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晋行曲”(9):三晋名楼

大雁

<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国现存元代以前木构建筑总量的75%都在山西,而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部都在山西,八大辽构有三座在山西,所以就有了“地上文物看山西”一说。山西的古建涵盖了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时期,整个三晋大地如同一座硕大、浩瀚的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多次去过山西,比如大同、浑源、应县、平遥、太原、运城……但基本上都是去看大院儿、去一些著名的景点,却忽略了山西各县市保留下来的不同朝代、风格各异的庙宇楼阁。这次我们到山西,就是专门去看古建,计划从晋北到晋南、自晋东到晋西,将比较有特点、比较知名的古建捋着走一走,充实自己、长长见识,开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第九“乐章”,此次山西古建行,必须专门说一下山西的名楼。在中国古建中,修建楼的主要作用一是为了防御,二是宗教供奉,用于登高观景则是后话。在三晋大地上,保存完好、知名度颇高的三座木制楼阁(或砖木结构),是这里无价的瑰宝。其一,位于万荣东岳庙内的飞云楼,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也有说始建于唐代),全木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南楼北塔”;其二,位于万荣后土祠内的秋风楼,始建于西汉,主体为三层木结构,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其三,位于介休的祆(音:仙)神楼,初建于北宋,全木结构,是国内乃至全世界仅存的祆教(拜火教)建筑,成为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飞云楼、秋风楼、祆神楼被称为“三晋三大名楼”。</p><p class="ql-block"><br></p> 飞    云    楼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位于山西万荣东岳庙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也有说始建于唐代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清代修缮。不过,传说此楼还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儿瓜葛呢,如果传说属实,建楼时间可就大大提前了。‌‌</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为全木结构,榫卯嵌套,以345组斗拱和“明三层暗五层”的独特设计著称,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万荣东岳庙,飞云楼是其主要建筑之一。作为道教建筑,东岳庙是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祠庙。</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通高23.19米,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各出抱厦,平面呈方形,底层左右筑壁,前后穿通,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十字歇山式楼顶,檐下斗栱密布,结构精巧。</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因全楼木构件极其繁多,斗拱密布,玲珑精巧,紧密严实又富有变化,如云朵簇拥、云带缠绕,因而得名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远观飞云楼,工艺精湛,造型巍峨。</p> <p class="ql-block">飞檐斗拱,层层叠叠。</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内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有木梯可以登楼,但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东侧有一块高大的古碑,带有双龙戏珠碑帽和赑屃底座,雕刻手法独特,推测此为明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楼内部保存了元至清代的重修碑刻,记载了元至元元年(1264年)、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等多次修缮记录‌。</p> <p class="ql-block">午门。北接献殿,南邻飞云楼,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的遗构,现存为元建明修风格。为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简朴,斗拱排列工整,主体结构保留典型的元代特征。作为礼仪性建筑,每逢东岳大帝诞辰在午门举行迎神仪式。 ‌</p> <p class="ql-block">午门的匾额与脊饰。午门虽名为“门”,实则不具备通行功能,主要作为彰显东岳泰山之神黄飞虎地位的礼仪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午门上排列工整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献殿,又称“南天殿”。面阔七间,明间采用移柱造,前檐下明间有大额枋手法,粗梁瘦柱,单檐悬山顶,明代建筑风格,原为古代陈列贡品、祭祀遥拜之所。</p> <p class="ql-block">琉璃鸱吻。</p> <p class="ql-block">香亭,即“献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4.05米, 十字歇山顶,原为朝拜者焚香行礼的地方。香亭由四根盘龙石柱支撑,四周设望柱、狮子栏板,雕工细腻,造型生动,并留有明正德年间题刻。</p> <p class="ql-block">香亭为明代遗构,顶部琉璃脊兽装饰精美,四根盘龙柱雕刻各异,三面勾栏石狮子造型多样,展现了明代木构建筑特色。现存建筑主体为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正德十五年完成香亭重建,清乾隆、咸丰年间均有局部修葺‌。</p> <p class="ql-block">香亭位于献殿与东岳殿之间,与飞云楼共同构成“楼塔前置”的早期建筑规制‌。‌其斗拱铺作虽不如飞云楼繁复,但结构设计巧妙,被列为庙内仅次于飞云楼的精华建筑‌。</p> <p class="ql-block">香亭藻井雕刻细致,檐口曲线优美,与后方的重檐歇山顶东岳殿形成对比,前者小巧精致,后者庄重威严,共同展现了元代至明清木构建筑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香亭十字歇山顶上装饰的琉璃兽脊精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香亭的盘龙石柱及狮子。</p> <p class="ql-block">香亭的盘龙石柱雕刻工艺精细,柱身饰流云纹及蟠龙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亭子的四根盘龙石柱及周边的石狮子可是明代的原装货。</p> <p class="ql-block">岱岳殿。岱岳殿为元代遗存建筑,明代曾进行修缮,采用重檐歇山顶结构,前檐石柱有明显的收刹处理,体现了元代建筑典型的粗犷风格‌。其斗拱铺作较小但出檐深远,古朴大气‌。</p> <p class="ql-block">岱岳殿的石柱为元代遗构。不过,石柱雕刻的蟠龙由于年代久远磨损严重,门窗斗拱的木制为暗红色。</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是祭祀泰山神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采用纯木结构,无钉无铁,全部构件通过榫卯工艺拼接。楼体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屋顶设计繁复,包含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侧面和32个屋角,形成独特的立体美感。其斗拱密布,装饰以木雕、彩绘,题材涵盖神话、历史、动植物等,工艺精湛。 ‌</p> <p class="ql-block">巍峨壮美的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 秋    风    楼 <p class="ql-block">提到秋风楼,就不得不说一下后土祠。后土祠位于山西万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的神庙。最早建于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此后近2000年的时间里,由于黄河水患,此庙屡毁屡建,现在的后土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再次移建的,至今也有150多年的历史。后土祠内的秋风楼为明代遗构,因楼内藏汉武帝《秋风辞》碑,祠内有宋真宗御书《汾阴二圣配飨铭》(萧墙碑)及金代《后土祠庙貌》碑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源于先祖对大地的感恩和崇拜,是古中国的土地崇拜。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神后土。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后土祠,后土祭祀成为皇家三大祭祀之一。自汉武帝至宋真宗,有8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 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祭祀后土,并创作了《秋风辞》。宋时,后土祠占地900余亩,代表了中国祭祀建筑的最高等级,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宋真宗御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现存祠中。明成祖时建天地坛,郊祀天地的皇家礼仪迁到了北京。这是后土祠的慈思亭。</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祭道。后土祠坐北向南建于陡崖,通祠斜坡险竣陡峭。S形祭道,似太极图阴阳鱼交线。9组台阶,暗喻九重天;每组12阶,正合一年十二个月;共108 级,取36天罡72地煞之意。坡道入口在山门右下方,占八卦之坤位,故又称坤道,亦称神道,道旁原有石人石马。</p> <p class="ql-block">承天门。</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山门。由正门与东西偏门组成,三开间,歇山顶,后有倒座戏台。偏门门额,东为麟趾呈祥,传说贵子降生皆由后土圣母遣瑞兽麒麟相送,寓意吉祥如意;西为蠡斯衍庆,螽斯属蝗科,多而成群,寓意多子多福。山门(过亭台)为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侧偏门门额为蠡斯衍庆。</p> <p class="ql-block">东侧偏门门额为麟趾呈祥。</p> <p class="ql-block">过亭台,又称过路戏台。每逢庙会,台上唱戏,台下过人。戏台上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下联: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说的是:生旦净丑演员着华服在台上载歌载舞,各行各业行人悠闲地从台下且行且停,让人顿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日月旗杆。又称阴阳旗杆,清咸丰年间立于老庙门口,以彰显皇家祠庙威严。后没于黄河,再由河中捞出。每根旗杆均有三节,直冲云霄,气势磅礴,现只展示其中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凤柏。相传龙凤柏是皇天后土的化身,凤柏居东,如丹凤朝阳,龙柏居西,如巨龙奔腾。远观此二柏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p> <p class="ql-block">双戏台。一座为佛家台,一座为道家台,与过路戏台一起构成品字戏台。品字戏台在国内非常罕见,被称为后土一绝。</p> <p class="ql-block">右边为佛家台。</p> <p class="ql-block">佛家台。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砖砌台基,石条压沿。额枋上饰精美木雕,台前两侧砖砌八字墙,上饰砖雕。戏台上联: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下联: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p> <p class="ql-block">左边为道家台。</p> <p class="ql-block">道家台。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砖砌台基,石条压沿。额枋上饰精美木雕,台前两侧砖砌八字墙,上饰砖雕。戏台上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下联: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p> <p class="ql-block">五虎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五虎上将,即后汉三国年间蜀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 黄忠。殿内楹联:在世扶蜀五虎将, 归天护脽一殿神。</p> <p class="ql-block">献殿。祭祀后土时进献贡品之所。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由四个门洞和二十四根木柱组成,代表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木柱下的柱础石,共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四十八只。门额上方刻有八字:履中、寅畏、蹈和、虔恭。</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正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正殿是供奉后土圣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献殿上精美的彩色木雕。</p> <p class="ql-block">宋代后土祠庙貌图碑。该碑绘于宋时,金代刻制,明代复刻。</p> <p class="ql-block">明代轩辕扫地碑。该碑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刻,后从黄河中打捞上来。</p> <p class="ql-block">献殿墙上残留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献殿脊刹。</p> <p class="ql-block">鸱吻与脊饰。</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宽五间,五架梁前后搭牵,悬山顶,屋顶琉璃剪边。供奉后土圣母。后土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正殿外木雕、砖雕、铁艺以及琉璃瓦顶等,工艺绝妙,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塑后土娘娘真身,两侧为其化身,东为送子娘娘,西为施药娘娘。</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彩绘壁画。</p> <p class="ql-block">繁复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石雕柱础。</p> <p class="ql-block">窗棂。</p> <p class="ql-block">梁架之上的彩绘及木雕。</p> <p class="ql-block">萧墙碑。此碑为宋真宗赵恒亲自撰文丹书, 刻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后土祠镇祠之宝。全碑共5块,1365个字,碑名《汾阴二圣配飨之铭》。“二圣”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 将二圣配飨于后土祠受祀,取“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这座半边房子就是为保护萧墙碑而建。</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位于后土祠内,因楼内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镌刻的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楼高32.6米,主体为三层木结构,造型古朴精美,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秋风楼是山西三大名楼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始建于西汉,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楼体斗拱密布,楼两侧下方有精雕吊柱,共28根,传说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楼内上层,现有《秋风辞》石碑两块。</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为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留下《秋风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刘彻所作《秋风辞》</p><p class="ql-block">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南面为登楼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各藏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p> <p class="ql-block">三层的一块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二层的一块碑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八月立,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可惜秋风楼未开门,无缘看到。</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p> <p class="ql-block">西门雕字“望秦”。</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张仪古道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张仪西入秦国的必经之路,该古道穿越峨嵋岭,经汾阴渡横渡黄河后可达陕西韩城,历史上曾是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p> <p class="ql-block">张仪古道又名汾阴道,古为车马官道,也是一条盐道。战国时期魏国张仪(今万荣人)经汾阴道入秦拜相。</p> <p class="ql-block">张仪古道是战国时期遗留的黄河古栈道,因战国政治家张仪曾由此西入秦国而得名。相传张仪故里就位于后土祠附近。汉代王昭君出塞、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时,均曾使用此道。 ‌</p> <p class="ql-block">古道穿越秋风楼的内景。</p> <p class="ql-block">古道穿越秋风楼后,继续向北延伸至汾阴渡,可直达陕西韩城。</p> <p class="ql-block">巍巍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自此登高,可见黄河与汾河交汇处。</p><p class="ql-block"><br></p> 祆    神    楼 <p class="ql-block">祆神楼‌。坐落于山西介休市,民间俗称玄神楼,据传始建于北宋,现存为清代重建。‌‌祆神楼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祆教(拜火教)建筑遗存,平面呈“凸”字形,高约25米,琉璃瓦顶,木雕神兽图案独特。‌‌</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为北边三结义庙的山门、庙前的乐楼以及顺成大街过街楼组合而成的建筑,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站在楼底仰望,三层龙形的斗拱盘旋飞舞,三座悬空的抱厦倚楼而立。整个祆神楼的气势和威严体现在庞大的体积和粗状的立柱上。</p> <p class="ql-block">祆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又称拜火教,为摩尼教之源。公元6世纪,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将祆教带入中原。北宋时,大量波斯商人聚集在当时的都城汴京,建造祆祠作为聚会场所,祆教在我国迎来最兴盛的时期。而介休祆神楼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信仰祆神的“宋朝第一名相”文彦博在自己的家乡介休建立了祆神庙,庙前的山门即为祆神楼。</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祆教(又称拜火教)传入中国,南宋以后,祆教在我国基本绝迹。明嘉靖皇帝独尊道教,下令拆毁除儒释道外的其他所有庙宇。介休知县王宗正为了保住祆神楼,把里面供奉的白猿像换成了刘关张,将其改建为三结义庙,一改原本的异教色彩,使其得以幸存。介休的这座祆神楼成为目前中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祆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从介休祆神楼脊顶畏兽型天神、胡服骑瑞兽琉璃雕像以及祆神楼琉璃饰件中常见的莨苕纹样来看,都有着浓郁的西亚波斯风格。</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前的这座《重修三结义庙碑记》石碑是清康熙年间重修时所立,记载了祆神楼的历史渊源。该碑记录了祆神楼由北宋名相文彦博主持建造的背景,以及后续多次重修的经过。 ‌</p> <p class="ql-block">乐楼。位于祆神楼上层,与山门、过街楼形成三位一体的复合式建筑。其主体为木结构,采用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设计,飞檐翘角,琉璃瓦覆顶,檐下装饰有龙形斗拱及波斯风格的神兽木雕‌。乐楼北向正对三结义庙主殿,作为戏台用于祭祀演出,同时兼具过街楼通行功能‌。</p> <p class="ql-block">乐楼的脊刹、脊饰,很有些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虽经历代屡次维修或改建,但在维修改建中依旧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也保留了原来檩、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所以不难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乐楼。与“祆神庙”(三结义殿)正对。</p> <p class="ql-block">乐楼楼身两侧设有八字影壁,增强了视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八字影壁两侧的壁心图案。</p> <p class="ql-block">献亭。献亭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新建的祭祀场所,用于供奉仪式。</p> <p class="ql-block">献殿匾额“永昭日月”。</p> <p class="ql-block">献殿藻井。</p> <p class="ql-block">正殿三结义庙,原为祆神庙。明嘉靖时,皇帝独尊道教,曾廷敕概毁天下淫祠,时任介休知县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须崇正神”为由,将祆神庙改祀为三结义庙。</p> <p class="ql-block">“三义同天”匾。看题款为清雍正七年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祆神庙檐下挑檐斗栱上的异兽群像。猛一看好似龙、象,但仔细再看,其最上部又似一独角怪兽。</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空空如也,只有抬头仔细端详大殿内的梁架。</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的图案确实另类。</p> <p class="ql-block">这种“异兽”头像,可能是犬首神像,也可能是鬼首。</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因为围挡,无法走进楼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三晋大地上命运多舛的木制楼阁能保存到今天,也算是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飞云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由于地处地震活跃的山西地区,历史上周边县市发生过多次地震,但飞云楼独特的棋盘状木柱布局和榫卯结构使其具备抗八级地震的能力‌,而未遭受重创‌。</p><p class="ql-block"> 秋风楼及所在的后土祠在几千年的光阴岁月中,多次被泛滥的黄河水淹没、冲毁,又多次被重建,最后不得不搬到新址,才得以幸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祆神楼如果不是改头换面早就不知所踪;清顺治年间又毁于大火,康熙、乾隆时期得以重修并扩大规模‌。即使在几十年前,祆神楼还差点以四万块钱被卖掉,不是遇到“识货之士”,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就会掩埋在时光的泥泞里。</p><p class="ql-block"> 有部分资料称山西有四大名楼,那是将金元光元年(1222年)被放火焚毁、800年后新修的钢筋水泥的鹳雀楼也算在了其中的缘故。可我以为,原真性更高的古建筑才配得上“名楼”的称号,而今天的鹳雀楼早已没有了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远意境与磅礴气势。不过是为了虚名而建,实际上只剩下了传说。</p><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古建之所以能保存至今,除了地利,更有天时与人和的因素。唯有更加珍惜,才能不辜负老祖宗的技艺,也才能对后生晚辈有一个更好的交代。</p><p class="ql-block"> 至此,山西古建行,曲终。</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注:文中关于古建的知识参考寺内说明。</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