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1日上午,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届“全国小学语文十大年度人物”、教育部 “国培计划” 讲师、江苏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陈建先,为长丰县教育科研人员高级研修班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课题解密:开题、中期、结题及成果提炼》的专业课题培训,带领大家开启课题研究的“进阶之旅”。</p> <p class="ql-block">导课环节,范市兵老师郑重介绍:陈建先老师素有“神奇教练”之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他的生动写照。此次由这位“教练”领路,带老师们解锁课题研究新技能。</p><p class="ql-block">讲座中,陈老师以幽默诙谐又不失严谨的语言,从开题、中期、结题及成果凝练四个维度高屋建瓴地展开分享。他结合大量实例,从理论到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为老师们解开课题研究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一、开题</p><p class="ql-block">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开题比作“施工图”与“作战书”,强调开题报告需具备实在、清晰、科学的特质,关于开题报告的撰写,他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p><p class="ql-block">(一)为什么研究(研究背景或问题的提出)。需从三个层面入手:1.宏观层面(国家政策导向);2.中观层面(区域内推进路径);3.微观层面(实际困惑与难点)。</p><p class="ql-block">(二)别人研究了多少(已有研究综述)。要明确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同时,陈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引用权威文献,并分享了鉴别核心期刊的具体方法及投稿建议。</p><p class="ql-block">(三)我要研究啥(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陈老师指出,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是 “母子关系”—— 先确立宏观的研究目标,再细化出微观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需具体、可测量、可达成,既可以是数据化呈现,也可以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表述,并指导了具体的撰写方法。研究内容尤为关键,必须围绕课题名称展开。他以《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例,从文献研究、现状调查研究、范式流程、实施策略、案例研究、资源开发及评价等方面,细致讲解了研究内容的撰写要点。</p><p class="ql-block">(四)我要怎么研究(研究方法)。介绍了常规的研究方法,并特别提醒中小学老师慎用实验法。</p><p class="ql-block">(五)研究过程。陈老师重点强调,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与立项申请书中的内容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开题即意味着进入实战阶段,每个阶段的安排都要详实具体,且需落实到人。他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指导大家如何撰写研究过程,避免陷入常见误区。</p><p class="ql-block">(六)预期成果及研究的变更。提前想清楚 “产出什么”,也给研究留好 “调整空间” 。</p><p class="ql-block">二、开题之后怎么办?</p><p class="ql-block">陈老师给出 6 条 “推进指南”:1.精准定位:别跑偏,紧扣研究方向;2.以终为始:要有统筹思维,根据课题预期成果规划研究过程,做好整体安排,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尤其是双主持人需各自有论文成果体现;3.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成 “何时、何地、做什么”,让研究 “看得见、摸得着”;4.活动助推:用教研活动“带节奏”,让研究“活起来”;5.研写同步:边研究边写论文,别等结题 “挤牙膏”;6.过程留痕:记录好“每一步”,让研究“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三、中期</p><p class="ql-block">核心是“三看三改”:“三看” 即看进度、看问题、看成果;“三改” 即改计划、改方法、改方向。及时“纠偏”,让研究始终“对准靶心”。</p><p class="ql-block">四、结题</p><p class="ql-block">强调结题要抓“结构性表达、结论性数据、显性化成果”,还教三个 “结题妙招”:1.再回首:审视研究课题在当下的意义,结合学校及个人后续撰写的相关文章,达成 “1+1>2”的效果;2.重整合:把零散成果“串成链”;3.巧自洽:学会资源共享,借势整合。</p> <p class="ql-block">讲座接近尾声时,陈老师预留了半小时互动,现场解答了大家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难点,把“难点”变“通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3小时讲座 “干货爆炸”,陈老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课题研究全流程给予专业指导。让长丰教师们手握 “研究工具”,敢啃课题“硬骨头”,期待老师们带着所学,产出更多“接地气、有实效”的研究成果,让课题真正“服务教学、成长教师”!</p> <p class="ql-block">下午,江苏省教研室评价教研员樊向阳教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AIGC + 教育:教师必备的智能工具与高效教学实践》的精彩讲座。</p><p class="ql-block">导课环节,崔东老师郑重介绍了樊向阳教授及所获荣誉。站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时代路口,我们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跟随樊向阳教授,这位既是教育部质量监测专家,又是AI教育创新实践者的领路人,共同解锁《AIGC+教育》的终极密码。</p><p class="ql-block">讲座中,樊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极简教育技术的理念与价值。他指出,极简教育技术提倡运用方便、实用、易学的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正契合老子《道德经》中 “少则得,多则惑” 所体现的大道至简思想。其具有掌握简便、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等显著特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在 AI 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分享环节,樊教授带来了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实例。生成绘画方面,利用“角色、指令、上下文、输入数据、输出要求”的提示语公式,幼儿园教师能够轻松生成如绘本风格的测量花坛图片,为教学增添趣味。生成 PPT 时,DeepSeek、Kimi、AiPPT.cn等工具大显身手,初中数学老师借助 Kimi 总结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并生成结构化 PPT,大大缩短备课时间。在评价工具开发上,幼儿园教师通过 DeepSeek 设计劳动意识和同伴关系评价量表,涵盖指标、等级、描述和权重,为科学评价幼儿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而在论文与课题研究中,Kimi 可助力改写摘要或生成结题文档,例如 “双减” 背景下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相关研究,AI 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AI智能体的创建与分享也是本次讲座的一大亮点。樊教授介绍了面向学科的教学智能体的设计意图、功能模块和预期成效。</p><p class="ql-block">樊教授也提醒教师们在使用 AI工具时需注意诸多事项。避免错误解读,如 “树上打死一只鸟还剩几只” 这类问题要结合现实情境思考;严守伦理与法律边界,注意犯罪相关话题的敏感性;持续优化工具选择,根据自身需求选用讯飞星火、DeepSeek、文心一言等工具,并关注其版本更新带来的功能改进。</p><p class="ql-block">最后崔老师进行了总结:本次讲座以“技术服务教学,必须简单易学”为核心理念,让参会教师深刻认识到极简教育技术与AI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不仅缩短了备课时间,更提升了课堂效率。</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有望真正融入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为每位学生配备私人导师,为每位教师配备 AI 助教,开启教育教学的全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