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2) <p class="ql-block"> 张青云</p><p class="ql-block"> 从秦皇岛返回京城,随孩子们吃遍了京城名吃,充分体味了舌尖上的美味。我心心念念着天安门、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打算一一游览。</p><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白天参观天安门广场,只好傍晚坐车慢行于长安街,浏览了位于长安街两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性建筑,其中的厚重氛围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敬畏。</p><p class="ql-block"> 次日,游历天坛公园。</p><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273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以“天圆地方”为理念没计,主要景点包括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等。</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三重檐攒尖顶,深监琉璃瓦象征苍穹。殿内的四根龙井柱,代表着一年四季,红色的十二金柱,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最外面的十二根檐柱,代表着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十二再加上十二代表着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再加上四,代表着二十八个星宿。木构架仅靠榫卯连接,无一颗铁钉。</p><p class="ql-block"> 圜丘坛是祭天的核心场所,三层汉白玉台面,石板数量是“九”的倍数,体现“九五至尊”“九重天”的观念,站在坛心“天心石”上呼喊,会有奇妙的声学效果。体现了古人的“天人感应”理念。</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用的神龛和天神牌位之处,其回音壁和三音石以独特的声学现象著称。</p><p class="ql-block"> 双环亭是乾隆为其母亲甄嬛五十大寿所建,由一对重檐亭套合而成。可见,乾隆皇帝是位孝子。历经磨难足智多谋的甄嬛,所得其所终成正果。</p><p class="ql-block"> 我最受感触的是进入成贞门后的丹陛桥,桥面30米,全长360米,中间的石板路是“神路”,专供天帝通行,皇帝走东侧的砌砖 “御路“,王公大臣走四侧的“王路”。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升高,如临天庭。</p><p class="ql-block"> 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有敬畏就有忌惮,有忌惮就会行事内敛,就不会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就会国富民强长治久安。我们同样怀着敬畏之心,避开“神路”、“御路”而走了“王路”,不求做王公大臣只求做安分守己平安祥和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西门走出,途中是枝叶繁茂的松树林,里面凉风习习,真是避暑的好地方。松鼠在树枝间欢快地奔走跑跳,老年人在树林间做健身锻炼,昔日的皇家园林成了今天平民百姓的休闲胜地,是时代的进步,是人民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气原因,故宫、颐和园,地坛没有按计划游历,去了八达岭长城。</p><p class="ql-block"> 登临长城,我在为高大雄伟的长城建筑感叹的同时,更被长城两侧山体的绿陶醉了。真是层层山峦层层绿啊!作为骨骼的山体看不到了,只有层峦叠翠的绿。山有陡缓,树有高矮,可是,高大粗壮的树木是高大粗壮的绿,低矮瘦小的树木是低矮瘦小的绿;绿的间隙呢,又是深浅不一的绿。这些高高低低的绿,漫山流,流到哪儿,绿到哪儿。站在长城放眼四望,除了连绵蜿蜒的长城故道和前后望不到尽头的游客,绿把满目群山裹住了。远山叠翠。站在长城峪口,清风拂面,一派旷古的幽静和清凉让我们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燕山山脉,是北京的屏嶂,万里长城,是古代守卫北京乃至中华大地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今天,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游览胜地,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登临长城,怎能不对之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据说北京人大气包容。任是三教九流、天南海北,什么样的人在北京,都能讨得舒服的生活。月薪两千的和年收入两百万的,经常坐在同一个路边摊撸串儿;老北京人常说惜福、知足,锦衣玉食自然可以风风光光,而寡淡清贫照样也是堂堂正正。</p><p class="ql-block">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不失廉耻和体面一一这正是老北京精神,也是我们提倡并推崇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次乘高铁到北京站后,全程由在北京读书且安家的外甥女蕴宁开车带领并安排食宿,我们始终轻松自在,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再来北京,争取把北京的所有景点,把北景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细品一遍,把北京人的精神融入生命并体现在生活中,努力成为大气包容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