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亲之旅(一)我的故乡在远方

罗晓军

<p class="ql-block">  每一段寻根之旅,都是一次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也是重新认知父辈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我来自何方?</p><p class="ql-block"> 2014年3月26日,我和姐姐妹妹及妻子一行五人,踏上了寻根探亲之旅。沿父辈成长轨迹,向祖辈探寻答案。</p><p class="ql-block">  此次成行,源于父亲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眷念。无论身在何方,父亲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父亲兄妹五人,大哥、二哥、大妹、小妹。兄妹年龄间隔比较大。大哥比父亲大11岁,比小妹大21岁。爷爷善良开明。五个孩子,一视同仁;只要好学上进,一律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奶奶走的早,家里给父亲年幼的小妹妹请了一个奶妈。长嫂如母,父亲的大嫂善良、质朴、勤俭,里里外外一肩挑。她负责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并教弟妹们一些生活技能。比如放学后,弟妹们围在灶台前,她教大家如何炒菜做饭。父亲会做饭,就是当年在这里打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童年的温暖,足以治愈一生的伤痛。为了弥补缺失的母爱,父亲和其大嫂、二哥一起,为两个妹妹童年遮风避雨。无条件关爱和稳定的情感支持,给妹妹们带来了一个温馨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大哥,毕业于成都齐鲁大学,他有长兄如父的担当。每逢暑假,大伯父都回来召集各家的弟弟妹妹十几个人,办补习班;年年如此。补习班有一段时间,用的是綦江“红色”资本家(解放后曾经任綦江县副县长)吴举宜准备结婚用的婚房。补习班,像学校一样,上下课打铃,课间有休息时间。在班上,大家做学校作业,复习和预习功课。梯次辅导,哥哥姐姐辅导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再辅导更小的。学风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家里的弟弟妹妹和其他的堂弟妹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成都租了一套房,陆陆续续把大家接到成都上学;负责照顾生活,辅导学业。带出去的弟妹们,贞姑、亮伯、荘姑、鹿伯、黎姑等十余人…基本上都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成为建设祖国的各类人才。</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成都上初中之前,在东溪镇家中,一直帮忙照料妹妹生活,辅导学习。去成都上学之后,寒暑假都回来干家务,有时还给妹妹补袜子、缝补衣服;带妹妹和侄儿侄女玩,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教授新知识,鼓励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 廖姑回忆说:“那时候,你父亲就像个小大人,我们就像跟屁虫。他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每到过年,父亲都要带妹妹和侄儿侄女放鞭炮。一边讲放炮技巧,一边护着他们,生怕出一丁点危险。</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老家放假回来的进步学生,组建了“南溪学习研究会”,传播革命思想。还教妹妹和侄儿等学唱《解放区的天》等许多革命歌曲。我大哥至今可以依然张口就来:“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p> <p class="ql-block">  离家30多米,是卷洞桥,清澈的东溪河水穿桥而过。父亲和堂兄、两个妹妹、姑姑家的表妹及大哥家的侄儿侄女,常到桥下的河滩玩。水性好的父亲和堂哥们在河里劈波斩浪;妹妹和侄儿侄女,在河滩捡石子,打水漂,摸鱼虾,搬螃蟹,也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大家喜欢看高台跳水,父亲和堂哥经常从桥上一跃而下,博得阵阵掌声。父亲还经常在桥上,和堂兄弟们玩削甘蔗比赛游戏。将一根甘蔗直立,一刀到底,谁削的甘蔗皮长,谁赢。赢者通吃,输者付钱。不管谁赢,妹妹们和侄儿侄女总能品尝到奖品的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  房子的后山上,家里有古木林和一大片果林。水果一般送人,从不主动卖。有二道贩子要批发,自己(重庆话:各人)摘,自己称,钱放桌子上即可。挂果时节,父亲经常带妹妹和侄儿侄女,去采摘新鲜的李子、桃子、桔子、苹果和广柑吃,水果管够。然后,去古木林捉迷藏和老鹰捉小鸡。</p> <p class="ql-block">  大伯父讲过一个父亲差一点成为成都十二桥烈士的故事。在成都上学期间,作为进步学生,父亲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在敌人对学校的一次大逮捕中,父亲因为回家取东西,躲脱了敌人的突然围捕。此次被捕的共产党员、进步学生,和在近年大逮捕中被抓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革命青年及其他爱国志士,在一二·七大屠杀中,即1949年12月7日夜间,在四川成都十二桥,被保密局特务头子毛人凤亲自下令,全部秘密枪决。</p><p class="ql-block"> 爷爷很喜欢父亲。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皇帝宠长子,百姓宠幺儿”。父亲50年参军时,要一路走到綦江集合。爷爷不敢送,躲在窗前,目送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止不住地流泪。此后一连几天,一句话都不说。</p><p class="ql-block"> 父亲临出发前,其大妹妹送了一条厚围巾;小妹妹则把自己最心爱的红领巾赠给哥哥。父亲回赠给其大妹妹一支英雄牌钢笔,给小妹妹买了新书包和文具盒。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父亲抗美援朝回国后,1957年回家探亲。返程前专门去照相馆,和老家的亲人们合影留念。可惜,小姑姑上学的江津师范学校,突然有活动,父亲和全家最宠爱的小妹妹的合影,就这样遗憾地、永远地擦肩而过了。</p><p class="ql-block">   1996年夏天,在姐姐的陪同下,父母踏上回老家之旅。在看望完重庆的堂姐、堂弟,准备去綦江时,父亲很激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不料,姐姐单位有急事,只能提前结束回老家行程,下次再来。离开重庆时,父亲依依不舍地望着通往綦江的路,20分钟一言不发,才含着热泪离去。</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籍贯,是重庆綦江东溪镇。我们先到重庆。</p><p class="ql-block"> 忠叔叔不顾年事已高,执意带我们坐轨道交通,看山城美景。并带我们去南岸莊姑姑家相聚。荘姑姑还是父亲在复旦大学重庆分校的校友。忠叔叔和莊姑姑,给我们讲述老家东溪故事。</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东溪陈罗夏三大家族中,陈家的谷子、罗家的顶子、夏家的房子路人皆知。罗家的罗振声曾与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出国深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罗振声的生平业绩载入了《黄埔将帅录》。<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的《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span>其词作者就是黄埔军校二期的罗振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他们的回忆下,不断修改、补充罗氏家谱。听他们回忆和父亲一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亲情和幸福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他们召集重庆的亲戚和我们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缪姐、姐夫和缪哥等亲人专门设宴热情款待。缪姐还专门到火车站接送我们。</p><p class="ql-block"> 忠叔的儿子开车带我们看山城夜景,游览重庆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 在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里江姐、小萝卜头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在磁器口、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大美重庆,让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目的地,是东溪镇。</p><p class="ql-block"> 东溪古镇原名万寿场,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南部,距重庆主城约50分钟车程。</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二年(619年)设丹溪县,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属“夜郞古国”。</p><p class="ql-block"> 因“紫气东来,溪水长流”而得名;素有“黄葛树下的重庆老家”之美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名镇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聚散错落有致,现存5000余棵黄葛树组成西南最大古树群;以及明清时期穿逗结构吊脚楼建筑群;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 它被誉为“川黔古道上的第一山水古镇”。</p><p class="ql-block"> 也是《傻儿师长》、《乡里人家》、《失孤》等影视作品取景地和美术学院长期写生基地。</p> <p class="ql-block">  綦江小姑姑的女儿,是一名英语老师。血脉相连,让第一次相见的我们,一见如故,特别投缘。</p><p class="ql-block"> 她让女儿开车带我们来到东溪镇祖屋。祖屋小垒座落在观音岩山麓,东边是双桥坝、竹林堂,西边是丁家湾。</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祖屋,寻觅爷爷奶奶及子女孙辈生活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听廖姑姑回忆,过了桥,进入下场囗;直往前就是万寿宫门前的那个大垻子(即广场,就是老百姓赶集的地方)。万寿宫的后面,座落很多的茶馆。解放前,爷爷每天早饭后,去茶馆并处理相关事务、从家到茶馆又从茶馆回家,两点一线,无论寒暑从不间断。</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祖坟前虔诚祭拜。希望爷爷奶奶和祖先们,在天堂安好,并福泽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住堂哥、表哥表弟家,受到他们热情款待。席间,我们分享信息,互诉衷肠。</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给小姑姑扫墓。和綦江亲人们游览农博园后,开启寻根探亲第二段旅程。</p> <p class="ql-block">  江河有源头,树木有根系。寻根问祖,是对祖先的敬仰,是对生命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通过走访长辈、实地探访、查寻祖籍、记录家谱;探寻家族根源,分享家族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了解到父亲原籍是江西泰和,在其高祖父时经商入川,办过东源冶金公司等实业。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经以经商和办书院等为生。泰和罗家哪一支,不详。</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费周折地查到了,老家留下的罗氏家谱字辈诗四十个字“清孝宗克若,子广大仰庭,良仕承先德,才华本有自,诗书启宏业,荣茂振意兴,文章乡邦国,理学兆继昌。”</p><p class="ql-block"> 网上搜了一下,只有一个罗家“良仕承先德,才华本有自”的字辈诗相近,但前后接不上。</p><p class="ql-block"> 家谱如何往上链接?寻根,依然还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借用屈原《离骚》中一句话作为结尾吧:</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文章中除自拍照片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