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逍遥津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寿春路16号,又名“窦家池”、“豆叶池”、“斗鸭池”,古为淝水上的津渡。公园南大门是一座高近10米,三开间,牌楼式仿古大门。大门匾额“古逍遥津”四个大字,为清代状元陆润痒手书。</b></p> <p class="ql-block"><b> 古逍遥津,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公元215年,曹操大将张辽以800守军在此击退孙权10万大军,留下“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公园平面呈扇形,全园由水系自然分为东园、西园。占地面积31.3公顷,其中水面11.2公顷。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园内由渡津桥、北津桥、南津桥、飞骑桥贯通景区各景点。园区内遗存有张辽衣冠冢等古迹。明清时期,园区被分割为几处私家园林,1952年被辟为人民公园,2021年7月,提升改造后的古逍遥津公园焕新迎客。</b></p> <p class="ql-block"><b> 教弩台,也称为“曹操点将台”,位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东段北侧。据称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张辽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孙权棹船”,因而得名。现存遗址面积达3800平方米,有古屋上井、听松阁等景点。因教弩台周遭广种松柏,绿荫蔽日,“教弩松荫”被列入古“庐阳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明教寺,是在教弩台遗址上修建的,原名“明教院”、“铁佛寺”、“明教台”,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古屋上井,因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传该井乃是当年魏军为汲水所凿,在西晋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在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可见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井口石栏拙朴古老,尤其是井栏口遗留下的20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的绳沟,正是历史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教弩梵钟,现已列入新“合肥十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园区,行走在逍遥大道上,迎面一座“威震逍遥津”的雕塑傲然矗立。曹操的大将张辽,骑马勒缰威猛无比。基座后面镌刻着张辽的生平事迹。</b></p> <p class="ql-block"><b> 距塑像不远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名为“记忆长廊”。墙上是一组组三国古战场的雕塑,墙上栏板是一幅幅三国典故的绘画,长廊内则是以“千年文脉,逍遥古韵”为主题的展览图文,为公园平添了几分三国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飞骑桥,得名于三国时期孙权与张辽交战的历史典故,公元215年孙权在逍遥津之战中,策马越桥脱险的传说,有诗为证:“退后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飞龙”。明代《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亦有相关情节的描述。</b></p> <p class="ql-block"><b> 现飞骑桥实体建筑位于公园西北区域,桥梁横跨河道,宽约8米,桥栏采用仿汉白玉石雕工艺,栏板浮雕呈现三国时期战斗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飞骑桥原址位于逍遥津正南,教弩台之东,现淮河路步行街飞骑桥巷。该巷全长50米,巷口立有典故石碑。</b></p> <p class="ql-block"><b> “逍遥津公园纪”青铜鼎,铸于2021年,记述着逍遥津的前世今生。</b></p> <p class="ql-block"><b> 逍遥阁,逍遥津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2002年,仿汉代建筑风格,明三层暗五层,高22米。二层窗外有横梁式回廊环绕,二层檐下悬“吴魏遗踪”匾额,顶层檐下分别悬挂“阁湖秋月”、“豆叶古池”等匾额。登上顶层,可俯瞰合肥城市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逍遥阁畔渡津桥,建于2002年,为九孔石拱桥,建造精致,全长71米,是公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逍遥湖中,有三个岛屿,最大的岛上建有“逍遥墅”,重檐翘角,上覆黄琉璃瓦,端庄大气。</b></p> <p class="ql-block"><b> 蘧庄,“蘧”通“蕖”,荷花别称,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位于逍遥津公园内,由戏台、观礼区及配套房屋组成,总建筑面积1272.9平方米。门额、楹联均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陆润痒手笔。</b></p> <p class="ql-block"><b> 蘧庄曾是清代文化名流雅聚场所。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著名外交家龚心钊为了供其父龚照瑗养老,购置此处,改作“蘧庄”,取自其父龚照瑗的字“仰蘧”,“蘧”即是他仰慕的归隐不仕的春秋名士蘧瑗,又为荷花别称,表明其高洁正直的心志。</b></p> <p class="ql-block"><b> 蘧庄即成,龚心钊恭请其廷试主考官陆润痒题写斋名,并书“豆隐大千界,池环小五洲”为联悬于蘧庄之门。</b></p> <p class="ql-block"><b> 十竹斋,原是明末清初安徽休宁人胡正言的宅第名。胡正言爱竹(尝种翠筠十余竿,昕夕博古,对此自娱),因号十竹斋主人。明末崇祯年间,胡正言曾官居书舍人,后弃官隐居,以制笔、篆印为业,亦出版他种图集。鲁迅对十竹斋水印木刻非常欣赏和重视,曾于1934年亲与郑振铎先生组织重镌《十竹斋笺谱》,由于当时经济拮据,长达7年才印制成功。重镌《十竹斋笺谱》得到中外艺术家高度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是安徽省首个数字化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馆,展示面积约1355平方米,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开馆。</b></p> <p class="ql-block"><b> 文化馆以“穿越古战场,逍遥游三国”为主题,设“逐鹿·江淮”、“威震·逍遥津”、“三国·合肥”三大展区。通过全息摄影、VR技术及声光电设备,立体呈现三国时期合肥历史风貌与逍遥津战役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桃园三结义,园内有一处桃园,籍此再现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场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隔日三人便来到一个桃园,举酒结义,拜告天地,对天盟誓,结为兄弟。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三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最终开创了蜀汉基业。</b></p> <p class="ql-block"><b> 历史上,桃园三结义的确切地点有多种说法。比较传统认可的地点是河北省涿州市(古称涿县),涿州(古涿郡)作为刘备和张飞的故乡,其历史记载与小说情节高度吻合。现涿州存有隋代“敕建三义宫”,张飞故里忠义店(原名“桃庄”)的清代“张桓侯古井”以及涿州出土的汉代文物等可为佐证。另有传说为山东平原县、河南南阳、湖北荆州等,虽有一些记载,但缺乏早期实物及系统性史料支撑。</b></p> <p class="ql-block"><b> 张辽衣冠冢墓区门阙,及墓区内的石兽建于2002年。</b></p> <p class="ql-block"><b> 文远亭,即张辽亭。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亭内立“魏故晋阳侯张辽之墓”碑,碑后镌刻张辽生平。</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张辽墓”石坊,就是张辽衣冠冢,绿树环绕,青草萋萋。</b></p> <p class="ql-block"><b> 藏幽园,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依托原有徽派园林布局改建提升并投入运营。</b></p> <p class="ql-block"><b> 藏幽园内尽显春韵、夏语、秋色、冬藏四季中别具一格的园林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溪水绕藏幽,清风注框景。全园以漏窗、圆门、旱溪、回廊、植物分隔成不同院落空间,目前园内以苍松、翠柏、榔榆、紫藤、雀梅、红枫盆景佳品为主,总计300余盆。</b></p> <p class="ql-block"><b> “藏幽茶舍”就坐落于山水庭园之中,游客品茗、话友、沉思、静心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逍遥津公园,水系发达,小品众多,一步一景,曲径通幽,景色宜人。</b></p> <p class="ql-block"><b> 园内楼台亭榭,多有分布,亭与亭之间,外形不同,风格各异,如“快活林”、“牡丹亭”、“豆叶亭”、“双鹤亭”等等,不仅给游客提供了众多的休憩场所,也把公园点缀得更具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古逍遥津”公园,脚下是三国故地,遥想当年,放眼当下,一股豪气油然而生。古人创造了不朽的典故,今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中华精神唯有不断传承与赓续,才能不负历史,再铸辉煌!</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5年5月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