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灯市口的变迁

岩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立秋的前一天,北京闷热得一塌糊涂,晚上十点多钟一场不大的雨,多多少少赶走了一点热气,我把空调关了睡了一夜温度适宜的觉。第二天起来感觉天气没那么闷热了,于是一早去了全国人民的医院协和缴费拿药,线上大夫己经把药开好了,很快完事儿,九点左右出医院大门开始闲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米市大街往灯市东口走,这条路是我非常熟悉的路。八十年代初我就在马路对面米市大街至灯市东口之间一个单位上班。那时候二十多岁,在单位担任打字员的工作。打字机是那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而且汉字都是倒着看的。由于中国汉字多,一台打字机放不下,就有好几个备用铅字盒,按笔划码放,然后去查找所需的汉字,打字机上的铅字基本摆放着常用的字,现在的年轻人怕是见都没见过这种汉字打字机。那时灯市东口三叉路口处有一家打字机行,打字机有问题可以去那里解决。哦,还要说的是,用专用纸打出来的字要用手工印刷机油印岀来才能阅读,它可以印刷出书面文件或材料。后来直到电脑的出现,这种打字机和油墨印刷才被淘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言归正传,从灯市东口往灯市西口走,看到路南的北京景山学校,不知何时搬迁过来的,这所学校好像在京城挺有名气的。再往前走,就能看到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学校的大门弄得古色古香。我是七十年代中期在这所中学旁边(操场一墙之隔)另一所中学高中毕业的。毕业十几年后,经过这里,发现我毕业的这所中学无影无踪了。再过几年我高中时的班长与我联系,说要举行一个同学聚会,我班上的同学大多数都住在附近的甘雨胡同和金鱼胡同,我还去过她们家玩呢。交往中我才知道我毕业的这所中学与二十五中合并了。其实我并不怀恋我高中毕业的这所学校,而且对任何老师也没印象。因为那时我在学校里没学到什么文化知识,每学期不是学工,就是学农,还学过商呢(去商场卖衣服),基本不上文化课。那时强调的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而且还是冬季毕业。但这所中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座教堂,当时学校把它当师生开会礼堂。如果会议长,各班就就地而坐,至于开会内容我彻底记不清了。每次开会我喜欢看教堂那一扇扇高大的花玻璃窗。还记得教堂的地下室是校办工厂,我参加过制作擦机床车的棉纱。前段时间看有位主播的视频,有粉丝说,这所教堂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就拆了,那时真不把它当文物啊!我还记得我毕业的这所中学的左边还有一个保加利亚大使馆,也拆了,盖楼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进二十五中旁边的灯市口北巷,就能看到二十五校园的操场。再往里走,居然还有一个游泳馆,再往里走,是灯市口小学。再往左拐就是大鹁鸽胡同,继续往前左拐,看到有个不大不小的宅门,上面写着“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网上可以查到它的历史,现在里面是居民大杂院。从大鹁鸽胡同口出来,左边就是商务印书馆。再往南走就是王府井步行街。感叹,时代在不断地变迁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