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圣母宋风韵 ‍飞梁鱼沼映春秋

康乃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三晋大地历史文化坐标。作为山西人,对晋祠的向往由来已久。我向往那千年古柏年轮里藏着的沧桑故事,向往圣母殿彩塑凝固的北宋风韵,向往鱼沼飞梁倒映的悠悠岁月…,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每一缕清风都带着历史的回响,让我心驰神往。</span></p> 牡丹香熏花满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月的晋阳,春色已深。我和爱人走过晋祠胜境门坊,进入唐园,绕过照壁,转过龙兴晋阳雕塑,这是太原目前最大的青铜雕塑,听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公园内亭台遍布,泉流淙淙,树木茂密,环境清幽。牡丹的香薰随风飘来,只见花事正盛,红的灼目,白的清雅,粉的娇羞。一株文冠果静立其间,青白小花如隐士般淡然。我想,这文冠果莫非是故意栽在此处,好教赏花人知道,世间尚有如此清雅之物。</span></p> 紫藤缠绕香廊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绕过走廊歇息的人群,如瀑的紫藤渐入眼帘,从廊檐倾泻而下,将整个回廊染成流动的紫色烟霞。水边的藤蔓最为恣意,垂落的枝条轻点水面,搅碎一池春色。我驻足在花瀑前,看那串串紫铃在风中摇曳,与不远处盛放的牡丹相映成趣——牡丹端丽如大家闺秀,紫藤飘逸似谪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取景框里,紫色的花穗与朱红的栏杆构成绝妙配色,遥望远处的圣母殿,几多感怀。按下快门的刹那,一阵风过,藤花纷纷扬扬,有几瓣落在肩头,像是晋祠赠予的紫色纪念。这一刻,千年古建与春日花事,都成了我镜头里永恒的诗行。</span></p> 老君庙钟鼓镗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镗——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君庙钟鼓楼清代钟鼓悠悠传来,惊起檐角宿鸟,那颤动的余韵与紫藤落花一同飘坠,恍若老子骑青牛过函谷时遗落的清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音入庙,庙内"孔子见老子"石刻前,我驻足良久。两个老头,一个衣冠整肃,一个宽袍大袖,相对而坐已逾千年。忽然听见孩童滚铁环的欢笑声,我也学着滚,仿佛把时光滚到了童年。</span></p> 晋祠里古树参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阶而上,才进入到晋祠博物馆。路过遇见几个外国人在交流,也是为一睹晋祠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据说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我们在这里稍作停留,就往里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让我惊叹的是晋祠的树。这里不仅各类古树众多,而且树龄长,树形奇。过了水镜台就看到一棵唐槐,主干参天而立,树皮炸裂,我们当时就惊住了。一看介绍树龄1300年,更是让人惊叹连连。及至往里走,才发现,这样的古树实在太多了。从古树的种类来看,以柳树、槐树、松树、柏树、银杏等居多。这里的柳树,或直立,或斜倚,柳枝纷披,造型奇特,大都几人才能合抱,树龄多在500年。而国槐和松柏个个参天耸立,树龄多在1300到1500年。有一棵古柏像绳子一样旋转而上,树身裂开,有些干枯,偏在树顶挑着几簇苍翠。而圣母殿一侧的周柏更是千年古木的代表。它侧身斜倚在台上,茂盛葱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柏是晋祠三绝之一,距今约2800-3000年(西周至北周时期)。 位于圣母殿北侧,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虽历经沧桑仍苍劲挺拔,被誉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传说原为两株“齐年古柏”,现仅存一株,斜倚圣母殿,形如卧龙,故又称“卧龙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一想,这棵树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3000年呀,不敢想。3000年前,是谁将它栽下?是谁为它浇水?3000年,它经受了风霜雨打,雷电敲击,依然挺立。3000年,它见证了国家的分裂聚合,见证了民族的纷争和解。300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那么悠久和漫长,可是它一咬牙就挺过了。它像一个睿智的长者,静静地望着人世间的这一切。功名利禄、人事纷扰和它统统没有关系,它只是微笑着看着人间,不声不响,不卑不亢。也许是年龄太大了,它累了,需要休息,于是它轻轻依偎在土台上,望着台前络绎不绝的游人。</span></p> 檐角挑飞载古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的建筑布局和雕塑装饰更让人感叹。晋祠主要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重要景点集中在从大门到圣母殿中轴线上。出水镜台,往北依次是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金人台就是对越坊。对越坊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据导游介绍说,对越坊是有故事的: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所以对越坊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体现了古人对孝心的推崇。</span></p> 三宝辉映世无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分别是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代表了宋、金时期的建筑艺术巅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 这三大国宝建筑不仅是晋祠的核心景观,更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从北宋到金代的建筑技艺演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进入的是献殿。献殿据说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年间重修,四面通透,用于陈列祭品,被称为“古代冰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其椽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椽上。这种结构被梁思成先生评价为“不弱不费”,即结构简单轻巧,既坚固又能经久不坏,是中国唯一“殿亭结合”的建筑,全木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看着这一切,让人不由感叹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献殿是鱼沼飞梁。鱼沼飞梁也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它在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母殿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建筑杰作之一,也是晋祠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建。主祀西周武王之妻、唐叔虞之母——邑姜(姜子牙之女),故称"圣母殿"。采用"副阶周匝"(四周带回廊)格局,是中国现存最早实例。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檐八根木雕盘龙柱(1087年雕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雕蟠龙柱。结构精妙,运用"减柱法",殿内无明柱,空间开阔,斗拱硕大,出檐深远,体现典型宋代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殿内现存43尊彩塑(1尊圣母像+42尊侍从像),侍女像神态各异,服饰华美,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其中"双面俏佳人"侍女像最为著名,半喜半忧的表情极具艺术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鱼沼飞梁远远望向圣母殿,只见八条巨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仍鳞甲须髯,呼之欲出。前廊这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而殿内的圣母像和侍女像更是艺术瑰宝。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母殿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原真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服饰等多方面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建筑艺术与彩塑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母殿北倚悬瓮山,沿着殿后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长廊。倚栏远望,晋祠风光一览无余。殿阁林立,瓦缝参差,古树参天,枝繁叶茂。</span></p> 三绝之水难老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三绝是指晋祠博物馆内最具代表性的三处珍贵文化遗产,分别是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这三绝分别代表了自然、艺术与水源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晋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前面已经谈到周柏和宋代彩塑,现在让我们走近难老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难老泉被称为晋水之源。北齐时期命名,源头可追溯至《山海经》记载的“悬瓮之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母殿右侧是著名的难老泉,中间是一眼深井,是泉眼所在,走近细看,只见泉水翻涌着汩汩而出,绵绵不绝。我们看着游人纷纷在泉水边戏耍,便也跟着走近池沼里涌出的泉水。尽管外面炎热如烤,但水流过手上却相当冰凉。清澈的泉水沿着池沼前的明渠,源源不断地向远处流去。难怪李白赞之曰:“晋祠流水如碧玉。”泉上有亭,亭上有当地名家傅山的题字:“晋阳第一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难老泉与“柳氏坐瓮”的民间故事相关,后人在泉旁建水母楼纪念这位善良女子。 </span></p> 抱瓮倾恩泽未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泉北是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桶底被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后来碰到一个好心的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这个马鞭有个神奇的作用,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水母本是一个普通女子,但是由于能救民于灾难,人们对其感恩戴德,才慢慢被神化。</span></p> 奉圣寺牡丹花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木参天,虬枝如苍龙盘桓,青石小径上苔痕斑驳如古画。行至奉圣寺,舍利生生塔巍然矗立,塔身砖色沉淀千年风霜,八角飞檐挑碎浮云日光。塔基之下,牡丹花海骤然铺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牡丹皎洁如雪,花瓣凝着玉质冷光,在塔影中似佛前素烛;红牡丹灼灼欲燃;粉牡丹娇若云霞……最夺目是"二乔",一株双色:半面粉晕含羞,半面紫红秾艳,宛然大乔小乔并肩而立,将三国风华凝于花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过时,花气蒸腾成香雾,裹着梵钟余韵漫过雕莲塔基。我偶遇两拍友,选了一个圆形门,门里门外,与花同框,与缘同存。</span></p> 青砖黛瓦芍药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月的风拂过老君庙,芍药已擎起满枝胭脂。这"五月花神"开得恣意,珊瑚粉的团瓣层层舒展,恰似道袍上晕染的丹霞,比牡丹更添几分野趣。四月牡丹端坐园中如贵妇,五月的芍药却倚着庙墙烂漫倾泻——"杨妃出浴"的柔白与"胭脂点玉"的娇红,在青砖黛瓦间泼洒出流动的胭脂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驻足细看,重瓣芍药里还藏着金黄花蕊,如老君炼丹炉中蹦跳的金星。风过时,花浪与檐角铜铃同频摇曳,古庙香火,国色天香,在此刻撞个满怀,将三千年晋祠点染成永不褪色的工笔长卷。</span></p> 晋祠三匾载史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三大名匾,即“难老”“对越”“水镜台”,是晋祠博物馆的核心文化标识,被誉为“神奇之笔”“雄奇之笔”“秀丽之笔”的书法瑰宝,分别由傅山、高应元、杨二酉题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悬于圣母殿檐下,是“难老”与“对越”。金漆为底,深木为框,高悬在古殿之上,字迹沉稳而苍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难老”二字,其意自《鲁颂》中来,悬于难老泉上;泉流汩汩而出,水声泠泠,似在低诉岁月不竭之秘。对面“对越”匾额,肃然相望,亦取自《诗经》,凛凛然如礼乐庄严,辉映着圣母殿的肃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身回望,“水镜台”三字端然于戏楼中央。古戏台前池水如镜,水波微动,恍若台阁也浸入了碧波深处,倒映出前朝衣冠鬓影的游丝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大名匾不仅是书法杰作,更是晋祠“以匾载史”的缩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难老” 凝练自然永恒,“对越” 彰显孝德礼乐,“水镜台”昭示世道人心,共同构建了晋祠山水、建筑、人文三位一体的精神图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匾分属泉、坊、戏台,串联起祭祀、伦理与民俗空间,成为解读晋祠千年宗祠文化的钥匙,印证了“以匾研史,可得笔髓”的深意。</span></p> 万教归流韵千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号称"万教归流",恰似三晋大地上的一曲文化交响。中轴线圣母殿的儒家威仪尚在梁间萦绕,转身便见奉圣寺的梵钟惊起塔檐宿鸟;老君庙前香炉青烟未散,关帝庙的赤面神像已在暮色中凛然生威。儒生捧卷走过文昌阁,道士拂尘轻扫三清殿,佛号声里善男信女正绕塔诵经——香火交织处,孔子见老子的石刻静观千年,水镜台倒映着斗拱飞檐的层叠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方寸天地间,周柏的虬枝揽住儒冠道簪,难老泉的清流融汇释典玄经。没有神坛的倾轧,唯有飞檐与塔尖在悬瓮山下勾连成连绵的天际线,恰似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在每一缕穿过斗拱的晨光里鲜活呼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行晋祠,方知自己浅薄如尘。圣母殿的斗拱榫卯是读不懂的古老文字,彩塑侍女的眼波里藏着解不开的宋代密语。儒释道香火缭绕成迷雾,我站在三教交融的千年道场中,像个误入典籍库的盲童。这座活态博物馆不仅是建筑的标本,更是文明的基因库;不仅是旅游的景点,更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原乡。那些彩塑的眼神,古树的年轮,泉水的絮语,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真正的传承,既要守住根基,也要让新芽萌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花开花落、王朝更迭、时光流逝、香客往来,所有的轮番变换中,唯一不便的是晋祠始终静立悬瓮山下—— 将刹那芳华,酿成不朽的陈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