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临酷暑之际,我与夫人都要驱车远行,到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度过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在这里避暑期间,我们会常去一家叫“遵义老城豆花馆”吃饭。“馆”字听起来挺文雅的,其实就是一家夫妻俩开的小餐馆。</p> <p class="ql-block"> 小餐馆选的位置很好。在百里杜鹃车水人流来往平繁的一个十字路口的一旁,对面是小镇最大的超市“大润发”。大润发超市坐落在百里杜鹃管委会旗下的杜鹃地产商业综合体正对十字路口的拐角处。超市门楣处标识着“大润发”的字样,上方明显处还题立着六个斗大的字“杜鹃城市广场”。超市前后左右商铺林立,餐饮云集。有商住楼、宾馆、饮食、文化区等。集中了各类服务、物流、装修等行业,这里应该是小镇最为繁华的地段。豆花馆背面是最早开发能住进千户人家的鹏程小区。其左侧是占两个门面的羊肉火锅店。右边是烟酒铺面。豆花馆在中间不显山不露水,却吸引了大量的回头客和新客。</p> <p class="ql-block"> 小店名为“豆花馆”,实为多种经营。豆花只是它菜单上的其中一种。夫妻两还经营具有当地风味的各种粉、面食。而我们每次去常点的饭菜,是它的香菇炖鸡饭,或是排骨炖萝卜饭,外加一碗豆花饭的套餐。所谓的套餐即一碗炖菜(或一碗豆花),加一份米饭、一碟蘸酱。香菇炖鸡饭、排骨炖萝卜饭套餐15元一份。豆花饭套餐12元一份。这种套餐的吃法经济实惠,极为方便便利,类似快餐。</p><p class="ql-block"> 豆花饭用的蘸料与香菇炖鸡饭、排骨炖萝卜饭的蘸料是有区别的,最大的特点是蘸酱里有肉有花生,不用小碟而是装在小碗里,分量实足,吃到嘴里不辣却特别的香。我想若不吃豆花,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一份下饭菜,两碗米饭就着一碗蘸料,就能解决一顿饭的温饱。何况豆花店里还有老板免费赠送的泡菜和带丝粉条凉拌菜。每次吃豆花饭,夫人总嫌豆花做得老气,而它的软硬度却极符合我的胃口。不过去豆花馆,我们俩极为钟情还是香菇炖鸡饭、排骨炖萝卜饭和它的两道赠菜。</p> <p class="ql-block"> 夫妻俩不是本地人。做餐饮之前,二人四处打工,什么活都干,奔东走北,流泪流汗,吃了不少苦。挣了点钱后开始自己创业,百行百业盲目的摸索,失败了,就找新的生意再开张。创业失败,再失败再创业,一次次摔倒,又一次爬起来,终于把豆花店开出了个样子。饭菜的快捷便利,物美价廉,在当地颇有人气,成了本地的,外来的人常光顾的饭馆。一碗豆花饭,一碗香菇炖鸡饭,或一碗排骨炖萝卜饭,外加蘸酱、凉拌菜,有地域特色,又有“普世价值”的搭配,络活活的一顿饭,让你舒舒服服,既温饱了你的胃肠需求,又满足了你的精神怡悦。</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们去得早,看见夫妻俩正忙活着。肉在锅里,菜还在盆里,厨房里蒸雾缭绕,热气腾腾。女人炖肉,男人做饭,分工合作,和谐密切。望着两口子忙忙碌碌,沉浸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身影,我脑海里蓦然蹦出四个字“男耕女织“,夫妻的默契恰如一幅炊烟袅袅、田园耕织的风景画,令人快意。当天做当天买,从食材的采购,每道工序洗切到肉菜进锅炖煮,豆花的制作到蘸料的配制,还有粉食面料的准备,夫妻从头天晚上忙起,到第二天天不亮开工,再到晚上八九点歇店,一天的辛苦劲和身体付出的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面对络绎不绝的客人和一天劳作的收获,他们乐在其中。我经常爱调侃男主人,因为他喜欢穿着一件带花的老头衫,端盘送菜,乐活活地穿梭于食客间,特别显眼。夏天短衣短裤,又不穿戴围腰,有时你不注意,恍然间以为又来了一位吃饭的新客。</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吃饭老少皆宜,童叟无欺,没有三教九流之分。套餐的标准配备是一碗菜,一碗饭加一份蘸酱。店里柜台的明显处贴着一张纸条,明文告示:添第二碗,要加两元钱的规矩,但这规矩似乎只是个摆设。我经常去吃饭,从来没听到老板要喝过添饭的食客补两元钱的声音,包括我自己。有一天,豆花馆进来了四个穿着工装的人吸引了我的眼光。他们身着的工装似乎很长时间没有洗过了,污渍布满了寸寸衣角。进店后各自点了一份豆花饭套餐,狼吞虎咽地补充一上午消耗掉的体力。米饭一碗接着一碗,压得实实的,每人至少添了两碗,菜还是那碗豆花和有肉有花生米的蘸酱。四人吃完饭后,各付了12元,抹着还残留着饭粒的嘴巴,愉愉快快地离开了豆花馆。四人加起来吃的饭不知有多少碗,我没见男女店主着急忙慌地追着去讨要。我在想,是不是夫妻二人与离开的四位有着感同身受的经历,打工者的艰辛和不易唤起了他们的同情心?还是心底尚存的善良和通达人情世故的夫妻二人,对添饭付钱与不付钱的事,早已处于麻木模糊的状态了。或许正是他们毫不在意的行为透露出的细致入微的爱温暖了南来北往的食客,才使夫妻“豆花馆“的生意如此充满人气和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对某种口味或食物的偏好,一定是有缘故的。一段时间喜欢吃这种味道,一个时期又喜欢吃另一种口味,也是有原因的。就如我生在巴蜀之地,巴蜀之人哪有不吃麻辣烫的。况且,久住雨水多闷热潮湿地方的人口味本来就偏重,一日三餐辣麻重咸是与生俱来就养成的饮食习惯。然而,人进中老年,身体健康或多或少都要出现些毛病,又不时地提醒我们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被诊断患有高血脂。少油多素,淡盐少辣,多行少坐,戒烟戒酒等等吧。一直是医生告诫我要遵循的防止高血脂发展的自律戒言。特别是去年治了胃病后,我几乎与麻、辣、咸、烫断了关系,这都是遵医嘱所为。为了身体健康,我极力克制住自己味觉的欲望,这个过程使我的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辣味重了,肚子就叽里咕噜要跑厕所。菜盐多了,敏感的味觉非要你在水里涮涮才能吃。看到油重一点的食物,就怯怯生畏,避而远之。相反,少盐少油的菜,吃在嘴里我是津津有味。这几年,旅游、避暑我常跑云贵,吃了云贵饭菜,感觉味道较之于川渝菜偏淡。正规的云贵餐饮菜品的烹制对佐料的使用似乎比较克制,没有那么浓厚的麻、辣、咸、烫,几乎正合我现在的胃口。</p><p class="ql-block"> 我看过一篇关于写吃的文章,其中的一句话对我颇有体会。它的意思是:人吃饭舒服不舒服,是否适合自己的胃口,不是取决于厨师的手艺高低,而是厨师与食客的合理组合。它的规律应是食客的嘴巴调动厨师的手,厨师的手只有做出能够牵动食客的口腔神经,食客们才能给予好的评价。按照这种说法,街边的小餐小馆更是如此,这些没有等级的“厨师”,在合理的价钱内,更需依从食客嘴巴味觉的需求来调动厨师的手,烹制出能牵动食客口腔神经的菜肴,与食客形成最合理的组合,才能聚集人气,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使生意红红火火持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这家不起眼的“遵义老城豆花馆”是不是正是厨师与食客合理的组合,让我品出了适合自己的美味佳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