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如澈水,浸润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书如繁花,绽放知识的意蕴;</p><p class="ql-block"> 书如碎石,铺垫未来的捷径;</p><p class="ql-block"> 书如纸笔,书写不朽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暑假是充电成长的好机会,在修养放松之余,只有读书才能净化心灵,学习名家名课,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完感受颇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简介 </span></p><p class="ql-block"> 于永正老师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被誉为“儿童语文教育的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全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内容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围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展开,系统阐述了其教学方法和心得 。全书共分四辑。具体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教会学生读书和写字。于永正重视朗读,认为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亮点,当学生朗读达到一定程度,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也自然达成。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以和蔼耐心的态度“配合”学生学习。</p><p class="ql-block">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介绍了“五重”教学法,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指出教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师若自身喜欢写字、读书、能写文章,教语文会更轻松。还讲述了上好一节“有亮点”的语文课的方法,包括课堂导入、解词等方面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通过具体课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展现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强调语文课上的“读”是理解文本、培养语感的重要过程。此外,还介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于永正通过开展“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写好字。</p><p class="ql-block"> 关于作文教学: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讲评,将其当作挖掘学生闪光点的契机,通过抓“大典型”和“小典型”,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强调要善于观察、想象,掌握命题艺术,教师更要亲自“下水”写作,再进行作文教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阅读体验与 感悟(一)</span></p><p class="ql-block"> 学习第一篇章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后才知道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知识,教写字,教读书,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把读和写抓住,把语文的根本留住。要重视朗读,培养语感,重视写字。守住语文的常,按规律办事,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的规律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重视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同是关注表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阅读体验与感悟(二)</span></p><p class="ql-block"> 读完第二节,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是除了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之外,就是“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种方法。重情趣就是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重感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语文教学就是一个读,备课先备读,课堂上第一件事就是知道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重积累语言靠实践,能力靠实践,不仅有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重迁移就是语文教学中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到写的迁移就是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写与课文中机构相同的一段话。重习惯就是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就是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反复通过练习和实践,运用语言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阅读体验与感悟(三)</span></p><p class="ql-block">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呢?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朗读上。朗读的亮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结果”上,即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二是体现在“过程”中,即老师的引导上。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面下了狠功夫。他把这当作硬任务,人人必须做到,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第一节课逐句逐段地“过”,必要时做了示范,甚至于领读。第二节课“精读”,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将感情读出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会做必要的讲解和朗读示范。</p><p class="ql-block">这一点,我做得不到位,不但自己读得少,也没让每一个孩子朗读都过关。所以,我还要在朗读上下功夫,多听多读,自己读出感情来了,才能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方能提高,也才能培养其高尚的情操。</p><p class="ql-block"> 其次,在关键词句的品读里。于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这篇课文中的“责怪”和“重担”这两个词,品味之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读起来就有滋有味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认真指导学生写字上。于老师先请学生“读帖”,接着“描红”,然后“临帖”,再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字。针对不规范处,于老师再范写,给予孩子有效地指导。在指导学生写字方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还要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描红、仿影、临帖,切实让学生的书写上一个新台阶。</p><p class="ql-block">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所以于老师才如此说: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在朗读上下工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阅读体验与感悟(四)</span></p><p class="ql-block">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几个核心,其作文教学思想的具体展开:</p><p class="ql-block">一、 作文的本质:从“有所为”到“有所言”</p><p class="ql-block"> 于永正老师认为,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在于 “无话可说” 和 “不知为何说”。</p><p class="ql-block"> “有所为”:他主张作文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需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有用”的。例如,组织活动(做手工、做游戏、实验)、创设交际需要(写信、写倡议书、写解说词),让学生为了具体的“做事”而写,有了明确的读者和目的,写作就有了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 “有所言”:当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真实的情感,自然就会“有话想说,不吐不快”。作文不再是应付老师的差事,而是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自然需求。</p><p class="ql-block">二、 作文指导的核心:“下水”示范,读写结合</p><p class="ql-block">“下水作文”:于老师提倡并身体力行“教师下水”。教师亲自写“下水文”,不仅能体会写作的甘苦,更能为学生提供最直观、最亲切的范例。学生从老师的文章中能学到如何选材、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情感,这比任何空洞的写作技巧讲解都有效。</p><p class="ql-block">· “读写结合”:他善于从课文中挖掘写作因素。学习了一篇课文,不仅学内容,更学写法,并随即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迁移练习。例如,学了描写人物的课文,就立刻练习写身边的一个人;学了排比句式,就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让阅读直接为写作服务。</p><p class="ql-block"> 三、 最终目标:培养习惯,让写作成为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于老师认为,教作文最终是为了“不教”。</p><p class="ql-block"> 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观察、思考。</p><p class="ql-block">·阅读的习惯:强调大量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启迪思想。</p><p class="ql-block"> 练笔的习惯:鼓励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余韵悠长。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书籍正是这修行路上最恒久的能量。它让我深知,唯有不断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润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教书育人,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与书为伴,行而不辍,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