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暨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随记(第二天)

好事总会发生在下一个转弯

从智启深度学习到重塑作业育人:一日培训里的教育温度与边界突破 上午场 <p class="ql-block">  上午的《AI赋能深度学习:中小学Deepseek操作指南》培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AI赋能教学的新大门。胡航教授关于“认知天花板”的追问,让我重新审视教学中的思维局限——原来突破学生和自身的认知边界,才是深度学习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DeepSeek的实操演示尤其震撼:从精准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到生成大气环流知识图,再到仿写物理实验案例,“明确角色+细化任务+具体要求”的提示词公式,让AI成为高效备课的利器。但更触动我的是那句<b>“AI替代不了发现学生细微进步的感动”</b>,技术是工具,而教育的温度永远藏在师生互动的细节里。认知结构可视化工具则让我明白,看得见的思维轨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点”到“结构”的深度学习。</p> 下午场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基于“双新”的作业设计导向与策略》培训,像一场及时雨,浇透了日常教学中对“作业”的模糊认知。卫功立局长强调“教学常规不能丢”,此时才意识到作业并非负担,而是连接课堂与成长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从“双新”政策对作业的要求,到分层、弹性、跨学科作业的设计思路,培训打破了以前对“作业=书面练习”的固化思维。原来作业可以是科学探究的小实验,是社区实践的观察日记,是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任务。尤其当看到“避免机械重复,强化反馈质效”的提醒,才真正理解:好的作业能诊断学情、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成长。这不仅是作业的改革,更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  上午的AI赋能深度学习培训,让技术赋能教学有了清晰路径,AI人工智能工具与认知突破的结合,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下午的作业设计培训,则夯实了教学常规的根基,让作业从“量”的堆砌转向“质”的提升。一上午的技术探索与一下午的实践反思,恰好构成了“教与学”的完整闭环——用深度学习的思维设计课堂,用科学的作业设计巩固成效,方能在守正创新中,让教育既见智慧,更见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