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樂·记】小提琴的盛筵</p><p class="ql-block"> 一场豪雨,将一夏的暑热撤去了濡热与闷郁,晚风竟然有些丝丝的凉气…李团提供的在青岛音乐厅上演的小提琴《卓越青年演奏家音乐会》在这样的氛围里上演…相约了很多乐友,这是一张颇有些令人惊羡的曲目单;大家在议论其曲目的难度,啧啧赞曰像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依、希曼诺夫斯基这些涉及和小提琴难度的名字,他们并不常见于常规的演出曲目单,预判这场音乐会的几部重头协奏曲的室内乐版,类如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掐算着整场音乐会的总曲目时间或超长等等,总之,六位当下最火热的青年演奏者,从14岁到27岁,这个年龄段,面对这样的曲目,拉“疯”是核心词汇,可以说,未开场,期待值已拉满。</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读者已经从这篇乐记的开篇感受到了我的“急迫”,这文字的堆砌,情绪的铺陈,跟一个作品的presto(急板)不二;其实,整场音乐会的开场是极其宽松和自然的;年过五旬的音乐会🎼的主理人和导师暨教授的身份娓娓道来,十分钟,介绍了六位演奏家的风格,大致要演的曲目🎵,这种不声色俱厉的,不装腔作势的,行云流水一般的音乐会前的介绍,是我灰常喜欢的那种,钱舟的语速很andante,很入心,给整场音乐会定了一个基调,其实,所有的小提琴手,在接下来的超过两个小时的音乐表现里都契合了这个带有浓郁的艺术味道,绝少剧场味,像老朋友的深入到音乐的本真和腠里的沙龙氛围,事后,通过群通告购票到现场的几十位乐友反馈说,这样水准的音乐会,很让人沉浸,也很让人享受。</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特别是十几二十几岁的的小提琴音乐家大都有这样的特点,基本功扎实,火电味十足,绝不缺乏大开大合的能力,饱满的运弓,极强的听力(音准)炫目般的技术;但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总体节奏。所以这场音乐会时常会让人目眩神迷,电光石火的瞬间太多;但会常常出戏,音乐性的连贯会出现波动,这一点尤其是第一个上场的马里诺娃,火气显然大了些;开场钱舟教授解释这位第一个登场的来自保加利亚的20岁选手的第一首曲目,由原来的巴赫小无的两段阿勒曼德和库朗舞曲加双奏,改成维尼亚夫斯基的大波罗奈兹,其实这是一个很优选的改动;不消说按照原来曲目,巴赫的时长过长,需要十五六分钟,对于一个任何的音乐会,开场巴赫小无、大无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再加上维尼,或者伊萨依都是钱教授的传承。马里诺娃的维尼琴声穿透力很棒,盲拉的形式感觉这首作品是她的经常演出的曲目,但可能是琴?(2018年的Stefan-Peter Greiner,如果是的话)这把德国琴的尺寸略大些,琴很生,所以整首作品连带接下来的德彪西演绎的火药味过足,民族的乡土气息和法式的醇香就淡了些,尤其是德彪西,作为德彪西最后完成的G小调,无论是间奏曲的印象与迷幻,还是终曲的斑斓,总之,力道很猛,滋味欠佳;</p><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马里诺娃小提琴</p><p class="ql-block">1)维尼亚夫斯基 大波罗乃兹</p><p class="ql-block">2)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p class="ql-block">作品140</p><p class="ql-block"> 这种开场发紧的状况直接传染给了第二位登场的王睿一(三、四曲目做了调换,我想,王睿一如果按照原曲目顺序,先拉帕格尼尼,再演绎勃拉姆斯是不是能好一些)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实需要很艰深的和声和对位,开场的音准有些微的瑕疵,钢琴也不太稳定;但进入呈式部分就渐入佳境,勃拉姆斯那种欲歌还休的委婉和细腻尽显,令观众脱离了躁动,进入到浪漫的世界里,王睿一的处理很丰满,尤其是中低音的(G、D)弦的音色极美。帕格尼尼的引子与变奏完成的超好,无论是引子的情绪还是几个变奏的眼花缭乱的技术(帕格尼尼在变奏中每个变奏都使用了一种或多种技术)彰显了现在青年小提琴家的控制弓弦的能力,完成度很高,也点燃了整个音乐厅。</p><p class="ql-block">3)引子与变奏曲,作品44(1805) 帕格尼尼</p><p class="ql-block">-选自歌剧《磨坊女》咏叹调</p><p class="ql-block">4)勃拉姆斯 A大调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整场音乐会完成最好的是邹樟,无论是“夜曲与塔兰泰拉”作品28(1915)席曼诺夫斯基还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都可圈可点;其实作为观众,对音乐会的欣赏结果涉及很多方面,“期待值”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过程,从我的角度,在所有的十几首曲目里,对贝多芬的这部D大调如何室内乐呈现,其实很有渴望。邹樟的控制力和音准的把握能力无可挑剔;从每位演奏家所选的曲目来看,这套曲目无疑难度最大,有“夜曲”的柔美和抒情,也有“塔兰泰拉”狂放和火热,技术完美呈现;更有甚者,贝多芬的D大调,除去乐队的呈示部省略,小提琴和钢琴直接进入,到终曲,二十多分钟,其中的层次,节奏,音色、音准堪称完美,可以说,这套曲目的含金量和完成度都是上佳的,更为重要的,不仅仅是技巧的完成,还有贝式音乐中的那种博大和雄浑的力量以及乐圣的柔美情怀,23岁的演奏家已经有了深刻的作品理解。</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16岁的盛芳源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两部作品先抑后扬,难能可贵的是对舒曼的晚期作品(题献给小提琴家斐迪南·大卫)的这部充满D-A-F-D密码的内涵有超出年龄的理解,很赞;第二部同样需要难度的维尼的小协,无论是高把位,还是大跨度,控制力,…17岁的作品原创,16岁年纪的演奏者,俱已经彰显大师范儿了🤣🤣🤣</p><p class="ql-block">d小调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舒曼 作品121)</p><p class="ql-block">升f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4(1853).维尼亚夫斯基</p><p class="ql-block"> 年纪最小的刘奕廷上演了门德尔松的名篇</p><p class="ql-block">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1.热情而很快的快板/感觉出来了岁月青涩和临场的把控能力还需要锤炼,开篇速度太快,小马奋蹄的那种,这么快,容易给自己拉“慌”了…但音准,力量等还是很不错,细节再推敲一下…</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蒋熠颖是整场音乐会年里年龄最大的演奏家,两首作品的完成的最大亮点是作为音乐家的控制力,既要控制作品,也要控制台上台下,音乐会的终极目的是演奏给听众或者观众的,这在蒋的演奏中体现的很明显,无论是“花鼓”,即便是“伊萨依”,到达率很高,音乐会效果也很棒;让蒋拉“压轴”顺序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我们前面的演奏家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自我”拉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中国花鼓,作品3(1910)弗里茨·克莱斯勒</p><p class="ql-block">d小调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叙事曲”,作品27之3(1923))..伊萨依</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钱舟邀请邹彰演出了两首现代作品,“拉格泰姆”“smoke gets in your eyes”,那种怡然自得,那种游刃有余,那种切分的把握,那种把音乐化在琴声中的能力,那种两把琴的完美和声…无话可讲,给整个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最后要特别说一说当晚的钢琴艺术指导刘潇雅,没见过整场十几首作品,一个钢琴到底,真真有点心疼她,这么大的钢琴的量,对了,为啥从头到尾连个翻谱员也不给安排,顺便说一句,特别想啥时候听刘潇雅弹德彪西,我以为应该很棒,临退场遇到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李男团长,挑大拇哥赞曰,近十年来岛城最高水平小提琴专场👏👏👍👍🪸🪸</p><p class="ql-block"> 感谢🙏群里购票现场观演的各位乐友,专业的音乐会需要同样专业的观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