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p><p class="ql-block">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p><p class="ql-block">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
</p><p class="ql-block">不争。
</p><p class="ql-block">【解读】
</p><p class="ql-block">宏观的世界与自己认知相反,不符合你认知的话,很刺耳,但却是真相。微
</p><p class="ql-block">观的世界与自己的感知相同,十分对你的胃口,但却不一定是真相。因此,尼采
</p><p class="ql-block">讲,唯有戏子才能调动群众巨大的兴奋。各种运动的领导者往往是极端的无知
</p><p class="ql-block">者,而被打击的往往是包容与妥协。
</p><p class="ql-block">真理是不需要辩论的,大家都知道,只是没有人敢说而已。只有细节末梢,
</p><p class="ql-block">才需要诡辩,从小习惯于辩论的人,终生难以找到自己。因此,少搞各种比赛,
</p><p class="ql-block">少搞各种辩论。秀,则金玉其外。一个社会被金玉其外主导是危险的。
</p><p class="ql-block">知者不博。知道的人,有三个分区且不走极端。因此,他不渊博,不引经据
</p><p class="ql-block">典,不食古不化。但他内心有清晰的脉络,能够清晰地判断是非对错。
</p><p class="ql-block">博者不知。知识渊博的人,引经据典的人,往往只有一个分区,这个分区
</p><p class="ql-block">内,微观上他太睿智,导致宏观上他绝对糊涂。因此,讨厌才是学习的方向,人
</p><p class="ql-block">最讨厌死亡,参透者寥寥无几,皆可不朽。人人都讨厌贫穷,参透者可以使大众
</p><p class="ql-block">走出贫穷。人人都讨厌孤寡,参透者可以卓然而独立。
</p><p class="ql-block">圣人不私藏知识,在分享过程中,不仅别人获得,自己也能更上一层楼。所
</p><p class="ql-block">谓道不可轻传,实则从未得道。得道者知道:美好因分享而翻倍,丑陋因分享而
</p><p class="ql-block">无所依。
</p><p class="ql-block">天之道,利而不害。于人于己都是如此。圣人之道,承担义务在前,分享权
</p><p class="ql-block">力在后。
</p><p class="ql-block">公共网络,只承担义务,不需要享受权利。利而不害,天之道也!
</p><p class="ql-block">私人网络,大利指向少数人,大害还会远吗?
</p><p class="ql-block">人们趋利避害,公共网络自然也,天之道自然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