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编著:王金法</p> <p class="ql-block"> 地处绍兴会稽山南麓,东接嵊州,东南毗东阳,距诸暨市区26公里的斯宅村,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是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古村。斯宅村以斯姓聚居为主,系全国斯姓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斯宅村的由来 唐代,东阳人斯德遂游学至此,见此地群山环绕,古木参天,青竹吐翠,泉水叮咚,微风吹过,阵阵沁人心脾,被此地秀丽风景吸引,便从东阳迁居至此,是此地斯姓家族的始迁祖。其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斯宅聚居地,逐渐形成村落,得名“斯宅”。</p> <p class="ql-block"> 斯宅村因保存了大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而闻名于世,村内有14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其中的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3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处省级和9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斯宅村人历代推崇耕读传家,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富商才子。当他们在外发达发富后,就返回故乡添砖置瓦,建造起一栋栋宏伟建筑。随着代代积累,连成了一片,于是有了现今的斯宅古村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斯宅村千柱屋,又叫“斯盛居”,得名于其正大门青石门额上镌的“于斯为盛”四个九叠篆大字,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江南清代民居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千柱屋的建造者是清代富商、建筑巨匠斯元儒。斯元儒通过做山货贸易,成为当时诸几的首富。</p><p class="ql-block"> 千柱屋占地6850平方米,含8个四合院,1322根柱子,121间房,全屋无铁钉,是斯宅村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在山上俯瞰斯宅千柱屋,整齐宏伟。走进千柱屋里面,像个谜宫。雨天走在天井里,雨滴从檐角落下,在青石板上砸出铜钱大的水花。</p> <p class="ql-block"> 东西宽108.5米,南北深61.3米的千柱屋,其主要建筑特点:布局采用庭院式组群结构,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布8个四合院,各院通过檐廊相连,形成“晴不见日,雨不湿鞋”的独特格局。门额雕刻“於斯为盛” 四字,四周以青石、砖雕装饰人物、山水、龙凤图案,门窗、梁柱精雕细刻。位于正厅照墙的《百马图》用21块青砖拼结而成,全长7.04米,刻画53匹骏马,为全国少见。全屋采用木钉、竹钉替代铁钉,以香框、板栗木为主要建材。作为江南清代民居建筑的代表,千柱屋展现了家族制度与礼法文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国保。</p> <p class="ql-block"> 华国公别墅是除了千柱屋以外斯宅比较大的古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华国公别墅本为家庙,供祭祀之用,又有学堂功能。祭祀为敬仰先人,学堂以知识哺育后辈。这重视家族的历史与辉煌,在斯宅村里代代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 古代别墅一词,一般是人在世时用的,斯宅后人为追念斯华国,建此祠堂,取宅名别墅,意为事死如生。</p><p class="ql-block"> 华国公别墅坐北朝南,占地2806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包含门厅、中厅(思诚堂)、后厅及相楼附房。</p> <p class="ql-block"> 华国公别墅的木雕,梁上的“百马图”,没有两匹相同,窗棂上的葡萄藤,雕得像真的会结果。</p> <p class="ql-block"> 发祥居,当地人称为下新屋,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台门。因门有“长发其祥”门额而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p><p class="ql-block"> 发祥居东西宽59.4米,南北进深54.8米,占地面积3255平方米,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坐北朝南共三进,三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p> <p class="ql-block"> 发祥居为典型清代台门建筑,布局对称,轴线明确,内部有若干合院组成,高墙围护,形成独立建筑空间。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不仅工艺精堪,而且题材涵盖人物、山水等,雕刻技法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斯氏除了有厚重历史,还有一段儿女情长的故事也曾发生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 1946年,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张爱玲,千里追寻那个负她千百遍的多情“汉奸”胡兰成,追随斯颂远从上海到诸几,在斯宅小洋房里过了农历年,写下了《异乡记》。</p><p class="ql-block"> 斯宅村著名的小洋房是由斯豪士、斯魁士兄弟于1920年建造,兼具中西建筑风格,内部为中式结构,外部采用西式装饰,占地686平方米,主体二层,局部带阁楼。</p> <p class="ql-block"> “斯民小学”,是康有为题的匾。</p> <p class="ql-block"> 斯宅村出过众多名人,如:在上海四一二政变中,营救过周恩来的斯励;李宗仁的老师,国民党中将斯烈。张爱玲1946年在斯宅小洋房过年写了《异乡记》。从斯宅村曾走岀100多名教授……。</p> <p class="ql-block"> 斯姓源自史姓 据史料记载,“斯”本作“史”,其始祖为“史伟”。东汉建安末年,史伟以居地属吴,官廷尉。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他见狱中关押犯人过众,有冤者不少,未曾请旨,便赦免一批犯人,孙权知后大怒,召史伟以死罪治之。史伟有二子,长子史从,年方十六,幼子史敦,年仅十三,二人联名泣血上书,争着愿捐躯以代父身。恰好孙权之母吴国太举办七十寿宴,在满朝文武官员中,唯特没见史伟身影,便问侍从,知史伟犯了死罪,急召孙权问明缘由。孙权将史伟擅放犯人,有欺君之罪的事相告。而吴国太对史伟十分器重和了解,心想其中必有缘故,便差人复核,果然不出所料,便命孙权下皆赦免其死罪,官复原职。孙权也为史家兄弟二人之孝义深受感动,喟然叹曰:“子愿代父,孝也,兄弟相争,义也。斯孝子也。”当时的刑法规定,朝迋官员犯死罪获得赦免,须改姓。孙权话音刚落,两子连忙伏地谢恩,“史”改成“斯”,变成了御赐。</p> <p class="ql-block"> 斯宅村属绍兴诸暨东白湖镇。蔡元培先生的祖籍也是东白湖镇陈蔡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