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绥芬河

王世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绥芬河是河名,也是一个城市的名字。她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个伴铁路而催生,随口岸而发展,乘开放而兴盛的中俄边境口岸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史料记载,绥芬河流域曾是靺鞨族活动之地,公元十世纪后,宋、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这里为女真人生息之地,故称此地为女真故里,滿族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绥芬河一名始于清代后期。唐朝时,这里称率宾水,金代称恤品水,明代称之为恤品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绥芬河为率宾和恤品的音转,皆为滿语“锥子”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绥芬河设绥芬河火车站,随着铁路运营,催生此地形成了城镇。民国十六年,设绥芬河市,1948年改为绥芬河区,1956年,改为东宁县绥芬河镇,1975年批准建市(县级),1999年成为中俄互市贸易区,2009年批准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初期,绥芬河还是一个“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万人小城。1987年,绥芬河与俄滨海边疆区易货贸易正式开通,设立一处铸铁手动档杆,这便是第一代国门,1991年,第二国门正式落成,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第三代国门建成,高58.1米,长81.8米。跨度54.1米,能双向八车道通行。主体建筑分九层,气势雄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门内设有国门景区,购物中心,大型酒店,新的火车站,客运中心相继投入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门景区里有一巨石,上刻“西瓜外交”四个大字。旁边的解释是,1986年5月。绥芬河中苏友协副会长和车站站长等人,前往苏联苏格罗捷阔沃站,向对方赠送500公斤西瓜并被接受。这次试探性外交,称之为“西瓜外交”,奏响了绥芬河对苏俄经贸的序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绥芬河市与俄波格拉尼奇内市,用两张白纸夹个复写纸签订了首笔合同,用1000只气压热水瓶和10万公斤苹果,交换了对方3万公斤比目鱼,5万公斤明太鱼,小城从此拉开了中俄边贸序幕,逐渐成为中俄边境线上耀眼的“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可以用卢布作为流通货币,滿大街都是俄语标牌,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在街上随处可见,这里的人大多都能讲几句俄语。初到绥芬河的人,常会误以为走出了国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绥芬河,正在以现代化的形象崛起,户籍人口已达6.45万人,流动人口5万多,每年的通关人数600多万人次,过货能力达到3850万吨。有公路、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对俄贸易口岸和对俄边境旅游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绥芬河国门前,目光越过界碑望向运方,最先涌上心头是时光的厚重,从最初档杆国门到如今高大巍峨的国门,无不折射出边境小城的巨变,曾经的马帮驿站,如今成了中欧班列呼啸而过的枢纽,续写着祖国发展的新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门,是国与国的分野,却也是人心相通的桥梁,是“界”与“连”的奇妙共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