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观点以及引用鲁迅的话,很有意思。其实,鲁迅恰恰是不沉默、喜欢反驳的人,他的“江湖地位”,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相当数量的反驳文章,也就是他的“议论文”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反驳议论,他的历史份量会低得多,可能只是民国一位不上不下的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反驳”,我是这样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特别注重人缘或是实际利益的人,最好不要去反驳别人的话,因为反驳确实很容易影响人际关系,招来别人的不爽,甚至仇恨,会明显影响到现实中的诸多好处。如果反驳了,就不要指望对方的好感和高看;如果对方还有好感和高看,那应该庆幸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珍惜与朋友的友情,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尽情不要讨论涉及高认知的话题,因为一讨论,就难避免有反驳,就容易有不快,伤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庭里面,尽量不要去反驳,因为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特别重视道理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于公器领域的事,可以去反驳,因为反驳议论是明理和表达社会责任感很重要的一个方式,绝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好反驳议论,所以他们的人缘往往不高,像鲁迅当年的人缘就不怎么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驳,其实就是展示或暴露自己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水准。高水准的反驳,可能会让当事人不爽,但其他人看了可能会受益;低水准的反驳,既让当事人不爽,也是在明眼人面前出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驳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高水准的,所以才会反驳;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水准不够,一般便不会反驳,如果此时还要反驳,便是抬杠、故意的强词夺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低水准的反驳,其水准明显低于他所批评的,旁观的明眼人都已经明显看出,但他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的观点很高,是在坚持道理道义。这种情况,才是反驳者最应注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驳,没有习惯性反驳和非习惯性反驳之别,只有水准高低之别。有的认知水准高的人,即使是脱口而出的反驳,也是高水准的;反之,即使认认真真写一篇,也没什么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言不发更有力量”,不应该说得这么简单。如果大家知道一个人在某方面是认知很高的人,那这时的一言不发可能是一种力量;如果大家知道在这方面没什么,那一言不发也就真的是说不上话而已。就像在论剑的时候,风清扬一言不发是力量,韦小宝一言不发就不一定是力量;但是,在论官的时候,韦小宝一言不发是力量,风清扬一言不发就不一定是力量;在以力气牙齿为上的丛林里,老虎一言不发是力量,兔子一言不发就不是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滔滔不绝”的讨厌,也不应该如此简单,而是要分别看。“滔滔不绝”有好多种,比如似是而非胡说八道的滔滔不绝;比如不至于胡说八道但水准很一般的滔滔不绝;比如水准很高的滔滔不绝。对第一种,我是很讨厌甚至愤怒;对第二种,是没兴趣不耐烦;对第三种,我会侧耳倾听,只担心他惜言说得太少,认为这样的人如果一言不发是一种浪费。如果说对第三种有讨厌,那可能是兴趣不在此,或者是不识货,或者是心态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傅振,别署馥庐, 浙江衢州人,喜欢看书思考写文画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