀了严挺、小海两位驴友,三人一拍即合,正好都有想去的念头。于是小海驾车,我们就一起出发。</p><p class="ql-block"> 从北团镇老铺口,进入富坪村,一路穿村过野,很快就到了小坑村。小坑村是我读林业职高毕业时实习的地方,当年在这里实习的经历历历在目,我当年租住的房子依然还在,只是屋瓦换成了琉璃瓦片,当年的林场也还闲在那里。40年了依然还保存原貌,这的确是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 从小坑村就开始爬上山的路了。路像九曲回肠,弯弯绕绕,且陡峭路小,仅够一辆车通行,对面若有车相遇,就只能一部车退到较宽处让相对的车先通过,然后才能通过。出了林荫掩映的林间路,豁然开朗,一个长长的山间盆地便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就停在村头一户人家门口的路边,路边种了一棵碗口般大的柿子树,翠绿的叶子中,一串串绿色的柿子在浓密的叶间若隐若现,也给灼热的水泥地面投下了一块阴影。</p><p class="ql-block"> 一条小河从盆地间流来,两岸是绿油的田野,稀稀落落不规则地坐落着房屋。房屋有新有旧。新的都是三、四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旧的都是低矮的泥瓦砖木结构的破旧土房。在河的另一边的河边,有一棵须三人才能合抱的红豆杉,树上钉了一块铁皮标牌,显示树龄160年了。枝叶繁茂,树枝杂乱低垂,伸手可触。树下设了一个土地神坛,烛香残迹斑驳。小海在树底下,蹲在地上把相机仰拍着树干和树枝,我则在远处纵拍树的全貌,把小海拍摄的身姿也拍进了。 </p><p class="ql-block"> 树的一边有一条石砌小路,可上去山边的烧烤亭。烧烤亭看来是近几年才建的,供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烧烤休闲。烧烤亭是一座木瓦结构的柱亭,亭中有烧烤台和烧烤盆等炊用具,以及桌凳栏椅等,一应俱全。亭下的几处田被开筑成了露营草地。亭上则是用石头水泥筑成坝,围起的清水小池塘。小池上一条瀑布从石壁上冲刷而下,落入池中。这是供烧烤活动的人用水的。烧烤亭中,好几个家庭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约有20多人正在烧烤,一个中年男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吃烧烤食物,我们深表谢意,婉言谢辞。</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下烧烤亭,台阶下的一户人家门前的坪中,停了四辆小车,估计就是那些来烧烤的人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沿着水泥路逆水而上,一边观赏着河两边的房屋。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禾间,一座老屋隔着黄泥围墙面对村道,一个老妇人正在门前晒被单。我举起相机,对着老屋拍照,妇人说,这样的破老屋拍来干嘛?我说没干嘛,好看。她说,这有什么好看,没钱人才住这老屋呢。我说,那不对,老屋有老屋的好。妇人说,有什么好,有钱人住城里的高楼大厦才好。我就不说了,继续往上游走去。迎面就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汉赶着一群鸭子,向一旁的草地间赶去。到一处老屋边时,我忙举起相机拍照,怕他赶得太远,就匆匆按下快门,回来在电脑上查看时,发现两张都没拍好,太模糊了。</p><p class="ql-block"> 在一座小桥上,小海举着相机对着河中的流水和乱石水草拍照,我一看,确实有点韵味,也举起相机拍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村尾,有两座新房屋,一个约70多岁的妇人正准备去田间,突然听到小海对我和严挺说:“张地井人很多是会说四堡话的。”于是严挺就问那妇人会不会说四堡话。那妇人说,会呀,我就是四堡嫁过来的,并说她娘家就是四堡枧头人。我一听,这不就是我村嘛?于是问他谁家的,她说某某家,并说她对我很面熟。我一听,她娘家离我就很近嘛!难怪!小海又说四堡某某父子俩以前就在这里打铁的,问她知道不?她说知道呀,就在那边的老屋里,那老屋还在,但早不住人,快塌了,并问那父子俩现在还好吗?小海又说那父子俩都不在了。妇人听了,吃惊说,咋这么快呢?唉!</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原路返回,小海看到河岸那边有一小片南瓜地,地上长了四、五个金黄的大南瓜,很是显眼。严挺说,他喜欢黄南瓜煮芋子吃。我说我也是。小海说,吃黄南瓜对高血糖有疗效。严挺说,黄南瓜是甜的呀。小海说,没关系,南瓜糖对血糖不仅没坏处,还有疗效。正说着,又见刚才赶鸭子的老汉在河边割草。我忙举起相机拍照。毕竟,现在农村已经很少有人割草了,除非还养牛。老汉还割草,说明他还在养牛。</p><p class="ql-block"> 走到车边,看看将近中午了,我们打道回返,到了村口处,我提议去看看村口的廊桥。廊桥很短,仅有不到十米的样子。廊桥边新建了一个小庙,穿过庙的院坪,才可以走进廊桥。廊桥下是危崖险石,河水就从桥下的危石中跌落到深深的石崖下,发出“嗡嗡”的撞击声。廊桥的两边挡风雨的披板上,写满了乱七八糟的字,仔细看,原来都是一首首的打油诗,都是用木炭写的。要仔细辨认,才能看清写的内容,这里摘录二首:“跃进山歌飞上天,/山歌飞到天河边。//引得牛郎约织女,/同到张地来耕田。”“今日东来明日西,/我今走笔把诗题。//人间美景千千万,/不如张地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出了村口,都是弯弯曲曲的下坡,路上遇到了三辆小车迎面而上,估计也是慕名去游张地井村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