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63一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六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1959年在原址上建成明定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陵地面建筑共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座汉白玉石桥,桥对面是高大的碑亭,碑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神宫监等建筑物300多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陵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形制,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门,其制为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署、神宫监等附属建筑。外罗城拥有一个歇山顶式大门,位于陵区的石桥和碑亭之后,形体高大,作为整个陵宫的入口,成为第一道大门,在外罗城内有一片空地,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分别作为万历皇帝死后继续享受帝王之福的生活资料提供场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罗城内,偏后部为宝城,其平面接近标准圆形,直经约230米,宝城墙的垛口均采用打磨平整的大块花岗石垒砌。内环砖砌宇墙,宇墙与垛口之间铺设马道。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为石刻的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有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板。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显宗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蚨采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城台的下部无券门,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寢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内无建筑设施。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祾恩门在清初被毀,乾隆皇帝曾将其重建,在民国时又遭焚毁,如今大门已经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进院落的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一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样式如同祾恩门。台基前部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门。大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有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筳,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一座香炉、二座烛台、二座花瓶组成。如今祾恩殿与祾恩门一样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有一个用汉白云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座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古工作者对定陵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定陵地下宫殿共计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衮服、冕旒、百子衣等,均在定陵博物馆中展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