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我与文友宋明</b>堂<b>老师二三事</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2025年8月,我与宋明堂老师再次相见。我们首次见面是2004年6月至今已22年。<br> 2025年8月5日宋明堂父子在梁德新(中)的工作室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我为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做导游</b><b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04年6月的一天,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王冠国主席给我一个任务,约三十个人到松口参观客家人文,要我为景点作介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00年前有“松口不认州” 之说,松口街有店面一千多间,比梅县城区(旧时称“嘉应州”)还热闹。松口镇地处闽粤赣边缘地方,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梅江流经境内,水陆交通便利,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2014年出版的《梅县松口志》记载,全国华侨3000万,广东有2000万。2010年,松口人口有6万多人,华侨8万人以上在国外居住。旧时松口周边的人要出南洋各国,都从松口街的火船码头上船,沿韩江而下到汕头坐大轮船到世界各国。中国移民纪念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在松口镇正式落成。</span></div></h3> 松口街沿河风光和评为松口古街(照片摘自《梅县松口镇志》) 松口街沿河风光和评为松口古街(照片摘自《梅县松口镇志》) <p class="ql-block"> 我带他们参观了松口古街道、李二何古居、世德堂、爱春楼等旅游景点。爱春楼在松口镇铜琶村,铜琶村人谢松玉(谢百万)在印尼发了财后,在家乡铜琶村做了十个大屋,其中有个大屋“爱春楼”。谢松玉的孙儿谢良牧、谢逸桥在日本读书期间与孙中山有交往,谢良牧曾任同盟会的会计。1918年6月,孙中山到松口考察,住在“爱春楼”。现在留下有孙中山在“爱春楼”门口留影。至今宋明堂老师还记得参观爱春楼的情况。</p> 孙中山先生与谢良牧在日本东京留影(照片来自网络) 孙中山先生与谢良牧在日本东京留影(照片来自网络) 孙中山1918年在谢氏兄弟(谢逸桥、谢良牧)爱春楼留影(照片来自网络) 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是由嘉应大学对文学有兴趣的大学生、中学生、中小学教师。宋明堂是五华县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那时他出一本书《阿堂和他的羊》,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的会员有大部分人都买了他的书。<br><br><div><b> 二、宋明</b>堂<b>老师著的《阿堂和他的羊》</b><br> 2004年7月中旬的一天,宋明堂来到梅州市城区我的住宅,送一本《阿堂和他的羊》给我。通过看书和与他交谈,我知道他的情况。<br> 宋明堂,1979年生,五华县人,2001年毕业于嘉应大学生物系,现在在五华县侨江中学任职。他对文学有兴趣,系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如今他一边教学,一边在电脑上写作,作品在刊物与网站发表,笔名是堂僧。<br></div> 照片来自《涯系客家人》 《阿堂和他的羊》目录:1、游子的歌喉(痛悼先父、想家的感觉、母亲节的忏悔、春雨、荔枝树下的乡愁、涩的琴江河、弯弯的山路)。2、我的大学(我的未名湖之梦、我的大学、读书是福、天柱山之歌)。3、我曾来过(山那边有个女孩、无言的结局、月夜幽情曲、外婆家的莲塘、相约在田间)。4、爱无罪(在教学中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只爱陌生人、邂逅别离、写一封情书寄到天堂、体验人生)。5、孤星泪(校园浩劫、生命之轻、孤星泪、伤逝。6、堕落并不痛苦(孤独是一种美、瞎扯七情六欲、情感漫游、漫话送礼、生活随感、阿堂正传、繁星)。7、生是福,死是歌(雨后阳光、此时不博待何时、生命的另一种燃烧、我与阿Q二三事)。8、人生只有三天(清晨的阳光、好思想听那黄昏的歌声、人生只有三天、感悟生命、不再徘徊)。9、心有千千结(尘海中,那一朵樱花、心有千千结、葬月、寻我心爱的伴侣、心灵幻想曲、明天我要结婚了)。10、静夜思(惰性、寄托远方的母亲、静夜思、孤塔航灯•夜路人、牧羊新梦、告别青楼、春欲、自嘲、四季歌、静夜思、因爱,我们风雨无阻、带我去看海、有一天我要去远航、等我来爱、重逢、别人的城市、文学、我是一朵凋谢的花、爱情,没有前奏、这些年、牧羊的阿堂、静夜思、让情成风、好想找一个人来爱、作家、我不知道我该不该追梦、地狱之火、花季心事、静夜思、月夜思念、只有风知道、民主、最后我走了、我就要这样、母亲的愁、天堂上的夜歌)。后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我是个“自由撰稿人”</b></div> 我认为,人的第一个学校是家庭,父母和亲人是自己的老师,社会是学校。我是在这所“社会大学”学习,谋生的。我是个70多岁的人,下面讲述我由农民到教师,由教师到编辑、记者的经历。<br> 我生父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教务处主任,养父曾任公社小学教导主任。1978年之前,因社会关系复杂,亲人们的工作生活受影响。<br> 我养父的家乡离松口街约4公里,在1970年之前整个生产大队约三千人,那时考上中专、大学约100人,还有数个民国期间的留学生。那时有数个留在农村改造的“文化人” 会到养父的父亲家中坐叙。我读小学曾在生父、养父、外婆三所学校读书。<br> 我家的知识分子多,母亲(1931---2007)是半文盲,由我代写信,小学五年级能写一千字的家信。我姑姑是个中学教师,写的信,经过她修改,再寄给回给我。<br> 我生父的父亲(我的祖父)是个归国华侨,1965年曾在信中夹5角线给我。<br>1966年秋,那时我读初中,学生有2年不上文化课。我们十多个同班学生组织串联队到汕头市串联。我汕头市串联期间,买了一套“矿石收音机”零件回家。1966年秋至1968年秋期间,我大部分时间在家安装半导体四管收音机,用挑木炭、卖柴的钱卖收音机零件;在安装收音机有不懂的地方,问学校的物理老师。物理老师说,你首先要看懂线图和工具书,数学很重要。为此,我自学了部分高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如今我会收藏旧电器。<br>我19岁时,把家中进口小闹钟拆下,再装上,会行走。我发现一天快一个小时。我知道时钟的原理,现在我会收藏旧时钟。<br>1969年前后,我看了很多书。1966年秋,我村子里从学校图书馆、文化人士家中搜出一万多本书,我做“家贼”从堆中偷回约300本自己喜欢看的书,这些书躲在家中看。离我家约200米有位在供销部门退休的梁兆标先生,岳父是清朝末年举人民国初年广东省教育厅长。梁兆标三十岁前后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曾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1966年秋烧黄色书时,梁兆标先生家中的千余本书保存下来。这些书,后来成为我的精神食粮。如今,我会收藏旧书刊。<br>我的养父1940年前后曾在县政府文教科做事,1968年秋因历史问题被揪斗游街,幸得保留了工职,工作至退休。养父由公社小学导主任,降为小学附中班的语文教师。1968年秋,我因家庭社会关系复杂,回家当农民。<br>我二十岁以前的回忆文章,现在报刊和网站很需要。《我童年的读书经历》发表在梅州日报2019年10月18日。各家网站还发表了我的回忆文章约十多篇。<br>我当农民期间,曾做过多种职业。我当农民、做过生产队粮食加工厂工人、村制糖厂工人,外出福建省龙岩县、永安县、漳平县做工,工种是割松香、烧乌油(用带有油脂的松枝)、有一段时间在铁路沿线做生意。我有时间看书,写日记,同事们称我为“书呆子”。那时我还为人代写“恋爱信”, 我写对方抄,报酬是一包香烟,成功后请我吃喜酒。<br>1977年冬恢复高考,三年高考我都参加,因成绩达不到录取分数而落选。那时我就读由松口中学为社会青年开设的“文化补习班”,任课老师利用晚上和假日上课。我就读的是理科班,至今还记得初一至高三各年级的数学内容,化学的105个元素的分类。为我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和做报刊编辑、记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br>弟弟是我养父和母亲生的,1978年秋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那年弟弟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考大学。我的成绩比弟弟高,离入围分数较近。1980年秋,养父介绍到梅县桃尧公社凹上小学做代课老师。1980年冬,养父退休,我成为“顶岗教师”。1982年,邻近的大美小学调我任附中班初二级的数学、物理的科任,每星期9节课时。那时大美小学有8个教学班约300人,教师18个,有9个是民办、代课教师。现在我有2个学生是梅州市区中学的教师。<br> 照片由当年大美附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现梅县华侨中学张伟东老师提供 1986年冬,我与夫人、儿子见了生父一家。那时生父是肇庆市教育学院的教务处主任,后母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她当时在教育学院后勤处工作,他们成家后生了三个女儿。生父带我们去附近旅游,回家时我们得3个红包共210元(当时我们的工资约60元)。我与生父一年通信数次,1971年他知道我对电器有兴趣还寄《农村电工手册》给我。我生父(1929---2019) 生二子三女。后母生三女,大女儿在肇庆学院会计工作人员退休,二女儿是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现居美国。三女儿是肇庆市中学的地理教师退休。<br>我第二个儿子出生的故事。1987年秋,我的第二个儿子出生。那时连民办教师超生会开除教师职务。弟弟小我2岁,生了三个女儿。1987年夏,弟弟生病时间生父还回家乡看望我弟弟,当年的中秋前弟弟去世。当时纯女户可生二胎。<br>1988年秋,我与妻子由桃尧公社调到桃口镇工作。那时梅县教育局的副局长主管人事调动,副局长是我生父的学生,调动工作还算顺利。那时梅县教育局的领导对我说,要到中学教书,只有松东中学、白渡中学,松口附近无法安排我的工作。后来我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后,才调到松南中学。<br>1993年后,我全家住在松口下大街(离梅东桥约200米),此地离我工作的松南中学约1公里,离夫人工作的松口中心小学(新民小学)约1公里。1997年之前,我为群众修电视机、录音机等,我夫人为学生们补课。<br>我对地方人文有兴趣,有文章在报刊发表,1997年后是个“自由撰稿人”<br> 1999年6月,梁德新在北京《团结报》发表的文章 我有反映地方文化的文章在报刊发表,受到松口乡贤和政府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学校领导同意市县文化部门短期借调和兼职。那时,文化部门任我为“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华侨刊物《梅县侨声》的特约记者。为此县教育局安排我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每周上课2至4节,一堂文学社写作辅导课。其余时间由我支配。 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留影(1998年5月11日) 梅县松南中学校园一角 我的学历是梅县进修学校(师范中专)毕业。那时梅县进修学校的数学老师邓伟君是1966年前的大学生,我与邓老师都会安装收音机有共同的语言。邓老师有把我留校任教数学的意向,他还和当时的校长曾东生谈及此事,因诸多原因此事没办成。后来邓伟君老师曾任梅江区进修学校的校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华南师范大学向在职中小学教师招生,我报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我能够由小学上调到中学,一方面是2000年前后中学教师确实缺,向小学抽调部分教师到中学任教,另一方面主要是我有过三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习经历。<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我参加客家文化研究</b></div> 我走上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在人生路上遇到贵人帮助。<br> 客家人全世界有一亿人以上。广东梅州市的各县都是客家人。中国有20多所大学有客家研究机构,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是中国最大的客家研究机构。<br>引导我进入客家文化研究学术殿堂的,最先是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1996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到梅县松口镇“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我了解松口历史文化,又本地人对梁氏宗族文化有兴趣。那时假日我陪同房学嘉、陈干华两位教授到松口各个村庄调查姓氏文化。 <br>房学嘉、陈干华两位教授白天调查,晚上整理资料,严谨治学的精神,令我钦佩不已。我在房学嘉、陈干华俩教授的帮助下,增长了许多客家人文知识,还撰写了《松口镇仙口村客家田野调查》和《松口地区人文礼仪》约5万字的客家田野调查资料。撰写资料,我还得有劳务费。<br>1999年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召开前夕,我被邀请出席了“19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撰写了《客家民俗扛公王》的学术论文。<br></div> 梁德新(左)陈干华教授(中)刘鸣钟教授(右)合影 梅县隆文镇人,河南大学历史系的丘菊贤教授,退休后全家回家乡梅州市城区居住。丘教授编写了《梅州客家研究大观》《梅州客家研究百年纪要》《史志文存》《韩素音研究文集》《梅州客家研究述略》《为客家研究鼓与呼》等15部书。2000年春我认识丘教授时任梅州市《客家人》副主编,参加编写《广东梅州市志》。 <br>丘教授有文稿需要电脑打字,刚好我夫人钟老师懂电脑的打字。就这样,我夫人钟老师负责电脑打字,我则协助丘教授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资料,书中有注明我是编辑。《梅州客家研究百年纪要》《为客家研究鼓与呼》等 6本书是我夫人用电脑的打字。其间我又与丘教授合写了几篇文章在报刊发表,此后,我在丘教授的帮助下出席了几次客家文化研讨会。丘教授还介绍我任《客家人》杂志编辑。《客家人》杂志是季刊,发行世界各地,刊物中有很多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投稿。通过任《客家人》杂志,我认识了很多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写的文章也能够在各地的刊物发表。<br> 丘菊贤教授与梁德新合写的文章 2005年是我写作的丰产年。我在报刊发表文章30篇约5万字,还协助丘教授编辑《韩素音研究文集》《世界客家名人谱•第2卷》;3月,应邀出席了在嘉应学院召开的“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紧接着又与厦门集美大学王予霞教授合写《黄遵宪与诗界革命》。10月我在成都召开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客家人的宗族文化和公尝文化》。<br> 2006年9月,我受谭元亨教授邀请,参加了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我以20世纪30年代梅州籍作家张资平的资料为题材,撰写文学评论《论张资平与他的作品》为会议论文。我先后3次参加了由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主办的会议,其《梅县梁氏渊源与现状》录入谭元亨教授编写的《守护客家文化的尊严》一书。<br> 2009年秋,我从教育部门退休。在我退休前,在报刊上发表了约300篇文章,编写了几本反映地方文化及客家民俗的书。出书的钱都是政府领导人和热心人士赞助的。 梁德家退休前编写、编著的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宋明堂老师著的《涯系客家人》</b></div> 2012年9月,宋明堂著《涯系客家人》出版。<br> 2012年10月上旬的一天,宋明堂送一本《涯系客家人》给我,他还对我讲了客家研究的事。<br> 《涯系客家人》目录:自序。涯系客家人(涯系客家人、并没逝去的墨香、桥亭、仰视蓝天白云、诚信▪责任▪实力、男人与女人、爱在今生、村门、长乐烧)。花开时节(男人与女人、桃花运、梦里花开又是春、青楼梦、抽烟的女孩、抱紧我的心、快乐的生活、蝶恋书香、灯下手记、诚信▪责任▪实力)。花继续开(变态的七月、久病成医、迷情的夏天、秋雨、中秋月圆嫦娥梦、假戏真做、风过了,我还在)。畅所欲言 ▪回读者信(我笔言我心、爱情具有阶级性、美丽的象牙塔之梦、爱情不能让学习更上一层楼、金子总会发光、分手是你们长大的标志、爱情不是付出就有回报、读书是为了让人更加懂得生活)。落花时节(阿明的心事、爱的火花、爱的小舟、爱情与自由、别离女友、不再为你哭泣、惆怅的歌、得道之心、钓鱼、懂你、堕洛的一年、恩怨、故土、负心的声音、光明、好思好思回到以前、怀春少女、幻灭、一缕眷梦、日夜思伊、珍藏白纸、用身躯做你枕头、夜思、最爱你的人是我、找不着灯光的人、走过秋天的爱情、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鸣谢)。后记。<br> 照片来自《涯系客家人》 下面是摘录宋明堂著《涯系客家人》179面的一段话:我的从文,实在想改良一下人性。我的写作理想是:感身边之小事,发事时代的强音。现在自费出书的人不少,我也是其中一个。第一本书《阿堂和他的羊》是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出版的,印数5000本。令我欣慰的是书销量不错,我赚了钱。《阿堂和他的羊》出版后县委书记张光明给了我3000元。现在已经8年,市场经济不景气,印书的成本高了许多,《涯系客家人》而推迟时间出版。 宋明堂2012年著《涯系客家人》 <p class="ql-block">梅县客家学研究会会长、汕头大学退休的吴教授,那时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他在报刊上看到《涯系客家人》这本书的作者宋明堂是个三十多岁的人,有意想由宋明强接班,因诸多原因事情没有办成。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我的退休生活</b></p><p class="ql-block">此后我与宋明堂老师有联系。在交谈中我讲了我退休后做的事。</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下旬,我还为梅县教育局信息股工作约2个月。我上午才去信息股工作,范围是在网络上经过电脑下载客家文化的文章和照片。2009年12月,在原梅州市宣传部副部长胡希张、客家学专家谢永昌作家推荐下,我顺利地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p><p class="ql-block">2010年秋,我的文友黄水泉推荐他到梅江区人民政府党史研究室参与申报中央苏区县的考察论证工作,此后还被梅江区地方志办公室聘请我2次,参与“客家民居”调查工作。在工作期间,我与黄水泉编著了《老梅轶事》。</p><p class="ql-block">2011年至2019年,我被梅州市旅游局主办的《客都旅游》杂志聘为执行主编,负责刊物客家专栏的组稿、改稿、寄发刊物、分发稿酬等工作。我是外聘人员,需要写稿、修改稿件、召开编辑会议时才去单位。</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我养父(1921——1993)和母亲(1931——2007)的合葬墓地做好,并举行庆典仪式。做墓地做用去2万余元,我出了2万元。</p><p class="ql-block">2012至2014年,我参加了《松口镇志》编纂工作。我是该书副主编,在编写期间每星期在松口政府住一个晚上,参与编写人员约一个月集中开会汇报交流志书编写工作。那时我的大媳妇负责《松口镇志》的打字工作。</p><p class="ql-block">2013年,我参与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梅州姓氏文化》的组稿和编辑工作,至2018年会刊出版6期,发至梅州各姓的宗亲。</p><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我被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我为出生地的祖屋做了一件实事。2015年11月,我参加编写的《梅县松源王氏人文》(儒林第家史)出版发行。儒林第建造二百余年,传至10代,约二百余人。该书约6万字、照片约100幅。《梅县松源王氏人文》由我编写任责任编辑,出版费用由他四叔的儿子王日凡(我生父弟弟的儿子)出资。我对堂弟说:“四叔(生父排第三)的孙儿考上清华大学,出版费由你家出资;我做责任编辑,自费调查,这些钱由我负责。“可说,儒林第家史是由祖父后裔出线编写的。</p> 2019年,祖屋圆岭村王氏“儒林第” 重修,天面的瓦面换成琉璃瓦,共用去二十佘万元,王日凡全家捐资约10万元,我出了约3万元,并立碑记念。《儒林第家谱》记载:儒林第二世祖王绍曾,生了两个儿子,由16世至26世,共十代人。有部分人迁居在梅州城区及迁居在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顺德等地,也有迁居在美国、泰国、台湾等地。<br><br>2025年3月28日,我还参加嘉应学院中文系和客家研究院召开的“纪念黄遵宪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黄遵宪研究与地方文化》入选会议论文集。 2010年4月梁德新在梅州市电台制作节目 2010年10月梁德新被中央电视台采访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聘梁德新为特约研究员 梁德新为嘉应学院的学生讲课 张华华教授编著的《客家文化拾零》 梁德新与张华华教授合写的文章 2019年6月,梁德新到梅州市城区的新民小学讲课 2023年7月23日,梁德新参加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会议 梁德新参加2025年3月28日 “纪念黄遵宪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27年间,我曾经邀请出席由政府的文化社团及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25次,有1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这些单位有: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西安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及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龙岩学院、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等文化社团。<br>我曾先后接受中央电视4台、中央电视7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台湾客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梅州电视台、梅县电视台等记者的采访。我与梅州人民广播台电台主持人温丽丽合作,录制客家民俗风情节目30多个。我退休后,还编写、编著了7本书。<br> 梁德新退休后编写编著的书 如今我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我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br>为了方便与文化界人和老朋友交流,我在离儿子的房子不远的地方租一个房子做工作室。我在工作室看书,或在电脑上写文章、改文章,在书架上寻找需要的书刊。我的工作室有书刊约千本。文友们的有些书刊也由我的工作室代发。有些单位前来采访我,也在工作室里接待来采访的人。<br> 梁德新(中)与华南理工大学文化传媒系硕士研究生张倩(左)赵亦航(右)在工作室留影(2023年春) 2022秋梁德新(右1)与文友们在工作室留影,原梅州日报副主编原罗青山(左1)原梅县高级中学教导主任程儒章(左2)原兴宁中学教师张长兴(左3)嘉应学院老师刘桂玉(左4) 现在我全家9人。我与夫人在家养老,做自己喜欢的事。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房子共小区,相距约100米。大儿子一家4人,女儿读初三、儿子读初一。小儿子一家3人,儿子读一年级。<br>我每天约6时起床。起床后到工作室看资料或在电脑上写作。如有当天要交付的文字资料,在打印机上打出文稿。约8时,我到住宅前的河堤上散步,然后到附近的小店吃早餐。我散步路径不同,以时间为准约1个小时。上午约9时,我开一辆“四轮老人车”或摩托车到外面办事。有时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找朋友座叙。我午饭后,午休到下午3时,起床后是看书写作,然后到河堤边散步。我晚饭后散步约1个小时,散步后回家在智能手机上看电视或新闻。我晚上睡觉前,写当天的日记,在晚上11时前睡觉。我有空时玩微信,用微信与朋友聊天,在手机上查阅资料。微信中有比较好的文章我会下载保存在电脑中。<br>我睡觉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我的日记是记录当日看书写作内容,方便日后查阅。如当日报刊发表了他的文章都会记上,开会文友和亲友来访等,都记录在日记里。我坚持写日记二十多年,有些收藏人士要收藏我的日记和书稿<br>我写文章通常会收点劳务费,除了用于工作室的装修,外出采访的交通费等费用,还用于购买书籍、工作室的桌椅、书架等硬件设施以及交缴房租、水电费等。我把文化刊物和开会礼品及稿酬换的物品,送给文友、老同学、同乡、同事。我捐资给家族修祖屋、编族谱、修祖墓等公益事业。十多年来,我出钱给松口镇山口村老人会、山口村乐队。有部分钱是用于资助贫困人家。<br>我年幼时生活艰苦,如今老了有退休金领,学的知识能够为社会服务,知足了。做我喜欢的事,与志趣相投的人座叙,争取多领几年退休金。这是我的夙愿。<br>我鼓励宋明堂老师要向报刊和网站写文章。要撰写地方文化方面的有关的书,此类书能够得到政府领导和热心人士的资助。最好把宋氏来梅州的历史及家族的历史写在文章里面。如今在作家队伍中约一半人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人。如鲁迅在大学是学医的,张资平在大学是学地质的,沈从文在填学历一栏时,填写“小学毕业”。 叶永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今他是写人物传记的作家。莫言是中国唯一得“诺贝尔奖金”的作家,他说自己只读过五年书。正如已故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所说:“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自己。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宋明强虽然是大学生物系毕业的人,对文学有兴趣,我支持他继续写作。前段时间,宋明强老师与儿子还到我工作室,在工作室我与他父子照相。<br> 宋明堂老师的全家照片(照片由宋明堂提供) 作者简介<br>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知识改变命运,1977---1979曾在梅县松口中学读补习班,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从小喜欢看书,听老人们讲地方人文及民间故事。对文学写作有兴趣是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在报刊发表有关客家民俗、客家人的族谱等文章,而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2000年前后,曾短期借用和兼职于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等单位任编辑、记者。写了几本反映地方文化和民俗的书,这些的内容都是反映客家文化、地方民间故事、地方人文、村史、宗族文化族谱家族历史、个人自传等15本,出版经费及写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资助。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用电脑写作,在家庭的帮助下提高了写作效率。参加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论文入选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约四十家刊物及网站发表文章一千多篇,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退休后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还被市、县的文化部门聘请参加编书,编著书,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20世纪80年代,曾就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对地方教育历史有兴趣,在报刊、网站发表有教育方面的文章;现在与梅州市档案局的人合写《梅州市城区教育变迁》,希望从事教育的退休的老教师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