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长安】大同、应县四日游

月枫的原创空间

<p class="ql-block">文字:月枫,摄影:月枫</p> <p class="ql-block">  5月30日[第1天]上午8:03,乘坐动车D1044从西安北客站出发,下午13:48至大同南站。打网约车至市区,入住大同宾馆。</p><p class="ql-block"> 正是麦子金黄的丰收时节,铁路沿途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在山西永济至运城段,地里基本都是白色的地膜覆盖,一望无际。好好的地里,又正值夏季,正是万物生机的季节,用地膜覆盖庄稼,遇到蓝天白云的午时,赤日炎炎似火烧,地膜中的温度会急剧上升,难道庄稼不热吗?</p><p class="ql-block"> 在运城至临汾铁路线两边,基本上是一马平川,想起当年日本人在山西的侵略,在这样的地貌上,其推进的速度可想而知,应该是一日几百里。到了潼关一带,周围群山环峙,又有黄河天险,加之三秦勇士的顽强守护,日军最终未能如愿踏入陕西土地,衷心为在中条山阻击日军陕西冷娃点赞。</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说山西好,山西的风光最美丽。在运城至临汾的铁路沿线,满眼都是金色的麦田,一望无际,金色中泛着淡淡的草绿,恰似一幅简约而又生动的美丽画卷。正沉浸在美好的体验中不能自拔,列车广播说,临汾车站到了。</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临汾,田野里出现了大片的林地,仔细观看,都是树苗。现如今城市进行环境保护,追求森林覆盖率,大量种植树木,农民顺应了这种大趋势大潮流,主动改造土地植树造林,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收益。</p><p class="ql-block"> 动车路过太原,满眼都是高楼,颇似涌出楼林如树。城市建设成如此模样,让人情何以堪?高楼大厦平地起,但从五千年的人类历史来看,一层两层高的矮房子,似乎更适宜人类居住,那为什么还要建造如此之多的高楼大厦呢?</p><p class="ql-block"> 中午12:45到了雁门关站,外面雾蒙蒙的,似乎有沙尘暴。雁门关究竟在哪里,长城又在哪里?没有看到,只是看到了光伏板,沿着干涸的河道,望不见头。西出雁门关,就进入了内蒙古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p><p class="ql-block"> 到达大同后,在网约车上看到的街景跟想像中差异颇大。大同号称煤都,1990年有287座煤矿。据当地人讲,当年街道上拉煤车遍地跑,尘飞土扬的,煤灰弥漫,环境堪称脏乱差。</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大同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修路种树,改造老城,增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和体育中心,至2013年,大同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而今的大同市,道路宽阔,绿树成荫,街道两旁的建筑,现代时尚,光鲜亮丽。街道上车来人往,一片热闹景象,已经转变成为一座现代文明的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云州,位于山西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朔州市的右玉县、怀仁市、应县及忻州市的繁峙县相连,东与河北张家口市的怀安县、阳原县、蔚县及保定市的涞源县、阜平县接壤。</p><p class="ql-block"> 原始部落曰熏鬻,为凶奴别称,商称鬼方,西周称北戎。春秋属北狄,北狄系游牧部落林胡、楼烦。秦时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征集民夫修筑长城,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p> <p class="ql-block">  西汉属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归并州刺史部,治所善无,辖平城等14县。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晋时,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永嘉四年,晋以拓跋猗卢救援有功,封为代公。建兴元年,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平城为南都,属代国。</p><p class="ql-block"> 北魏皇始三年,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登基为皇帝。北齐天保元年,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北周建德六年,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隋开皇元年,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五年,置代州总管府。</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四年,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六年,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贞观元年,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蔚州治兴唐,朔州治善无;十四年,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云州复隶河东道。唐末,云州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地带。</p> <p class="ql-block">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云中县为云州治。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改名怀仁县;后唐同光二年,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长达433年。</p><p class="ql-block"> 后晋天福二年,辽攻占云州。西夏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北宋雍熙三年,西京攻占云州仅3个月。</p><p class="ql-block"> 辽保大二年,金完颜宗翰攻取大同府,改西京道为西京路;金皇统元年,以西京路隶元帅府。天德二年,改置西京路总管府等。元太祖七年,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年,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二十九年,置公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七年,置大同镇。 </p> <p class="ql-block">  西汉属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归并州刺史部,治所善无,辖平城等14县。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晋时,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永嘉四年,晋以拓跋猗卢救援有功,封为代公。建兴元年,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平城为南都,属代国。</p><p class="ql-block"> 北魏皇始三年,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登基为皇帝。北齐天保元年,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北周建德六年,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隋开皇元年,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五年,置代州总管府。</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四年,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六年,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贞观元年,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蔚州治兴唐,朔州治善无;十四年,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云州复隶河东道。唐末,云州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地带。</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六年,多尔衮攻取大同并屠城,府治徙阳和府;九年,府县复还故址。十三年,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裁总督,并入雁门道。</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大同县属北路道观察使。民国二年,置雁门道,治大同。民国十六年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9月,日本关东军侵占大同,成立晋北自治政府;二十八年改为晋北政厅;三十二年改为大同省公署。三十四年,大同被阎锡山政府所统治,成立卫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等。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成立大同市 。</p><p class="ql-block"> 于宾馆稍事休息后,下午14:30,打网约车至大同古城。在古城华严广场附近的一家连锁店点的山西牛肉刀削面,满满的一大碗面牛肉足有五六块之多,甚觉美味。饭后游览了大同古城和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有四个主城门,按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还有8个小门,分别为:和阳南门、和阳北门;永泰东门、永泰西门;清远南门、清远北门;武定东门,武定西门。</p> <p class="ql-block">  4个主门东西连线与南北连线垂直交叉,将古城分为4个区域,中心交叉口有四牌楼。和阳街中段有太平楼,永泰街北段有鼓楼,清远街东段有钟楼,武定街北段有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由和阳门内环线、和阳街、永泰门内环线、永泰街组成的区域,主要景区有:府文庙、帝君庙、艺术博物馆、关帝庙、九龙壁。</p><p class="ql-block"> 由永泰门内环线、永泰街、清远门内环线、清远街组成的区域,主要景区有:善化寺、纯阳宫、清真大寺、华严寺、圆通寺。</p><p class="ql-block"> 由清远门内环线、清远街、武定街、武定门内环线、组成的区域,主要景区有:五龙壁、开化寺、府衙、潘家园、云龙禅寺。</p> <p class="ql-block">  由和阳门内环线、和阳街、武定街、武定门内环线组成的区域,主要景区有:法华寺、代王府、中国雕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清远街南侧,始建于元重熙七年,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皇帝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于西京敕建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奉藏。辽代末年,寺院毁于兵火,金代重建。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始有上、下华严寺之说。2008年,依据寺内金碑记载,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整修,恢夏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山门,又曰天王殿,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手持不同法器,寓意风调雨顺,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药师殿,奉祀东方三圣,亦称药师三尊,中为药师如来佛,左侧日光菩萨,右侧月光菩萨。药师佛能医治众生病痛,也能医治众生智慧、慈悲等不圆满心灵。</p><p class="ql-block"> 殿内主壁绘制《药师七佛图》,是唯一的药师佛站立像。两壁绘制《药师十二大愿》,讲述药师佛为普渡众生所发下的十二大愿。</p><p class="ql-block"> 弥陀殿,供奉西方三圣,也称弥陀三尊,中间为阿弥陀佛,两边为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去往西方净土,又称接引佛。主壁绘《极乐世界图》,描述了美丽幸福没有烦恼痛苦的西方极乐佛国的景象。两侧墙壁为《九品接引图》,绘有接引佛所做不同的手印,分别表示接引的不同等级。</p><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毗卢遮那佛音译为光明普照,大殿由此得名。该殿属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奉祀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侧文殊善萨,右侧普贤菩萨。环殿壁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珠、普贤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金天眷三年在旧址上重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采用减柱法扩大空间,屋顶为单檐庑殿顶。</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门上方悬挂大雄宝殿和调御丈夫两块匾额,字体宽大,苍劲拙朴,颇显古雅,分别是明万历四年、明宣德二年制作。</p><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奉祀5尊金身五方佛像,分别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佛像高3.1 m,结跏趺坐于佛坛莲台之上,正中央3尊佛像为明代宣德年间的木雕,其余为泥塑。6尊胁侍菩萨立于五方佛前。</p><p class="ql-block"> 环殿壁画于清光绪十六年,由大同本地画工董安等人绘制 ,内容依据《华严经》和《药师经》,有七处九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佛教场景。殿顶平棋为明代宣德年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重新彩绘,有1012块,纹价无一面同。</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官楼阁五间。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31尊辽代塑像,堪称辽塑精品。特别是合掌露齿菩萨,惟妙惟肖,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塔是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高43.5 m,共五层。上景金盘,下承莲池,即塔顶装饰金盘,塔基环绕莲池设计,形成独特的金盘托莲池造型。塔下的千佛地宫,由100吨纯铜打造,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5月31日[第2天]上午8:13,打网约车至大同博物馆。该馆位于平城区太和路,属国家一级博物馆。距所住宾馆7.2 km。</p><p class="ql-block"> 馆内珍贵文物有22269件。围绕着大同历史,设置的陈列有: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专题展览有:大同恐龙、梵语清音等。</p> <p class="ql-block">  代地沧桑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历史。该陈列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文明序曲、狄代方国、战国兴城和秦汉烽火。</p><p class="ql-block"> 魏都平城展示了北魏历史,平城属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的首都。该陈列分为6个单元,分别是盛乐时代、京都平城、丝路遗珍、胡风汉韵、墓葬习俗和恒州平城。</p><p class="ql-block"> 辽金西京展示了从唐至元的历史。这期间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出现。该陈列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唐代云州、西京遗构、边地风情、宗教大观和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 明清重镇展出了明清两朝的历史。该陈列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九边重镇、大同宏府、边地商贸和民生百态。</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北龙聚祥・大同宴(西京府)吃的午食,点的是:黄米凉糕、宁化府6°陈醋炆火牛肉、凉拌鲜黄花、精品三鲜雪花烧麦、油泼沙葱莜面,十分美味。下午13:00,打网约车至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武州山南麓。该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开凿时间跨度约150年。景区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属于国内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距所住宾馆16 km。</p><p class="ql-block"> 该景区呈东西走向,从东侧入口进入景区后,跨过一座小石桥,迎面是一座寺庙,曰灵岩寺,位于湖心岛之中央位置。 </p><p class="ql-block"> 灵岩寺为三进院落,据介绍,是按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的结构仿建的。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方形造像塔、千佛殿、大雄宝殿等。</p><p class="ql-block"> 从灵岩寺出来后,向西北方向行走100-200 m,就是石窟群。石窟群划分为三个区,1-4窟为东区,5-20窟为中区,21-45窟为西区。</p> <p class="ql-block">  石鼓洞,属第一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该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第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据考证,第一第二窟辽代以前是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寒泉洞,属第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窟内居中是三级方塔,塔面上刻有瓦筒、檐椽、斗拱等建筑结构件图案,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旧名寒泉洞。</p><p class="ql-block"> 第四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至孝昌元年。该窟未按计划完工。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窟顶东端可见团莲与飞天。</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属第五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的四层木结构楼阁,为清顺治八年修建。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棵圣树,二佛侧身于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17 m,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凤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典雅。后壁凿有礼拜道。</p><p class="ql-block"> 释迦佛洞,属第六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窟,雕饰富丽堂皇,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p><p class="ql-block"> 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 m。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p><p class="ql-block"> 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器宇轩昂。窟顶呈格状,格间有多臂多首天神,骑乘各种动物。窟内雕刻释迦传教图三十余幅,表现了佛祖从诞生到出家、弘法等场景。该雕刻融合有犍陀罗之艺术风格,颇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阿閦佛洞,属第九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第九至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p><p class="ql-block"> 第九、第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第九窟窟门为传统庑殿式结构,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呈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佛,东西两壁各一尊胁侍菩萨。</p><p class="ql-block"> 毗卢佛洞,属第十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该窟前室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雕刻有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林修竹,动物竞奔。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善,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惟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p> <p class="ql-block">  接引佛洞 ,属第十一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窟内中心塔柱为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各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容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有太和七年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庄古朴,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推断是由北魏民间集资续凿。第十一、十二、十三窟为一组。</p><p class="ql-block"> 离垢地菩萨洞,属第十二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该窟俗称-音乐窟。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光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体现了北魏宫廷乐舞的风格,是研究北魏乐舞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文珠菩萨洞 ,属第十三窟。开凿于北魏皇兴五年或者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 m,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拨山。该像经后代包泥彩绘,原雕仅见双足踏莲。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属第十五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至孝昌元年。方形单窟室,窟内造像逾万,故曰万佛洞,万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额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合。</p><p class="ql-block"> 弥勒三尊洞,属第十七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五年。主像交脚弥勒菩萨,高15.6 m,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窟内四壁为千佛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p class="ql-block"> 立三佛洞,属第十八洞。开凿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五年。窟内北壁释迦牟尼佛,高15.5m,高肉髻,面部丰圆,鼻梁高挺,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 上端五弟子雕刻,具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第十八 、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p> <p class="ql-block">  白佛爷洞,属第二十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五年。该窟前立壁与窟頂早年崩塌,辽時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p><p class="ql-block"> 主佛释迦牟尼,高13.7 m,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风格。大佛身躯挺拨健硕,气势雄浑,表现出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強壮,大佛两侧各有一尊立佛和一尊胁侍菩萨。</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相比,造像风格差异颇大。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反映了鲜卑文化与佛教艺术的初步融合。造像特点:高鼻深目、肩宽体壮,衣纹厚重粗犷,具有明显的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唐代最为鼎盛,是佛教艺术完全汉化后的状态。该石窟的北魏造像清瘦飘逸,唐代造像丰满圆润,衣纹采用曹衣出水技法,展现出了丝绸之质感。‌‌</p> <p class="ql-block">  下午16:00,参观了云冈博物馆,馆内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正在举办《万年·明代的城卫与边防》展览。此后又参现了周总理纪念馆,1973年9月15日,周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了云冈石窟。在大同期间,周总理入住的是大同宾馆。</p><p class="ql-block"> 6月1日[第3天]上午8:13,驱车沿迎宾街转魏都大道,从大同收费站进入田西高速,转二广高速,孙右高速、天黎高速,又转浑源互通、天神线、洗朔线,转恒宗大道,由乡间小道至悬空寺,行程84 km。</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大同浑源县城东南4 km处的恒山磁窑峡。寺庙建在翠屏峰之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该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金、元时期,南楼、北楼、悬空栈桥等已大致形成现今格局,现存主要为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整套建筑群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楼、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 、 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属三教合一寺院。</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是山崖上的寺庙,空间狭小,一直实行严格的登临票管控,一票难求,只有极少数的游客能够抢到登临票,登上悬崖峭壁,进入寺内游览。</p><p class="ql-block"> 因未能抢到登临票,于峡谷对岸的平台上观看了悬空寺,是所谓的崖上寺庙。又沿台阶向下行至河谷,向南侧仰望,是恒山水库大坝高大的坝体,河对岸崖壁底部有形似石窑的排洪口。经过跨水石桥,至寺庙登临口,近距离观看了寺庙下部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游览悬空寺后,驱车沿恒山南路转永安西街至浑源古城,行程4.6 km。</p><p class="ql-block">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云州区、阳高县相连。</p> <p class="ql-block">  春秋,属代国。战国,归赵。秦始置县,曰崞县,属雁门郡;后改曰平舒,属代郡。西汉复置崞县,属恒山郡。王莽新朝,曰崞张县。东汉建武年间,置常山关。三国,曹魏复置崞县。晋,刘琨弃崞县予代王拓跋猗卢。北魏,迁都至平城,改曰石城县,属神武郡;天兴元年,曰崞山县。东魏,曰廊州。北齐曰北显州。</p><p class="ql-block"> 隋代,北显州改曰平寇县,又改曰崞县。唐初,为云州属地,置浑源县,属应州,因地处浑河源头,故名浑源。五代后唐曰浑元县,属应州。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赂契丹,浑源县随州入辽。金贞祐二年,置浑源州,隶西京路。元初期,改为恒阴县,属西京。明清时,曰浑源州,属大同府。</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曰浑源县,属雁门道。民国二十七年,成立浑源县人民政府,属冀晋五分区察南办事处冀晋行署雁北专署。民国三十四年,全县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专署。1956年,属晋北专署。</p><p class="ql-block">1961年,归雁北专署。1979年,属雁北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属大同市管辖。</p> <p class="ql-block">  浑源文庙,位于浑源永安镇西大街路北,东邻县衙,北接麻家大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文庙始建于辽、金以前;元初扩建。明成化八年重建,弘治四年扩增庙产,2009年重修。基本建筑为: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内奉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上悬万事师表匾额,两边对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p><p class="ql-block"> 西配为宗圣曾子与亚圣孟子。十二哲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东配为复圣颜回与述圣子思。十二哲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p><p class="ql-block"> 浑源州署位于浑源永安西大街,始建于金代,明洪武七年重建。五进院落,呈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建筑格局,现存房舍310余间。国家3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州衙大门、仪门、大堂牧爱堂、二堂退思堂、三堂、迎宾厅等。东侧有吏、户、礼房等文职机构,西侧有兵、刑、工房等武职机构。后部区域为知州及其眷属的生活区 。</p><p class="ql-block"> 二堂又曰退思堂,知州于该堂召集下属议事,接见外地官员和本地老乡,复审案件,举行一般礼仪活动,也是知州日常办公的地方。审案时间一般在上午,下午在二堂办公,批阅各种文件。</p><p class="ql-block"> 州衙中有一座监狱,青砖灰瓦,每个监室都是空间狭小,部分监室有罪犯受刑的塑像。监狱内部墙面上有《满清十大酷刑》的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 满清的酷刑,主要用于重罪犯人或者叛逆者。十大酷刑手段极其残忍,给犯人身体会造成巨大伤害,对其精神亦会造成重大折磨。</p> <p class="ql-block">  剥皮,此刑极为残忍,将犯人之皮肤完整地从身体上剥离下来。剥皮时,从脊椎下刀,一直割到肛门处,然后将皮肤整张撕下。</p><p class="ql-block"> 腰斩,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段。这种刑罚的痛苦程度极高,因为被腰斩后,犯人上半身仍有知觉意识,但下半身已经分离,失去了控制。</p><p class="ql-block"> 车裂,又称五马分尸,将犯人的四肢和头部分别用绳索绑住,然后由五匹马,或者五头牛向五个方向拉扯,使犯人身体被撕裂成五块。</p><p class="ql-block"> 俱五刑,先将犯人双脚逐个砍去,割掉双耳朵,挖出双睛,割去鼻子,剃掉头发和眉毛等,然后用大刀大卸八块,犯人痛苦死亡。</p><p class="ql-block"> 凌迟,亦称千刀万剐,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直至犯人血液流尽,痛苦死亡。该刑法施刑时间漫长,适用于罪大恶极之人。</p> <p class="ql-block">  凌迟由两人执法,从脚部开始割,共一千刀,亦即割下一千片肉犯人才能断气死亡。若未满一千刀犯人死亡,执法者会受到刑罚。</p><p class="ql-block"> 缢首,亦称绞刑,通过绳索勒紧犯人脖颈,以致其窒息死亡。比较于其他刑法,绞刑较为文明,但仍然是一种酷烈的刑法。</p><p class="ql-block"> 烹煮,将犯人投入滚水或滚油锅中烹煮,或放入大锅中蒸煮。这种刑法极为残忍,犯人痛苦不堪。</p><p class="ql-block"> 宫刑,亦曰阉割,将男性犯人的生殖器官割掉。这种刑法通常用于犯有强奸等严重罪行的男性罪犯。</p><p class="ql-block"> 刚刑,砍去犯人的双脚或双脚的一部分。这种刑法通常用于小偷小摸或者抢劫的犯人。</p><p class="ql-block"> 插针,将针刺入指甲缝或者身体的其他敏感部位,用力搅动或者拔出。这种刑法不会致命,但会给犯人造成极大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10,在永安西街一家小餐馆吃的浑源凉粉,从外观来看,浑源凉粉与全国各地的凉粉并无差异,调料也是辣子、醋等,吃起来辣是辣酸是酸的,似乎还有一点淡淡的甜味,也许是山西醋酸中带香,非常爽口,堪称颇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饭后步行至永安寺游览。</p><p class="ql-block"> 永安寺,位于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始建于金代。寺内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关帝殿等。</p><p class="ql-block"> 传法正宗殿建于元延祐二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门匾额之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字,字体庄重典雅,颇显古风。大殿前檐有庄严两个大字,苍劲雄浑,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殿内藻井、天宫楼阁等,雕刻、彩绘华丽精美,艺术魅力十足。墙体四周有巨幅沥粉贴金水陆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壁画中有135 组水陆故事,882个人物形象。内容涉及佛教的菩萨、天王,道教的仙官、星辰、山岳、龙神,儒家的忠孝节义人物等,容纳天地水三界十方万灵,集国内神祇之大成。壁画中的十大明王,形象各异,庄严肃穆,手持各种法器,坐骑各不相同,属稀世之宝。</p> <p class="ql-block">  圆觉寺,俗称小寺,初建于金正隆三年。两进院落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砖塔、正殿等,砖塔全称释迦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据乾隆《浑源州志》对砖塔的记载:凡九级,磨砖为之,近见无过百尺,数十里外望之,俨在霄汉,州人传为灵迹焉。砖塔呈等边八角形,密檐九层,通高26.4 m。塔身雕刻乐舞、猛兽等图案。塔顶置莲花式铁刹,顶端立铁铸翔凤一尊,可随风旋转,是国内唯一的古代候风仪实物。</p><p class="ql-block"> 下午13: 30,驱车沿霞客街、洗朔线、天神线转浑源互通,进入天黎高速转荣乌高速,又转应县互通、迎宾北路至应县木塔,行程54 km。 </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亦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朔州市应县城西北隅。建于辽清宁二年,塔高67.31 m,底层直径30.27 m,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各明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全塔由五十四种斗栱与梁枋柱栿等构件咬合而成,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繁复秀丽,乃古建筑之瑰宝。塔内有壁画、塑像40余件,塔内外悬挂辽金至民国时期的牌匾、楹联58件,均是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塔内珍藏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在第四层主佛像内发现有辽代文物,对研究辽代历史及建塔背景,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该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砖石垒筑,塔刹用生铁铸造。塔身木构架,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檐呈八角。每层内槽8柱,外槽 24 柱,围成双层柱筒,层层相叠,由斗拱、梁枋卯榫咬合联结,刚柔相济,屹立千年。 </p><p class="ql-block"> 该塔在 5 个明层均奉祀有佛像,壁画主要分布在一层内外槽墙壁和内槽门额之上。一层释迦牟尼佛周围的如来、飞天、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一层奉祀过去七佛,主尊释迦牟尼佛,高11 m,坐于龙天宝座之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结说法印。其余六佛图绘于内壁,西侧为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婆佛,为过去庄严劫三佛;东侧为拘留孙佛、拘留含佛和迦叶佛,为贤劫三佛。六佛环绕着释迦牟尼佛,为辽代晚期的过去七佛崇拜。释迦牟尼佛座下,塑有八大力士,周围是金刚、天王、弟子和供养人壁画。</p> <p class="ql-block">  二层奉祀华严三圣殿戒坛,坛座上释迦牟尼佛居中,高4.11 m,结触地降魔印。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普贤菩萨跨六牙白象,坐姿挺拔、传神,其中四臂文殊是文殊造像中的孤例,乃绝世珍品。</p><p class="ql-block"> 三层为密教道场金刚界曼荼罗,五佛显现佛的五种智慧。八角佛坛上塑有五智如来中的四佛,高2.80 m。东方阿閦佛,代表觉性;南方宝生佛,代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代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事业。佛坛中央缺少毗卢遮那主佛,合理的解释是,毗卢遮那佛就是木塔本身。四尊佛座束腰处造型有神兽,为象、马、孔雀、迦楼罗鸟。</p><p class="ql-block"> 四层奉祀华严法会群像,代表了华严道场。佛坛上主尊是释迦牟尼佛,高约4 m,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结禅定说法印。佛座束腰处,东南西北有四只神,三只瞠目狮吼,佛尊背后的一只呈闭口状。</p><p class="ql-block"> 佛尊两侧侍立两弟子、两菩萨。阿难造型精美,优雅高贵。普贤、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和青毛狮子,双兽体态健硕,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  五层奉祀毗卢遮那佛,高约3 m,双手结智拳印。佛尊前后左右有4尊塑像,戴佛冠,分别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四角上的4尊菩萨,东南方是文殊菩萨,西南方是普贤菩萨,西北方是观音菩萨,东北方是弥勒菩萨。</p><p class="ql-block"> 佛的手印,常见有12种:说法印、禅定印、触地印、与愿印、无畏印、合十印、施依印、智拳印、期克印、接引印、智吉祥印、最上菩提印等。</p><p class="ql-block"> 说法印,是佛陀说法时的惯用手印。其形态是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状。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无名指,并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张,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借以显示佛说法的庄严。</p><p class="ql-block"> 禅定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习道时禅思入定的象征手势。将双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尖相接,表示坐禅安定之意。右手压在左手之上,象征方法的完善需要得到智慧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触地印,是右手覆于右膝,手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之意。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成道前,常有魔王捣乱,佛陀以右手指触地,决心牺牲自己,唯有大地可以知证,终使魔王惧伏,故该印亦称降魔印。 </p><p class="ql-block"> 与愿印,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能为众生满愿,使众生祈求之愿能够实现。空的掌心代表着大千世界的广阔无边,亦代表佛法深奥宽广。</p><p class="ql-block"> 施无畏印,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表面看来,跟与愿印相似,但其指尖是向上而不是向下,这一手印通常结于胸前。该手印表示佛救苦救难之大悲心,能使一切众生心生安乐,无所怖畏。</p><p class="ql-block"> 合十印,亦称合掌印,十指并拢,双手相合,意指合十法界于一身。四臂观音、八臂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其塑像和画像结双手合十印。</p><p class="ql-block"> 施依印,亦称皈依印、护法印,左手拇指的指尖轻触小指以外任一指的指尖,其它三指自然翘起,代表皈依佛、法、僧三宝。结此印者有大日如来、观世音菩萨、绿度母等。</p> <p class="ql-block">  智拳印,亦称菩提印或毗卢大智印,以两手分别作金刚拳,即以四指握拇指于掌中,称为金刚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此印表示众生无明烦恼破除后,便能证得佛的无上智慧。该印是大日如来专用的手印,以智慧为力,以智为拳,代表大日如来的无上智慧。</p><p class="ql-block"> 期克印,中指和无名指弯曲,食指和小指向上伸直,拇指压在弯曲的二指上。许多忿怒尊者会结此手印,表现出对邪恶的恫吓之意。</p><p class="ql-block"> 在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双手结施无畏印和与愿印,或一手持莲华,代表以莲华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在密教中,阿弥陀佛手印有多种,较常见的有阿弥陀佛接引印。</p><p class="ql-block"> 智吉祥印,左手曲中指附于大指,伸余指。智吉祥印是与右手无畏印相搭配的左手结印。 </p><p class="ql-block"> 最上菩提印,此手印为毗卢舍那佛即大日如来佛的专用手印之一,代表大日如来佛祖无上的智慧。 </p> <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除释迦塔外,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p><p class="ql-block"> 观音殿是清代建筑,殿内奉祀观音菩萨、龙女及善财童子,两侧是十八罗汉,为1998年补塑。殿内壁画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图。</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余年,属皇家建筑。两次毁于火灾,现为清同治五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地藏殿是清代建筑,殿内奉祀是地藏王菩萨和两弟子道明、闵公。周围塑像为十殿阎君及文武判官,为1998年补塑,壁画为二十四贤孝图。</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东北隅300 m处是净土寺,俗称北寺。始建于五代后唐,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金天会二年,改建为净土寺,大定二十四年重修。该寺原有建筑多数已毁坏,仅存大雄宝殿和配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始建于金天会二年,金大定年间,明景泰、成化、崇祯年间曾进行过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宮楼阁是金代文物,梁枋分为九格,曰九眼藻井,所谓的九数象天,龙纹飞扬,布局严谨,雍容华贵。</p><p class="ql-block"> 该寺的天宫楼阁,与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天宫楼阁,晋城二仙庙的宋代天宫楼阁,构成山西乃至全国木结构建筑雕刻之小木作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下午17:00,驱车沿北街转瑞东北路、大石线,进入二广高速,出高速后进入御河西路、迎宾街,回到所住宾馆,行程68 km。</p><p class="ql-block"> 6月2日[第4天]上午8:13,天气晴。打网约车至大同古城,步行至善化寺,参观了五龙壁。</p><p class="ql-block"> 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金色巨龙,四爪伸张,腾云吐雾,姿态万千。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外。</p> <p class="ql-block">  又行至五龙壁对面的善化寺。该寺亦称南寺,位于古城内南门里西侧,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建于唐代,玄宗时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寺内建筑多数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重建。明正统十年,改曰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文殊阁等,西侧为花园。</p><p class="ql-block"> 山门,亦称天王殿,是寺院的正门,金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分别手执琵琶、宝剑、长蛇、宝塔等法器,横眉怒目,姿态威严。</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殿内奉祀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内保存有金代的两通碑碣。</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殿内有金代塑像33尊,正面奉祀五智如来,两侧塑24天王像。墙壁面上保存有清代康熙年间绘制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位于寺院内西侧,人工湖畔,建有风月书屋,得月榭,长廊,凉亭等古建筑。园内绿树掩映,鹅鸭戏水,环境幽雅美好。</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不远处是关帝庙,位于鼓楼东街,主要建筑有:戏台、山门、崇圣殿、武圣殿、春秋楼、奶奶殿、财神殿、名将祠等。</p><p class="ql-block"> 武圣殿,始建于元代,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歇山顶。殿前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呈卷棚式。殿内三间神龛,重檐歇山顶,与藻顶为明万历三十七年增修,乃明小木作中上乘之作。中间神龛奉祀关圣帝君,西侧为关平、东侧为周仓。</p><p class="ql-block"> 神龛内有清代壁画《马王爷》《太上老君》《侍女图》等。神龛外东壁有清代壁画《单刃赴会》《华容道》《卧牛山》、《灞桥赠别》《府库封金》《桃园结义》;西壁为民国时期壁画《二龙戏珠》。</p><p class="ql-block"> 财神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两侧楹联为:财从何来有德自然有才,富自实求求人不如求己。殿内奉祀三尊财神,中间为关公,两侧是赵累和王甫。</p> <p class="ql-block">  崇圣殿,亦称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殿内奉祀骑马关公像,高3.3 m,四周壁画为水淹七军,生擒庞德。</p><p class="ql-block"> 奶奶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两边楹联:天道无私还要积德行善,神灵有情尚须广济博施。殿内奉祀曹奶奶,两边是金童玉女。墙壁四周有劝孝图壁画。</p><p class="ql-block"> 曹奶奶亦称五龙圣母,是专司儿童的神灵,信众通过烧香、许愿或佩戴锁具等为孩子祈求平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至今保留圆锁等民俗仪式。</p><p class="ql-block"> 圆锁是一种地方性的成人礼仪式。小孩子12岁生日俗称圆锁,是大人对孩子步入少年的祝福。圆锁亦称开锁、迷魂锁、圆羊等,是为孩子打开智慧之锁,进入少年里程。</p><p class="ql-block"> 圆锁仪式要选择吉日,在中午举行。时辰一到,将大羊馍和各种礼品摆放于院中央的桌子上,将绑有头绳的圆锁戴入孩子脖颈,附带一条链子,链子两端锁在一起。 </p> <p class="ql-block">  仪式开始后,孩子先是烧香叩拜天地,再叩拜家长,孩子母亲头戴毛巾站于孩子身边,陪着孩子叩头。接着由家中德高望重的三位长辈为孩子开锁子,长辈的姓氏不能相同。长辈一边开锁,一边念诵:一开,聪明伶俐 ;二开,学业有成;三开,满堂富贵。仪式结束后,是隆重的午餐。</p><p class="ql-block"> 为筹办圆锁仪式,姥姥家要置办许多贵重的礼物,有被子、毯子、衣服等;还有长命锁,锁上系一条链子,链子上穿12个小铜钱,代表一岁一钱;用面粉蒸3至5个大羊,15个小羊,隐含合群温顺之意。其他亲友多以钱物作贺礼。</p><p class="ql-block"> 戴锁也颇具仪式感,由最高长辈将锁举起,自上而下慢慢套过孩子头部,嘴里念诵:面帽帽,扣住你,面套套,套住你。九石榴,二佛手,守上亲娘永不走。金鱼鱼,活兔兔,娃娃活个没数数。茄子好像牵住了,牵住爹娘不放手,鹅鹅好像讹住了,讹住爹娘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旁边是纯阳宫,位于古城鼓楼西街,始建于金末元初,明洪武四年重修,是太同唯一的一座道教全真派宫观,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纯阳宫座北朝南,三进院落,主体建筑有灵官殿、祖师殿和三清殿。西跨院为园林式建筑,整个道观庄严恢弘,秀美精巧。</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阁式建筑。殿内奉祀三清教主,中间为元始天尊,左右两侧为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殿内墙壁绘制有四御大帝、二十八星宿、真武大帝、五行真君的壁画。二楼藏经楼,壁画是万神朝元图,表现了诸天拜三清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奶奶殿,面宽五间,进深一间。殿内奉祀碧霞元君,左右两侧为: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眼光娘娘。殿内四周绘制有百子团圆图。</p><p class="ql-block"> 吕祖,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人,生于唐贞元十四年。道教中八仙之一,世称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p><p class="ql-block"> 吕祖自幼聪慧,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游庐山时遇火龙真人,授予天遁剑法。64岁考中进士,游长安遇钟离权祖师,一枕黄粱梦醒,弃凡尘修道成仙。被全真教奉为祖师。</p> <p class="ql-block">  吕祖亦是道教五文昌之一,与文昌帝君、魁星、朱衣老仙、关圣帝君共同掌管学业功名。天下学子、信众等,奉祀吕祖,以求事业顺利,学业成功,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又跨街过巷步行至法华寺,该寺位于和阳街北侧,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庭院式佛教建筑,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天王殿、钟鼓楼、三士殿、迦蓝殿、祖师殿、毗卢殿、白塔及藏经楼等。</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奉祀弥勒佛、韦陀菩萨及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壁画题材为祥云、荷花、牡丹、青石等。六尊塑像,形象生动,造像精美。</p><p class="ql-block"> 三士殿内奉祀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塑像面容慈祥、形态生动。东西两壁绘有八大菩萨、十方佛,后壁绘有法华法会场景。</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奉祀三身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侧卢舍那佛,右侧释迦牟尼佛。山墙绘有水陆壁画,亦曰人神行进图。画面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包括儒、释、道各类人物等。</p><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唯一的覆钵式琉璃喇嘛塔,高约18 m,因塔内存有《法华经》得名。该塔为砖石结构,白色,整体呈宝瓶式结构,具有印度佛塔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下午13:59,乘坐动车D 2007由大同南站出发,沿途经过应县西、太原南、平遥古城、候马西、运城北等11个站点,于19:31到达西安北站,转乘2号地铁线,于20:30回到西安的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