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城市更新的新信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0后”们大都经历过天朝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对于修干道、埋管线、建广场、搞绿化、筑公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再熟悉不过。经历了40多年后,收获不少成就,城市也越来越漂亮,随即城市更新的理念也流行起来,最近的中央城市工作会又对此进行了强化。</p><p class="ql-block"> 会议的表述是“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即未来的城市建没,会以城市更新为主。</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来看,新时期的城市更新,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在对象上,从棚户区和城中村,扩展到了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商业区等;在内容上,从物质环境改造,延伸到了功能提升、文化传承、社区营造等综合更新;在模式上,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协作。</p><p class="ql-block"> 就拿城中村改造来说,和过去的“一刀切”拆迁不同,新阶段的城中村改造,更加强调分类施策。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优先实施拆除重建;对区位条件好、密度高的,可以采取综合整治与局部拆除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以保护修缮为主。</p><p class="ql-block"> 而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传达出的城市更新强调的则是“稳”。会议提到,要“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会议通稿中提到“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而不是“加快”或者“积极推进”等词语,这意味着中央要求的不是速度,首要目标是“高质量”。也就是说,城市更新不能成为变相的“大拆大建”和“拆古建新”甚至是“拆真建假”。</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前几天,核心党媒《求是》杂志下属的求是网,发表了评论文章《城市更新,更新什么?》,明确指出“城市更新不是‘建新’,不是大拆大建”。而《人民日报》也在7月14日和15日,连续两天在头版头条发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等文章,信号意味非常强烈。</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信号并不意味着城市更新不会大规模铺开,而是说这些是中央对地方的提前警示,提醒地方官员不能以城市更新之名,行大拆大建之实,因为之前就有过类似不良案例,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后遗症。这是中央的预先警示,也是拉响这一轮城市更新的前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