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岛的历史变迁

龙的传人

<p class="ql-block">小青岛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晨曦微露时,胶州湾的海雾还未散尽,一座孤屿浮沉于碧波之间,如一把被浪涛轻抚的古琴,静默地诉说着四百年的沧桑。这便是小青岛——青岛这座城市名字的源头,也是岁月长河中一枚青翠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一、青翠之始:浮出海面的琴音</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踏勘海疆时,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中记下“岛之可人居者,曰青”。那“青”字所指的,正是这座“山岩耸秀,林木蓊郁”的小岛。渔民们说,远望时岛上一片苍翠,故称“青岛”;而夜阑人静时,海浪拍岸之声如琴瑟和鸣,又为它赢得“琴岛”的雅号。清乾隆年间的《灵山卫志》已称其为“小青岛”,因其面积仅0.024平方公里,似一颗被潮水雕琢的翡翠,悬于淮子口对岸,成为航船入海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岛上尚无灯塔,唯有野生的黄色百合迎风绽放,后被德国植物学家命名为“青岛百合”,一度让这座小岛被唤作“百合绿岛”。传说中,更有弹琴的仙女为渔夫殉情于此,化作岛上永恒的琴音。后人塑“琴女”雕像立于广场,让这凄美的传说与海浪一同低吟。</p><p class="ql-block">二、烽烟与更迭:殖民者的印记</p><p class="ql-block">1898年,德国人的铁舰碾碎了小青岛的宁静。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新市区命名为“青岛”,却将这座名字的源头改称“阿克那岛”,岛上矗起一座白色八角灯塔,塔高15.5米,如殖民者插下的权杖。一战烽火中,日本舰队袭来,“阿克那岛”又变作“加藤岛”,防波堤如锁链般将孤屿与陆地相连,军事堡垒取代了百合花香。</p><p class="ql-block">直到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胶澳,小青岛才重归故土之名。然而“青岛”二字已从海中一屿,蜕变为整个城市的称号——1929年,青岛特别市设立,小青岛则成了它最初的注脚。</p><p class="ql-block">三、重生与永恒:琴屿飘灯的今朝</p><p class="ql-block">1988年,小青岛终以公园之姿向世人敞开怀抱。黑松与樱花掩映间,灯塔依旧为往来船只导航,夜幕下红光与栈桥灯火交织,绘就“琴屿飘灯”的画卷。游人漫步堤上,或寻访琴女雕塑,或远眺白塔如洗,却难再觅青岛百合的芳踪——那曾被世界瞩目的黄花,如今只零星藏于崂山幽谷,成为濒危名录中的叹息。</p><p class="ql-block">而今的小青岛,既是历史的标本,也是城市的象征。它见过明代的千艘商船,受过德日的铁蹄践踏,最终在潮起潮落中,以琴音般的温柔,将前世烽烟化作文人笔下的诗行:“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