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河南省作协主席刘震云,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文学与哲学的量子纠缠》。</p><p class="ql-block">只是咱这文学的门外汉觉得,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错位了吧?大可不必搞得那般深奥,非得往高大上方向靠。</p><p class="ql-block">文学的底色是生活吧?而哲学或者通俗地说道理,该是文学的亮色。一篇文章需要讲出一番道理,道理隐藏在通篇文字里,显现在文章的标题上。否则,没有讲出道理的通篇文字,就是流水账,浪费读者的时间与精力。</p><p class="ql-block">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可是,如果文学仅仅是生活的反映;那么文学存在的必要性,就打了折扣喽。</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文学是生活的浓缩和“升华”,以及生活的愿景。文学是“超越”了生活,并且对生活做出总结的内容。生活的“本质”,用文学来反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是文学的作用。文学最终的功能,就是“审美”。</p><p class="ql-block">这其中的“升华”——“超越”——“本质”——“高于”——“审美”,便是道理的存在;这道理有与众不同的,与别人不同的,与别人的道理不同的含金量。</p><p class="ql-block">生活里面有道理存在,只是生活中的人们,不可能每个人皆有时间有能力,来认知、琢磨、思考,过去就过去了。文学,从事文学的人,有时间有能力,把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种情思,来分析、理顺、码放。</p><p class="ql-block">这也值得研讨么?吃饱了才有文学,吃好了才有道理。文学和道理皆是生活的孩子,性格不一样罢了。文学是虚的掺水入酒,道理是实打着的干货。</p><p class="ql-block">问题的关键,关键的关键,来源于生活,难得跳出生活看生活,离不开生活。当然喽,这里的“生活”应该包括人与人组合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文学蕴含的道理,说白了就是人类思想膨胀的结晶。文学的天地,无论怎样的宽广,也只是反映出生活的一部分,包括所有的文学家。每个人一生的经历,皆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大多一致又各不相同,所以谁也说不明白所有人的全部。而文学的亮色的道理,探索亦无边界。</p><p class="ql-block">好的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思考。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诗好就好在,矛盾中充满着道理的思辨。</p><p class="ql-block">凡是好的诗,一定不单是情感情愫的表达,一定有道理的思辨。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盖过了全唐诗👍</p><p class="ql-block">汉语言文学里的随便一句话,用外文翻译,得需大片文字解释意思。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砍柴表象,可以对应无数种事况;这便是文学的亮色,道理的辉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