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p><p class="ql-block"> 一一《南京照相馆》观后感</p> <p class="ql-block"> 昨日观影《南京照相馆》,心绪如坠重铅,久久难以平复。银幕上那一幕幕揪心震撼的画面,恰似一副无形的枷锁,沉甸甸地压在心头。137分钟的光影流转,不是单纯的艺术呈现,而是历史穿越时空的呐喊。那些凝固在镜头里的苦难与不屈,让“铭记”与“和平”不再是空洞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 影片的剧情定格在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这个被战火压缩的封闭空间,如同棱镜,折射出乱世里的生存百态,邮差阿昌、馆主老金、演员毓秀……这些原本职业各异、素无交集的普通人,命运因这座照相馆骤然交织。为苟全性命,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却意外发现日军屠城的暴行胶片,从最初趋利避害的自保求生,到后来留存护送的毅然决然,他们在绝境中的觉醒与蜕变,让我们清晰窥见到人性深处的光辉与正义不灭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观影全程,百般情愫在胸中翻涌激荡。愤怒于日军的残暴与虚伪,他们在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却用“中日亲善”的摆拍粉饰太平,妄图用虚假的光影掩盖屠刀下的淋漓血腥;悲痛于无数无辜生灵的骤然消逝,鲜活的生命在侵略者铁蹄下如草芥般脆弱,目不忍视、心如刀绞;更深深感动于平凡百姓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勇敢与担当,他们本是为生计奔波的芸芸众生,却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挺直脊梁,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历史真相的壁垒,让黑暗中始终留存着不灭的希望火种。</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让历史有了温热的脉搏。16岁的邮差阿昌,面对日军的枪口曾眼神闪躲、诚惶诚恐,脚步踉跄。可当暴行胶片在手中发烫,当同胞的苦难在眼前铺展,生死考验终于燃起了心中的爱国之火,他从怯懦少年蜕变为坚毅的守护者。照相馆老板老金,带着南京人特有的热辣与耿直,面对日军的刺刀抵住家门,危难之时,他以市井智慧庇护众人,以决绝勇气保护和传送揭露日军罪行的胶片,那份“豁出去”的担当,堪比南京城墙上的砖石坚不可摧。戏子林毓秀最初对日军抱有幻想,遭受凌辱后如梦初醒,继而奋起反抗,最终巧妙地将日军屠城的胶片传递出去、公诸于世,他们身上闪耀的民族气节令人万分敬佩。</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最令我热泪潸然的一幕,是当众人蜷缩在照相馆躲避战火时,小姑娘怯生生的一句“还有好多地方没去过”,像一根细针刺破了死寂。老金默默拉起背景墙,将北京故宫的朱墙金瓦、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武汉黄鹤楼的楚天辽阔、万里长城的巨龙蜿蜒一一展示。大家轻声念着熟悉又遥远的地名,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锦绣山河的眷恋,更是对硝烟散尽后的无限憧憬。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早已如江河奔涌于血脉,纵是身处至暗时刻,这份对故土的深情、对未来的向往也从未熄灭。</p> <p class="ql-block"> 这些在历史洪流中渺小如尘埃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我们懂得:一个民族的脊梁从不是凭空而立,而是无数平凡生命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这些藏于市井的勇气与正义,让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走出影院,晚风轻拂,满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万家灯火。这份触手可及的安宁与繁华,与影片中的断壁残垣、生灵涂炭形成鲜明对照。如今盛世的每一缕阳光、每一盏灯火,都浸透着先辈们的鲜血与赤诚,都承载着他们曾拼死守护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却有宵小之辈试图否认、歪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其心可诛,其行可鄙。我们绝不能让历史的真相被篡改,更不能让先烈的鲜血白流。唯有铭记历史,方能懂得和平的珍贵,方能时刻保持警醒,不让悲剧重演;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凝聚民族力量,在复兴时代步履铿锵向前。</p> <p class="ql-block">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光影交织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今年是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它郑重提醒着每一个观者:那些凝固在胶片里的苦难与抗争不容遗忘,历史的血痕与微光不容蒙尘,民族的伤痛与坚韧必须铭记。愿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将这段岁月深植心底,不忘国耻、不负先烈。愿和平的阳光永远洒满中华大地,让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岁月长河中奔流不息、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