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就从中轴线开始

观大潮(旅行、摄影)

<p class="ql-block">北京城的景点太多了,故宫、北海、颐和园,天坛、景山、天安门……与其东奔西跑瞎转悠,不如沿着北京“中轴线”走一走,看一看,一次看不够,可以多走几趟。</p> <p class="ql-block">作为北京老城的“脊梁”与“灵魂”,中轴线可是见证了7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从元大都算起,北京当都城已750多年;要是追溯到金中都时代,更是有850多年资历,只不过辽金那会儿的中轴线不是这条,而是靠西一点儿,靠南一点儿。</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这概念可是大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来的:“这根八公里长的南北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站在景山之巅一眼望去,从外城永定门一路“穿针引线”,直抵紫禁城再到钟鼓楼。这条中轴的形成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前后起伏、左右对称。气魄雄伟,南北引伸、一贯到底。那些黄琉璃瓦顶、朱漆描金的宫殿连成片,这种布局在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份,堪称“古代城市规划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北京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之名,打包15个“硬核成员”申遗成功,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这15位“选手”包括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等,个个都是有故事的“老网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先说说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作为外城“门面担当”,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永远安定”,可惜如今没了城墙和瓮城作伴,成了一座孤单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它的左右分别站着天坛和先农坛,妥妥的“祭祀天团”驻地。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唯祭祀与戎(打仗)。”因此,祭祀的地方一定要选好。</p> <p class="ql-block">往北走就是正阳门,老北京叫它“前门楼子”,是明清内城正南门,始建于1419年,曾是“京师九门”里的明星选手。不过现在瓮城没了,城楼和箭楼双双成了孤楼,再也不能“手拉手”的守护北京城啦,好在旁边前门大街、大栅栏的美食商铺,能瞬间把你拉回热闹人间。</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就到了紫禁城的“玄关”午门,前面有端门、天安门“层层把关”,后面有太和门“接应”,廊庑排列得整整齐齐,把皇宫的威严感拉满。三大殿更是中轴线的重心啦,太和殿(金銮殿)顶着10个脊兽(古建筑顶配),皇帝登基、大婚都在这儿办“大型庆典”;中和殿是皇帝的“休息室”,顺便看看祭祀发言稿;保和殿更忙,明代是“更衣室”,清代直接改“考场”办殿试,堪称“古代多功能会议厅”。</p> <p class="ql-block">逛故宫要是不看屋顶,等于白来!古代建筑的“等级密码”全藏在这儿:琉璃瓦是“身份象征”,皇宫庙宇才能用黄色,亲王郡王搞个绿色,普通人家只能用“低调灰”布瓦;</p> <p class="ql-block">屋顶形制更是“职场等级表”,硬山顶是“实习生”,悬山顶是“普通员工”,歇山顶、庑殿顶逐级升级,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就是“董事长专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庑殿顶,</span>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歇山式(九脊式),</span>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悬山式,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硬山式,</span>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房檐上的蹲兽数量更藏着“职场段位”,3、5、7、9个逐级递增,太和殿的10个是“超标顶配”,顺口溜都为它们量身定做:“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老话“五脊六兽”说的就是这些屋顶构件,难怪深宫里的后妃看着它们会发呆——换谁天天看“职场天花板”,都会觉得有点“无所事事”吧!</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有个“年度精彩时刻”:每年冬至正午12点,阳光会精准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上,从左到右把匾额和五条金龙依次“点亮”,金光闪闪自带特效。这全靠古代工匠的“黑科技”——按“柱高一丈,出檐三尺”设计,完美适配北京冬至27度、夏至76度的太阳入射角,既保暖又采光,比现代智能家居还精准!</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制高点”在景山万春亭,建于1750年,站在这儿能360度俯瞰全城,绝对北京城的“中”和“央”。它和东西四亭组成“景山五亭天团”,对称分布的样子,看着就舒坦。</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最老的“前辈”是万宁桥,始建于1285年,外号“后门桥”“海子桥”,作为单孔石拱桥,它至今还在“服役”,堪称“古代桥梁界劳模”。</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在中轴线的最北端。不知您注意到了没有,这钟鼓楼的排列可不同于一般寺庙里见到的钟鼓楼的东西排列,而是南北排列,鼓楼在南,钟楼在北。</p> <p class="ql-block">这哥俩儿曾是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在漫长的600百多年报时历史中,每天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因此是“暮鼓晨钟”,而非“晨钟暮鼓”。</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最有趣的莫过于识古建、赏古建,难怪有“北京看城头”之说。沿着中轴线逛一逛,相当于把古代建筑的“说明书”实地打卡了一遍。中国古建的美,藏在斗拱飞檐里,躲在琉璃瓦当中,需要你慢慢看、细细品。这条贯穿京城的中轴线,就像一本摊开的历史书,每一步都踩着700多年的故事——还等啥?赶紧出发“盘”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