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大展(上)| 金字塔之巅(1)法老的国度(2)图坦卡蒙的时代(3)萨卡拉的秘密

苏苏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周多点(2025年8月17日止)的时间,古埃及文物展就要结束了,赶在这时段的尾巴上,我终于约到了入场券(从2024年7月19日开展起,年底前我几乎每天都在约,开抢即满手慢无,今年春节后,我也几乎隔天就会约,还是约不上,直到7月下旬馆网上出现了“从2025年8月11—17日24小时开展(不闭馆)的通知,我才约到了一张7月30日的入场券,真不易哈!)。文物展需要提前在“上海博物馆”小程序里预约和买票,成人票价:148元/位,60岁及以上74元/位。</p> <p class="ql-block">随即在12306上下单购买高铁票</p> <p class="ql-block">哪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出发的前二天有大台风消息传来,2025年7月23日生成的‌第8号台风“竹节草”‌(Co-may)四次登陆记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浙江省舟山市(7月30日)。</p><p class="ql-block">上海市奉贤区(7月30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0号早上出门时南京无雨,7点半到上海时大风大雨。幸亏</span>我做足了充分准备,把买了多年都未曾穿过的长款雨衣、长筒防水鞋套都带上了(雨大风更大,伞根本打不住就刮翻了)。办理酒店入住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都很佩服的说:这天气还出门旅游啊😄😄😄 我说:上博的入场券,约了快一年才约到,太难约了,我怎么可能会放弃啊,这不我全套装备就来了😜😜😜</p> <p class="ql-block">住宿的地方就在华康路(离上海站南广场不到百米)旁边的华象大楼,放下行李箱,背上双肩包就去坐地铁1号线(莘庄方向)到人民广场下,1号B出口右拐步行约400米即到。</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以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为核心,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等31个门类,珍贵文物达14.4万件/套(截至2019年)。其人民广场馆(主馆)为4A级景区,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我9点10分到,凭身份证、刷预约码、安检过后入馆。</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诸文明经历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多元文化在选择和再造中传承发展,并走向未来。《古埃及文明大展》是上海博物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的特展,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共展出 492 组 788 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超过 95% 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最新考古发现。大展包含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展厅。大展体量巨大,跨越三千年文明史,涵盖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贵金属宝石饰品,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出土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神庙雕像等众多文物,另有若干件中国文物参展,展品数量超过800件。</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二位法老,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多地留下自己的纪念性建筑。这尊雕像,法老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这类国王雕像的形式被称为奥赛里斯式雕像。在完整的雕像中,国王周身包裹着裹尸布,双臂交叉于胸前,手中握着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放置在国王的祭庙里,旨在将过世的国王与奥赛里斯等同。这尊雕像最初属于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雕刻上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这种挪用实际反映了一种埃及王权的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有三个入口,对应的是这次展览的三个部分。首先进入“法老的国度”。“法老的国度”是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埃及文明的轨迹。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涵盖古埃及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各方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法老的国度”这个展馆,也是其中展品最多的馆。展厅亦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通常以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为文明开端,至公元前 30 年罗马帝国征服埃及为终结,跨越近三千年:从美尼斯统一即早王朝开始,一直到公元前11世纪,埃及共经历了前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后期埃及等几个时代,此后,埃及逐渐衰落,曾先后被利比亚、亚述等国入侵,到公元前7世纪重获独立;之后又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征服过,最后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若从更早的前王朝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算起,文明雏形可追溯至公元前 4000 年左右,但学界普遍以统一王朝的建立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受非洲地形的影响,发源自东非高地的尼罗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尼罗河谷以古城孟菲斯为界分为上下两块,以南为上埃及,狭长河谷,地势较高;以北为下埃及,涵盖广阔的三角洲平原。约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法老美尼斯(Menes)征服下埃及后,建立了统一王朝即早王朝,定都孟菲斯,象征性地以双冠(红冠与白冠) 代表对两地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一,众神初现 秩序旦始</b></p><p class="ql-block">太阳东升西落,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观。他们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祇的形象,由此形成了文化归属感与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神话里,冥界之主奥赛里斯曾是统治埃及的神王,不仅成为了第一具木乃伊,还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死而复生,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传说中,奥赛里斯神被他的弟弟塞特杀害,在妻子伊西斯的帮助才得以复活,成为冥界之主。奥赛里斯也因此经常以木乃伊的形象出现。死而复生的神被包裹成木乃伊,既象征着对身体的保护,也预示着复活重生的可能性。这尊雕像表现的是奥赛里斯苏醒复活的一幕:奥赛里斯神正面朝下,水平卧倒在棺材样式的底座之上,手臂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有假发和假胡须,面庞抬起,头顶双羽王冠,饰有一对公羊角和一个太阳圆盘及两个鸵鸟翎,比起冥界之主的身份,此件雕像更加凸显了奥赛里斯关于复活的神秘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座奥赛里斯立像头戴阿特夫冠,手握象征王权的连枷和权杖。另一座铜像展现妻子女神伊西斯哺乳儿子鹰神荷鲁斯。伊西斯哺乳荷鲁斯的主题不仅在后期埃及时期非常受欢迎,还一直延续到了希腊罗马时期,这一信仰在整个地中海世界广泛传播,并且极有可能是基督教里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图像的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奠定了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一时期埃及人从原始社会正式步入文明的门槛,统一国家以及王权诞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和图像。在这些王室陵墓中出现的器皿上,国王已经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主题来彰显自己的王权。这个陶罐上描绘的是王家的狩猎和航行活动,一艘顶部两个舱室相连的船,船舱里绘有瞪羚、女性和男孩的形象,这一主题一直被古埃及人沿用到多神教时代结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二,秩序典章 王权王道</b></p><p class="ql-block">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有</span>第一王朝法老赛门凯特王名的丧葬石碑出土于陵墓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猎鹰神荷鲁斯站在宫殿立面上,中间的空白处用于写国王的名字。荷鲁斯是王权之神,因此这个名字表现了国王是荷鲁斯在人间的化身,从神灵那里接受了统治的权力。从中王国时期开始,古埃及国王一共拥有五个名字:荷鲁斯名、两女神名、金荷鲁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以及拉神之子名,反映了法老的出身、崇拜的神灵和统治意志。其中荷鲁斯名的历史最为久远,从约公元前3400年就开始使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瓦赛赫项圈</b></p><p class="ql-block">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由埃及学家复原。宽领项圈是古埃及非常受欢迎也是最常见的首饰类型,既视作装饰品,又被认为具有保护拥有者的作用。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是“宽”的意思,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瓦赛赫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瓦赛赫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项圈背后常附有配套的门赫特平衡坠作为配重。这件黄金瓦赛赫项圈由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彩珠串成,两端用近似半圆的鹰隼头装饰物固定。古埃及人非常擅长制作串珠首饰,工匠会选用贵重美丽的宝石、半宝石等原料,熟练切割并为其钻孔,精心抛光后串成项链。半圆形装饰物的直径一侧有孔,孔数与中间悬挂的珠链数相等,几条绳子的末端在穿过孔隙之后被系在一起以加固项圈。</p> <p class="ql-block">首饰在古埃及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从早王朝时期到希腊罗马时代,无论性别、年龄或阶层,古埃及人都乐于佩戴、展示、交换以及陪葬首饰,包括但不限于戒指、耳环、手镯、胸饰、项链、冠冕、腰带和护身符等。在第一中间期的动荡结束之后,中王国时期的首饰工艺出现了新的突破,镂空、雕花、凸纹、镶嵌等工艺被大量应用。</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传奇女王,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图特摩斯二世结婚(古埃及王室盛行近亲联姻)后不久,国王去世,图特摩斯三世幼年继位,由作为其姑母和继母的哈特谢普苏特担任摄政,后者在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的第七年加冕为女王,与图特摩斯三世共治。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这尊雕像表现了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手捧涅姆赛特罐,跪地供奉的虔敬形象。涅姆赛特罐是一种盛水祭酒的仪式器具。图特摩斯三世成年后逐渐展露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哈特谢普苏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重新掌权。他一生征战于西亚地区,20年内领导了17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被誉为埃及的拿破仑,并将战功刻在阿蒙神庙的石碑中,石碑的顶端是呈左右对称的献礼场景的浮雕,下面部分是象形文字铭文,这些记载也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军事行动记录。 从图特摩斯三世起,“法老”一词开始作为国王的尊号来使用。法老一词来源于古埃及语的希伯来语音译,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写作一个房子的图形,本意为“大房屋”,代指王宫。第二十二王朝时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此后埃及历代统治者均以此作为其头衔,类似中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所尊称的“陛下”。</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石碑描绘身着盛装的第十八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两个王名圈,周围一圈铭文则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明石碑制作时间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麦迪纳工匠村中的工匠群体将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及其母后神话并奉为自己的保护神,这件石碑应出自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时期却自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无名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国王,可能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传说他活了90多岁,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古埃及各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已用,堪称埃及的乾隆。这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神情庄重,头戴佩有王室蛇标头的王巾,假发,赤裸上身,正对前方。雕像的五官刻画清晰,肌肉线条流畅,面部鼻子处略有损坏,左右肩处各有一个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三,仪式生活 等级社会</b></p><p class="ql-block">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冤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的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保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彩绘太阳船模型</b></p><p class="ql-block">太阳船与拉神密不可分,神话中,太阳神拉在白天驾太阳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在国王和贵族墓中,以帮助使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的神之领域。</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p><p class="ql-block">面包与啤酒是古埃及人的主食,同时也是祭祀和葬礼中的常见贡品。</p> <p class="ql-block">仆人磨谷物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军队指挥官像</b></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普塔大祭司夫妻像</b></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凯瑞普-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伊蒙荷太普铜坐像与普塔站像</b></p><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是第三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的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的主神普塔在世界的创新和所有生物的诞生中起着核心作用,普塔最初为工匠和艺术之神,进而衍生出了造物神的属性,被称为“大地的雕刻师”。在与孟菲斯地区的冥神索卡尔融合后,他又具备了后者作为来世之神的属性,普塔的形象通常为一站立的木乃伊,手握由瓦斯(象征力量)、安卡(象征生命)和杰德柱(象征稳定)三个符号组成的权杖。新国王时期,他与索卡尔神和奥赛里斯神共同组成三联神,在底比斯受到崇拜,而作为工匠的守护神,普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信仰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僧侣体文字石片</b></p><p class="ql-block">僧侣体文字是古埃及文字的一种,是书吏为了快速书写而使用的手写体,几乎与圣书体一样古老。僧侣体对世俗体埃及语、科普特字母、古努比亚语和早期希伯来语都有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舍本索普度特坐像</b></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脸宽大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围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四,斯文斯道 文人雅士</b></p><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绘和建构客观世界的一种尝试。“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成为有着象征意义的符号。智慧之神图特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也是书吏们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份绘有地理信息和圣书体文字的地理纸莎草绘卷。“地理莎草纸”是一个通用术语,用来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生长的纸莎草,最重要的用途是被制作成莎草纸用来书写绘制。它是将茎秆中的髓条分层放置并在压力下干燥而成的。纸莎草被制作成纸后成卷,可以整张使用或切成片使用。由于埃及沙漠干燥的气候所提供的优越条件,许多纸莎草纸上得以留存。出土的莎草纸文本包括家庭和行政文件、信件、合同和其他法律文本,插图叙述和宗教文本等。</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诗经》残片拓石。金石是中国历史上文献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大量珍贵史料。金石传拓技艺是用纸将器物、碑刻表面的文字、纹饰等内容信息“复制”下来的一项技艺。碑石不易移动,为方便携带与传播,高效的“复印”技艺便有了诞生的土壤。通过金石传拓这独特的文献复印技艺制作的拓本,为我们真实留存下大量文献资料,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诗经》残石。约以秦代为界,汉字的历史可分为“古文字”与“隶楷文字”两个阶段。隶楷文字至今已沿用了两千多年,而其构型基本未变。汉字字形的长期稳定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均大有助益。熹平石经因开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而得名,所刻系蔡邕等人书写的七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四十六碑,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遂成官方定本。熹平石经所用隶书具有结体扁方、蝉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特征,被称为“八分”。八分与汉代人日常所用的隶书有显著区别,是一种美术化的正体字。</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书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除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中王国时期的典型丧葬石碑,用的装饰效仿神龛的样式,画面中的墓主坐在堆满供品的供桌前,向供品伸出一只手,有接受供奉之意,画面右侧为四排供奉者形象。墓主身着短裙,头戴假发,颈上戴有宽项圈,为贵族阶层的标准形象,他的面前还有插有莲花的香膏罐供其闻香。面包、啤酒、肉类、蔬果和香膏均为献给亡者的供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b></p><p class="ql-block">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下面的下半部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凯伊彩绘石碑</b></p><p class="ql-block">许多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是多人共用的,不仅包括石碑主人自己,也包含其他亲朋好友。这件绘有近三十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墓主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供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供桌的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二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假门是一种特殊的祭祀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返冥界与现世的通道。死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贡品并聆听祭司的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祭祀假门上的象形文字非常精美,也叫圣书体,每个字都是一幅小图画,简化版僧侣体被用于日常事物的书写,晚期还发展出可以流畅书写的世俗体。</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文字素材部分源自网络,鸣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