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有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捧读《杨绛传》,仿佛跟随一位温润的长者漫步于岁月长廊,看她在百年风雨中始终以学识为舟、以求知为帆,在人生的浪潮中从容航行。</p><p class="ql-block"> 先生能从容走过百余载人生,除家庭的熏染外,全在于先生始终能够饱有一颗向学之心!</p><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对“向学之心”最生动的诠释,她用跨越世纪的生命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在于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向学之心,是童年播下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杨绛的向学之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中悄然萌芽。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学者、律师,为人正直严谨,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松懈;母亲唐须嫈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家中藏书颇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杨绛自幼便与书籍为伴,文字的馨香成为她童年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期的杨绛,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在父亲的书房里流连忘返。那些泛黄的书页、工整的批注,在她眼中仿佛充满了魔力。父亲从不强迫她读什么书,在不经意间为她打开一扇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他会在晚饭后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从先秦诸子讲到明清传奇;会在庭院中教她辨认花草树木,讲解其中的自然奥秘;会在她提问时耐心解答,引导她独立思考。母亲则常常陪她读诗词,那些平仄相间的句子,在母亲温柔的语调中变得鲜活灵动。正是这样自由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向学的种子在杨绛心中深深扎根。</p><p class="ql-block"> 年少的杨绛在读完《红楼梦》后,对书中的人物关系和诗词典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便缠着父亲问个不停。父亲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递给她一本《清史稿》和几部诗词注解,笑着说:“答案要自己去找,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探索的过程。”这句话成为杨绛一生治学的座右铭,让她明白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的过程。童年播下的向学种子,在家庭的滋养下,逐渐生长为参天大树,支撑着她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 向学之心,是青年时代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步入青年时代,杨绛的向学之心愈发炽热,她将求知视为人生的首要目标,在学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无论是在国内求学,还是远赴海外深造,她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门学问,以谦逊的心态向每一位师长请教,将学习融入生命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杨绛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仅认真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从鲁迅的杂文到朱自清的散文,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学,她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和法语,常常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字典和笔记本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有一次,为了弄清楚一个法语语法问题,她连续几天泡在图书馆,查阅了十几本语法书,直到彻底弄懂才肯罢休。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让她在同学中赢得了“小书虫”的称号,也为她后来的文学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一同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初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更强的求知欲。她深知,要真正理解西方文化,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哲学和社会习俗。于是,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上午学习英语和法语,下午旁听牛津大学的课程,晚上则与钱钟书一起讨论当天的所学所思。在牛津的日子里,她几乎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知识点、心得体会和疑问,每一页都承载着她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留学期间,杨绛还遇到了许多学术上的难题,但她从不轻易放弃。有一次,她在研究狄更斯的小说时,对其中一个历史背景产生了困惑,便主动向牛津大学的资深教授请教。教授被她的求知精神打动,不仅耐心为她解答,还推荐了相关的研究著作。杨绛如获至宝,熬夜读完了那些书籍,对狄更斯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不耻下问、执着追求的向学态度,让她在学术上不断进步,也让她在异国他乡收获了宝贵的知识财富。</p><p class="ql-block"> 向学之心,是动荡岁月里的精神坚守</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杨绛的百年人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动荡与磨难。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十年浩劫的摧残,生活的苦难一次次考验着她的意志,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向学之心。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知识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学习成为她对抗苦难的力量,让她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绝望中找到希望。</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杨绛和钱钟书辗转于各地,生活颠沛流离。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坚持学习和写作。没有固定的书房,他们就在简陋的住所里摆上一张小桌,铺上一块木板,当作书桌;没有充足的书籍,他们就互相交流所学,回忆读过的内容,共同探讨学术问题。</p><p class="ql-block"> 杨绛白天操持家务,照顾家人,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阅读、翻译。寒冷的冬夜,她常常冻得手脚发麻,却依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笔;饥饿的日子里,她用书籍充饥,在文字的世界中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她说:“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读书,知识能给人力量,让人不至于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十年浩劫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下放劳动,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被剥夺了读书写作的权利,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向学之心依然在她心中燃烧。她会在劳动的间隙,偷偷背诵诗词古文;会在夜深人静时,在脑海中梳理所学的知识;会在与钱钟书相遇时,用眼神交流读书的心得。有一次,她在被批斗后回到住所,身上满是伤痕,却依然笑着对钱钟书说:“今天我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们要像松柏一样,在寒冬中保持坚韧。”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坚守,让他们在苦难中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和尊严,没有被磨难击垮。</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杨绛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她发现劳动时听到的民间歌谣很有特色,便默默记下来,研究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她观察周围人的言行举止,思考人性的善恶与复杂;她在艰苦的劳动中体会生活的真谛,积累写作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学习,不仅让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还为她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苦难没有磨灭她的向学之心,反而让这颗心更加坚定、更加纯粹。</p><p class="ql-block"> 向学之心,是晚年岁月里的从容绽放</p><p class="ql-block"> 步入晚年,杨绛的人生迎来了平静与安宁。但她的向学之心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更加从容、更加深邃。她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读书、写作和翻译中,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晚年的乐趣。她的学习不再追求功利,而是纯粹的热爱与享受,这种向学之心让她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智慧与光彩,成为世人敬仰的“先生”。</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杨绛,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她的书房里摆满了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技,从哲学著作到历史典籍,涉猎之广令人惊叹。她读书不再追求速度,而是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每读完一本书,她都会写下详细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她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充满了独到的见解,成为宝贵的学术财富。她还坚持学习新知识,即使是在八九十岁高龄,依然学习使用电脑,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与年轻学者交流学术问题。她说:“活到老,学到老,世界一直在变化,不学习就会落后。”</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杨绛,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誉为最优秀的译本之一,深受读者喜爱;她创作的《洗澡》《干校六记》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想打动了无数人;她整理出版的钱钟书的遗稿,为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她一生的向学积累,更离不开晚年依然坚持学习的执着。她在写作时,依然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一个细节,常常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为了一个观点,常常与学者讨论,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让她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除了自己学习,晚年的杨绛还十分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她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求学;她给年轻人写信,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她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希望更多的人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向学之心的传承,让知识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燃烧。她曾说:“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愿望,只希望能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递给后人。”这种纯粹的向学之心,让她的晚年如同夕阳般从容绽放,温暖而明亮。</p><p class="ql-block"> 向学之心,是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向学之心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她用百年人生告诉我们:向学之心,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能让我们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提升自我;能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绽放出独特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追求速成、追求功利,渐渐失去了静下心来学习的耐心和毅力。我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却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刷手机、追剧上;我们总是渴望成功,却不愿付出持续学习的努力;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却看不到别人在背后默默的积累。</p><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的一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名利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持一颗向学之心,是否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p><p class="ql-block"> 怀揣一颗向学之心,我们要像杨绛先生那样,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周遭事物的好奇。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兴趣爱好,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科技,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止学习,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放弃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怀揣一颗向学之心,我们要像杨绛先生那样,保持谦逊的态度。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乐于向他人请教,善于从生活中学习。每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一件事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保持谦逊,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怀揣一颗向学之心,我们要像杨绛先生那样,保持坚韧的毅力。学习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杨绛先生那样,纵然48岁,也要自学西班牙语,完成《堂吉诃德》西班牙语的翻译;即使已过古稀之年,也要拿起笔,开启书法练习之路。她身上的这种开启自我新篇章的力量和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震撼着我。在苦难中不放弃,在困境中不退缩,用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定前行。</p><p class="ql-block"> 读《杨绛传》,品先生一生,最动人的莫过于那颗始终跳动的向学之心。它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先生的生命,让她在百年岁月中始终保持着生命的活力与智慧的光芒。愿我们都能怀揣一颗向学之心,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行,让生命因向学而充实,因求知而精彩。</p><p class="ql-block">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而这份淡定与从容的源泉,正是那颗永不褪色的向学之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