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耳鼻喉间,触摸生命的脉搏

光明曰报

今年元旦,参加一次重要的大型音乐活动后,我的左耳听力突然丧失。春节前后,辗转两家三甲医院,均被告知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希望渺茫。三月,通过《好大夫在线》平台,我联系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的俞莎医师。她热情介绍了补救性治疗方案,同时坦诚告知无法保证效果。即便如此,我仍抱着一线希望奔赴上海,权当是“死马当作活马医”。<br><br><br><br>三月二十二日结束系统治疗后,全聋的左耳听力竟有了一丝改善。这份微光已弥足珍贵。尤其感激俞医师在治疗期间及下班后不厌其烦的关怀,那句“你已经很努力了”的温暖鼓励,至今萦绕心间。<br><br><br><br>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就在耳聋治疗结束时,俞医师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我声带上的白斑,并谨慎提示其潜在恶性风险。她随即为我引荐了医院喉科权威专家魏春生教授。<br><br><br><br>魏教授接手后,其严谨仁厚的医德便深深打动了我。面对声带白斑,他没有贸然手术,而是先让我服用中成药进行观察判断。这份不急于“动刀”、力求精准诊断的审慎,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七月十一日,他亲自为我进行了声带白斑活检手术。二十天后返诊,“声门型喉癌”的诊断结果令人沉重,魏教授决定进行第二次手术,医院排定八月二十九日进行。<br><br><br><br>忧心病情发展,我询问魏教授能否提前手术。他爽快应允,并积极协调,回复道:“跟住院部联系,争取早一点。”这份急患者之所急的担当,辛苦自己、方便患者的举动,使我得以在八月一日提前接受了显微喉镜CO2激光手术。<br><br><br><br>手术当天的细节令我动容。全麻等待时,魏教授特意来到我床边,俯身轻声解释手术过程,并安慰我:“放心,会保住你的牙。”此言入耳,如暖阳驱散严寒。对一位老者而言,这绝非仅是几颗门牙,更是今后生活质量的维系,余生的体面。当麻醉作用消退,清醒的第一念便是探舌轻触——我的门牙,安然无恙!这份融入血脉的体贴与承诺,远非寻常职责所系,它是“仁心”二字在人间最温柔、最闪耀的落款。<br><br><br><br>如今我正安心休养。第二次手术的病理结果需二周后才能揭晓。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向魏春生教授表达最由衷、最深切的感谢!他对生命个体的至高守护,其光芒远胜结果本身。他不是神,无法许诺每个病体痊愈,但他以凡人之躯,灌注了医者的智慧、辛劳与赤诚心血。这份沉甸甸的付出,值得我在结果出来之前便献上最深的鞠躬。我知道,真正的尊重,在于看见并感恩这过程中,医生的每一寸艰辛。<br><br><br><br>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左耳听力已真切改善。虽然与正常听力尚有差距,但我已经满足。这对于至今仍活跃在一线的老艺术工作者,已是莫大福音。并且,七十四岁高龄,突聋三个月通过追加治疗,听力能有所恢复,这在医学上或许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br><br><br><br>这半年的求医路,让我深刻体验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卓越的医疗水准与人文温度。这里不仅有魏春生教授、俞莎博士这样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更有严谨的管理、科学的流程:术前周到的双重通知、各环节严谨的信息核对、术后细致的随访与测评,乃至麻醉科温情的问候电话,无不体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尤其令人感佩的是,我的两次手术前后,医院多次通过问卷明确询问医护人员是否索要红包,充分彰显了管理之严和医风之清。我必须发自肺腑地强调:身边的医护人员从未向我收取过任何红包,我收获的,唯有他们满满的爱心。<br><br><br><br>近日,我收到魏教授“祝尽快康复”的祝福。承他吉言,我有信心配合。<br><br><br><br>魏春生、俞莎,值得我铭记!他们于我而言,已非仅仅个体姓名。他们是“眼耳鼻喉”之间,跳动着的、最温暖的生命脉搏与理想之光。<br><br><br><br>作为创作者,多年来我习惯用作品打动他人。未曾想,在上海,我却被出色的医者与杰出的医院深深打动。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创作一部有关医疗的舞台节目,这段在上海的经历,是我最好的素材。(余文)<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