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和波恩

双双

<p class="ql-block">贝多芬是波恩这座城市伟大的儿子,波恩的名片,他的音乐无处不在;波恩是乐圣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并对他的遗产怀有深厚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贝多芬故居协会</span>早在1889年成立之初就订下了一个宏大的的目标:购置贝多芬出生地的房产,把出生地恢复到贝多芬青年时代的原貌,建立一个收藏馆,涵盖他所有作品的手稿、信件、绘画和有关他的文献资料等 “一切能与他进行感官和精神交流的事物”,最终作为纪念馆保存下来。如今贝多芬故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贝多芬藏品,贝迷可以在那里一饱眼福🤩</p><p class="ql-block">贝多芬于1770年12月出生在波恩街20号,这座房子是波恩少数幸存的18世纪联排别墅之一。博物馆由两栋建筑组成:朝街的前楼和面向花园的后楼。贝多芬早年在后楼度过,现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蜿蜒的布局、低矮的天花板和吱吱作响的楼梯和地板,都是18世纪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再现。</p><p class="ql-block">贝多芬的出生地和住所 - 朝街的前楼</p> <h3>面向花园的后楼</h3> <h3>花园中有拉脱维亚犹太艺术家纳乌姆·阿隆森铸造的青铜雕像(1905年)。阿隆森师从奥古斯特·罗丹,1905年夏天参加了由贝多芬故居协会组织的第七届波恩室内音乐节的音乐会,受贝多芬故居协会委托阿隆森创作了贝多芬青铜雕像,雕像底座由花岗岩制成。1905年12月17日,贝多芬诞辰135周年之际,这座半身像在贝多芬故居花园的一场庆典上揭幕。</h3> <h3>罗马尼亚人类学家坎泰米尔·里库西亚教授创作的贝多芬半身青铜雕像,于1998年捐赠给波恩贝多芬纪念馆。</h3> <h3>从前楼的一楼欣赏花园景观</h3> <h3>在花园灰瓦圆顶的小亭子里有德国画家和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著名的贝多芬雕像复制品,精美绝伦的原作收藏在莱比锡美术馆。克林格的贝多芬纪念碑是雕塑家对贝多芬个人挚爱的结晶。贝多芬被雕塑家赋予了古代最高神祇的特点:他端坐在华丽的宝座上,穿着古代诸神和哲学家所穿的宽大斗篷,脚下的宙斯之鹰注视着他的脸庞。鹰和普罗米修斯神话有关,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创造者,把原本为众神保留的火种带给人类而受到宙斯之鹰的折磨。当时的浪漫主义想象中,贝多芬是一个创造天才,与神圣的超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注定要遭受苦难。克林格通过他塑造的贝多芬形象,紧绷的表情和握紧的拳头来展现作曲家挣扎的意志,创作过程的痛苦和对更高真理的追求。</h3> <p class="ql-block">马克斯·克林格的大理石贝多芬雕像(摄于莱比锡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克林格的贝多芬雕像首次展出在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展览期间,以克林格创作的大型贝多芬雕像为中心,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创作的《贝多芬饰带》是贝多芬雕像的框架,画在分离派协会大厅墙壁上的贝多芬饰带环绕着大厅中间的贝多芬雕像以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形式展出。1902年的展览仿佛是一座纪念碑,纪念着艺术家们在贝多芬的狂喜精神中“集体自恋”:展览中的画家们众星捧月般突出了雕塑家克林格,克林格又在雕塑中表达了对乐圣贝多芬的挚爱,而贝多芬则在《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中向诗人席勒和包容人性的悲怆致敬🫡</p><p class="ql-block">《贝多芬饰带》(摄于维也纳分离派会馆)</p> <p class="ql-block">贝多芬故居展览中展出的手稿、绘画、乐器和纪念品构成了博物馆藏品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宁愿写一万条音符,也不愿写一封信”贝多芬曾向他的波恩朋友兼音乐出版商尼古拉斯·西姆罗克坦白(信日期为1820年11月28日),但他仍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文字表达自己,其中一些话语脍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Nur Liebe – ja nur sie – vermag dir ein glücklicheres Leben zu geben" (“只有爱——是的,只有爱——才能让你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 1807年夏天的笔记) 。贝多芬一直在寻找真爱, 虽然他终生未婚,但他的渴望从未消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Ewig dein,ewig mein,ewig uns" 这句话出自贝多芬“致永恒挚爱”的著名情书中(致永恒挚爱1812年7月)。信的结尾这三行字言简意赅 (哇!德语原来可以这么优美动人🩷),对拥有、归属和最终合一的强烈情感:我永远属于你, 你永远属于我,我们彼此相属,我们羁绊永恒。 这些话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社会界限,表达了一种深沉而浪漫的爱情和一种两个灵魂近乎神秘的结合。这几句话被多次引用,出现在电影《路德维希·凡·B——我永恒的爱人》(1994年)中,镌刻在珠宝上或成为纹身的永久印记。</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啊,我的老天,我的乐思就在空气中飞舞,经常如风一般,飞舞在音符内,也经常舞动在灵魂里。” 乐圣对音乐的热情和想象力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贝多芬的肖像画几乎比其他任何音乐家都多,馆内珍藏着许多贝多芬的肖像真迹。从众多绘画中人们能够轻易了解到很多关于贝多芬外貌和行为举止的信息。</p><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霍内曼创作的象牙微型画(1802年)</p> <h3>伊西多尔·诺伊加斯创作的油画(1806年)</h3> <h3>弗朗茨·克莱因创作的铜铸半身像(1812年) </h3> <h3>威利布罗德·约瑟夫·梅勒创作的油画(1815年) 每幅画作中贝多芬都略有不同,乐圣深谙如何让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h3> <h3>费迪南德·希蒙创作的贝多芬肖像(1819年)。这幅椭圆形油画描绘的是贝多芬的正面,他身穿深蓝色外套,背景是群山。值得一提的是费迪南德·希蒙不仅是画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唱家。他最初在维也纳生活和工作,弗朗茨·舒伯特是他的好友,舒伯特鼓励他成为一名歌唱家。后来希蒙移居慕尼黑,并于1821年至1840年在慕尼黑歌剧院担任歌剧男高音歌唱家。希蒙创作了许多音乐家肖像,其中包括路易斯·施波尔,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h3> <h3>约瑟夫·卡尔·施蒂勒的著名画作《贝多芬肖像及庄严弥撒手稿》( 1820年) 画家展现了贝多芬正在创作的姿态,手握铅笔和《庄严弥撒》的乐谱,目光坚定地凝视着前方。森林背景体现了作曲家对自然的热爱(别忘了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施蒂勒的这幅画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贝多芬的印象。</h3> <h3>展馆里还有反映波恩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绘画<br>油画波恩宫廷剧院的化装舞会,乐师与舞者齐聚一堂——科隆选帝侯的宫廷画师弗朗索瓦·卢梭1754年的画作。科隆选帝侯官邸的社交生活和开放的环境塑造了年轻的音乐家贝多芬,并为他的个人和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h3> <h3>法国军队在市场上安装自由树(弗朗索瓦·卢梭1795年),注意画里的方尖碑,下面还会出现😉 贝多芬成长于转型中的波恩,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他早年便接触到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1794年波恩被法国军队占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自由、平等、博爱”也随之而来,贝多芬终其一生都秉持着这种积极的人性观。正如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所唱,“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人人皆兄弟)。</h3> <h3>钢琴边的埃莉诺·冯·布罗伊宁(1771-1841)。埃莉诺·冯·布罗伊宁和贝多芬是青梅竹马,她也是他早期的灵感来源之一。贝多芬后来将自己的两部作品献给了她:《钢琴与小提琴回旋曲》(WoO 41)和《C大调钢琴奏鸣曲》(WoO 51)。在母亲去世和家庭解体后,贝多芬在布罗伊宁家找到了庇护,他们聘请他担任孩子们的钢琴老师,从此开启了一段终生的友谊。1802年,埃莉诺嫁给了贝多芬儿时的好友弗朗茨·格哈德·韦格勒,韦格勒后来成为贝多芬的传记作者。</h3> <h3>贝多芬在波恩宫廷管弦乐团的中提琴</h3> <p class="ql-block">贝多芬收藏的大提琴和古钢琴</p> <p class="ql-block">古钢琴是贝多芬最后的一架三角钢琴:象牙低音键/乌木高音键;琴身由云杉和橡木制成加金字塔桃花心木贴面;由皇家宫廷古钢琴制造师康拉德·格拉夫制造(1826年)。</p> <h3>贝多芬早年佩戴的细框双鼻梁架眼镜(1806-1810)</h3> <h3>贝多芬收藏的台灯,上面绘有河流风景的刺绣灯罩,底座上有带翅膀的丘比特</h3> <p class="ql-block">贝多芬的黄铜助听器</p><p class="ql-block">乐圣真是一位非常励志的艺术家,尽管生活带来了不便:坎坷的童年、单恋和疾病,但他从未放弃作曲。</p> <h3>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9手稿。贝多芬的笔迹常常难以辨认,会用红色来标记必要的修改, 从最初的草图到最终的乐谱,需要经历许多步骤。</h3> <p class="ql-block">第九交响曲手稿(D小调),作品125,原版乐谱 – 美因茨(1826年) ❤️❤️❤️作曲家肯定会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成为欧盟的盟歌感到自豪。贝多芬拥有自由的精神,从童年起他的目标就是:“用我的艺术服务于贫困和受苦受难的人”。</p> <h3>《贝多芬的葬礼队伍行进在前黑西班牙修道院前》 ( 弗朗茨·施托贝尔水彩画 1827年)</h3> <p class="ql-block">贝多芬葬礼的当天,他的灵柩最初被安放在他住处隔壁的前黑西班牙修道院里,那里聚集了大批来宾和好奇的旁观者。下午3点左右,灵柩最终被合上,并由庄严的送葬队伍送往阿尔瑟教堂,在那里举行了葬礼。 由于人群拥挤,送葬队伍难以组织,贝多芬的亲朋好友也难以入座。当送葬队伍经过斯蒂芬·冯·布罗伊宁(剧作家,埃莉诺·冯·布罗伊宁的弟弟,贝多芬一生的挚友 )与家人居住的“罗特之家”时,伴奏的长号手们演奏了贝多芬的《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葬礼进行曲。施托贝尔的水彩画捕捉了这一瞬间:背景中可以看到黑西班牙教堂的正面,右侧是贝多芬曾居住过的公寓楼。几乎所有房间的窗户里都可以看到人影;只有二楼有一排窗户空无一人,想必那里就是贝多芬的住所。</p> <h3>维也纳阿尔瑟教堂外面左右两侧的青铜浮雕纪念贝多芬和舒伯特</h3> <h3>贝多芬的浮雕上写着“1827年3月29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遗体在这里接受了祝福”</h3> <h3>维也纳中央公墓的贝多芬墓</h3> <h3>贝多芬墓碑是一座耸立着的方尖碑,正面刻有简单的“贝多芬”字样, 装饰着一把七弦琴和一只被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蛇环绕着的蝴蝶。七弦琴象征着光明之神阿波罗,蝴蝶象征着灵魂。自古以来灵魂就经常出现在墓葬图案中,咬着自己尾巴的蛇象征着艺术的永恒。</h3> <h3>波恩贝多芬故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贝多芬纪念馆,这一切全靠各地贝迷的慷慨捐赠和竭力奉献,其中超过850件是瑞士医生和贝多芬收藏家汉斯·康拉德·博德默的藏品(包括贝多芬的几件家具)。博德默从小就开始收集贝多芬的签名和其他遗物,1956年在遗嘱中将他的珍贵藏品赠予贝多芬故居。值得一提的是博德默和他的妻子也是赫尔曼·黑塞的朋友和赞助人,他们为黑塞在瑞士建了一栋房子,供黑塞和他的妻子终身居住。纪念馆还有超过400件贝多芬的朋友和传记作家弗朗茨·格哈德·韦格勒的藏品,于 1998 年永久借给贝多芬故居。</h3> <h3><br>汉斯·康拉德·博德默(1891-1956)</h3> <h3>贝多芬故居正在举办“现代艺术中的贝多芬作品“特展,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启发了艺术家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将音乐单曲转化为图像。<br>康定斯基的学生诺曼·西格伯特的两幅画作,将声音转化为色彩,在线条与区域的微妙色彩与细微变化中诠释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交响曲》。这幅作品以“Allegro con brio”(热情洋溢的快板)为题,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也以颜色编码。</h3> <p class="ql-block">《贝多芬的使者》木刻版画,哈普·格里沙伯(Hap Grieshaber)根据东德异见诗人雷纳·昆泽的诗《贝多芬的使者》创作。在独裁统治下(东德),古典音乐(贝多芬)常常被用来使国家合法化,作为社会“受过教育”和“文明”的象征。 昆泽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果自由受到压制,贝多芬还有什么用处?音乐是不是压迫的幌子?</p> <h3>跨界艺术家约林德•福格特创作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6号,这个作品来自一个系列,福格特为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每一首都创作了一幅画。</h3> <h3>波恩明斯特广场以老邮局为背景的贝多芬纪念碑,鸽子也要沾一把乐圣的光😂</h3> <h3>建于19世纪的青铜纪念碑是波恩的地标之一,揭幕于贝多芬75岁诞辰和首届贝多芬音乐节。参加揭幕庆典的杰出人士中有腓特烈·威廉四世和他“最尊贵的配偶”,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维多利亚陛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弗朗茨·李斯特主持了持续数日的庆典🎉🎊</h3> <h3>贝多芬和明斯特广场</h3> <h3>波恩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它融合了小镇的魅力与大都市的文化和国际气息。往日的喧闹随着权力中心的东迁慢慢沉淀下来,昔日联邦德国的首都恢复了早期的安详和宁静,街边咖啡馆餐馆坐满了不慌不忙享受阳光和美食的人,老市政厅前的集市上摆满了鲜花和水果蔬菜,商店售货员热情的英语招呼依稀透露出过往的国际范儿,这样对待亚裔面孔的体贴和周到在传统的南部是不多见的😉波恩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就像一本好书——宁静深邃,章节精彩,时隔多年,被波恩再次惊艳,古老和现代并存,传统和时尚媲美🤩</h3> <h3>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古迹” - 波恩大教堂(Bonner Münster建于11世纪-13世纪),历史上曾两次成为德意志国王的加冕地</h3> <h3>大教堂里的十字回廊</h3> <h3>位于波恩集市广场的老市政厅(建于1737年-1738年,洛可可风格),带有镀金楼梯的正面正在装修😅老市政厅的侧面</h3> <h3>波恩大学主楼,曾经是科隆选帝候的宫殿,非常喜欢它的门把手<br></h3> <p class="ql-block">波恩集市广场上的喷泉建于1777年,它是一座从小水池中拔地而起的方尖碑。 方尖碑跟弗朗索瓦·卢梭1795年的画作“法国军队在市场上安装自由树“ 里一模一样😉</p> <h3>波恩星门最初建于13世纪,它是波恩中世纪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h3> <h3>罗马式圆柱上的波恩雄狮捕获猎物🦁这座城市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h3> <h3>贝多芬家所在的波恩街</h3> <p class="ql-block">波恩艺​​术馆是融合了哥特式元素的现代建筑, 拥有光线充足的大厅和屋顶上著名的光柱,光柱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屋顶花园可以俯瞰波恩的景色,艺术馆里的窗户形状跟哥特式的光拄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和Klimt赤裸的真相在波恩美术馆不期而遇🤩《赤裸的真相》(1899年)被波恩艺​​术馆从维也纳剧院博物馆借来展出,成为这次波恩之行的一大惊喜❤️</p><p class="ql-block">赤裸裸的真相站在面前,她手里拿着一面自我意识的镜子,脚下是蛇。根据《圣经》的说法,如果没有蛇我们永远不会获得理解的能力。对克里姆特来说,最重要的洞见或许蕴含在画作上面铭文中:“Vielen gefallen ist schlimm“( 取悦多人不是件好事)。 😎</p> <h3>波恩2025年6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