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几位温州历史名人的成才之路

黄方波

<p class="ql-block"> (一) 朱墨癯与王瓒 </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时候,永嘉楠溪花坦出了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名叫朱墨癯。虽出身贫寒,但他天资聪颖,从小酷爱读书。农耕之余,常在花坦村前的溪滩边以沙为纸,折柳枝为笔,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后在科举考试中,主考官看了他的答卷,只见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心中暗自称奇,准备将他列于榜首。由于太欣赏这篇文章,主考官情不自禁地将卷子随手放入了自己的袖筒里带回了家,放在枕头底下,打算晚上好好批阅。第二天,主考官没有把卷子带回去,遗忘在家中,致使朱墨癯落榜。</p> <p class="ql-block">(插图原载《永嘉民间故事》一书)</p> <p class="ql-block">  朱墨癯並不灰心,继续努力,为争口气,到处寻找学子,传授知识。第二年夏天,朱墨㿑随本村青年到永嘉场割稻,在财主家发现一位叫王瓒的青年,热爱学习,就收留为学生。有一次,王瓒到花坦拜访老师,朱墨癯早己准备好打稻用的稻桶给王瓒睡,王瓒在稻谷桶中看到周围贴滿精美文章,一夜未睡全部看了一遍,深受教育。从此王瓒不辜负先生的教诲,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终于学业有成。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王瓒高中榜眼,做了京官。 </p> (王瓒画像) <p class="ql-block">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明代榜眼,礼部尚书。永嘉场李浦(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殿前村)人。弘治八年(1495)考中举人。次年春中进士,殿试得一甲二名(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为官长达30年,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王瓒十分重视家乡文化建设和传承家乡历史文化。他除了撰写许多家乡文化名人的碑记文章之外,还热心温州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承。弘治十六年,温州知府邓淮倡修府志,他就敦请王瓒主编《温州府志》。王瓒对家乡志籍非常熟悉,欣然接受重任,认真编辑《温州府志》。</p><p class="ql-block"> 王瓒在京做官时,保奏皇上,推荐墨㿑的文才大略,皇帝便召他进京授职,但墨癯不愿出山。皇上称赞墨㿑是一个“布衣状元”,并御笔赐书,题为“溪山第一”。后裔朱腆建牌楼,并悬挂匾额。</p> (溪山第一牌楼) <p class="ql-block"> (二)张璁与孙诒让</p><p class="ql-block"> 张璁是温州历史名人,明代嘉靖内阁首辅,尊称张阁老。张璁是今龙湾区人‌。生于1475年,寒门出身。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即二十四岁中举人,后十九年间,七次赴考,均名落孙山。正德十五年秋九月晋京应试,翌年春二月礼部会试,榜上有名,中二甲第七十八名进士,分发礼部观政,时年47岁。因“大礼议”事件受嘉靖帝重用,三度任内阁首辅(1529-1535年)‌。</p> (张璁画像) (孙诒让) <p class="ql-block">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温州瑞安人。47岁那年,八试礼部仍不第,从此断了念头,不再进京。后来京师大学堂聘他为总教习、监督,礼部任他为礼学馆总撰,他都未去。但后来成为清末经学大师、古文字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三百年绝等双”,其学术成就涵盖经学、子学、校勘训诂及甲骨文研究,并开创浙南近代新式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  张璁与孙诒让都是温州人,都精通礼学,都八次到礼部应试,都在47岁那年,一个中了进士,一个打道回府。从此二人的人生各走不同的路。张璁具备大政治家素质,孙诒让是大学者。一个胸怀济世之志,一个精于文字训诂,善于在文字缝里做学问。孙诒让47岁科场失败,把他逼到书斋里去,专心致志干自己最拿手的工作,结果学术益精,成为朴学领袖;张璁47岁成为进士,又给他一个议礼机遇,得以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成为内阁首辅。同样是47岁,这两个温州人遭遇不同命运,走上不同道路,结果各得其所,各有成就。</p> (孙诒让纪念馆) (孙诒让的藏书玉海楼) <p class="ql-block"> (三) 黄淮与吕渭英</p><p class="ql-block"> 黄淮出生温州市区育材坊,后随家迁至黄府巷,晚年居住茶山南柳。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黄淮从小认真读书,志向远大。二十九年(1396)黄淮中应天府举人,翌年丁丑(1397)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从七品),后八任官职。中期因冤案坐牢十年。官复原职后,政绩仍显著。黄淮一生从官二十年,著述颇丰。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朝第一任内阁首辅。他先后两度主会试,六次参与监国,辅导洪熙、宣德两帝,黄淮治事果断通达,和平温厚。史评曰:“功在辅导”。</p> (黄淮画像) 茶山南柳黄淮纪念馆 <p class="ql-block">(霞川百草园内的黄淮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吕渭英祖籍永嘉(罗溪江头),出生郡城(温州城区)。 清光绪十一年(1885) 吕渭英中举人。后二试进士不第,留北京师从瑞安籍文化名人黄体芳。甲午(1894),他以候选知县身份委派福建,先后任惠安、闽县、浦城等县知县。吕渭英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光绪辛丑年升为福州知府,后官至道台。在任期间,政声卓著,曾以候补知县破格提升为福防同知。他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百姓中故有“吕青天”之美誉。晚年回温州后创办实业,做公益善事,深受众人称赞。</p> (吕渭英故居后花园) <p class="ql-block">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温州六位历史名人的业绩告诉人们:每个人的一生走的路是不同的,有的一帆风顺,有的艰难曲折。如朱墨癯参加科考理应中榜,却命运决定了他的前途,发榜名落孙山,不能走仕途之路,回乡当老师,教学生,育人才。而王瓒在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下,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张璁、孙诒让科举考试考了八次,47岁一个中榜,一个落榜,两人走的是不同路。在现实中,各人的志向特长也不同,有的人可做政治家,适合走仕途之路,有的人适合学术研究,走学者型之路。学者应该清心淡泊,少涉红尘,专心伏案,甘于寂寞;政治家应该义无反顾地围绕政治中心,轰轰烈烈地干一场,为民办实事谋幸福。孙诒让考不上进士回家自学,成为国学大师,张傯考上进士留京成为内阁首辅。黄淮从小酷爱学习,考上进士后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而吕渭英中举人后,未考上进士,师从瑞安名师黄体芳,以候选知县身份委派福建任知县、至福州知府等。总之,每个人要根据自已的才能和特长,既要志向远大,又要脚踏实地,稳步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以上事例说明:学历当然重要,古代考上状元、榜眼是件大喜事。如今新时代能考上大学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也是喜事,好就业,成人才。但学历不高也无访,只要通过刻苦自学,也能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附录:古历学历等于现在的什么学历?</p> <p class="ql-block">(参考书:永嘉县志、永嘉民间故事、黄淮传记、张傯评传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