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枫溪窑外销瓷与法国官窑塞弗尔瓷器相互影响的关系》

黄伟中

<p class="ql-block">《潮州枫溪窑外销瓷与法国官窑塞弗尔瓷器相互影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作者:黄伟中</p><p class="ql-block">2025.08.11 阿中编辑于广州同福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前天,广州美院美术馆主任、副研究馆员薛燕女士发信息给我说,昨天下午两点,在越秀北路的越豪大厦9楼,有一场“中法陶瓷文化”的专家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十八世纪法国官窑塞弗尔瓷器及其洛可可中国风》,可报名参加。我因在潮州市博物馆工作中对潮州枫溪窑有所研究,知道其与法国的塞弗尔瓷器的中国风格有关,故引起我对此讲座的极大兴趣,遂即报名并得到召集人的欣然答应。于是,昨天下午,我参加了这次中法陶瓷文化的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会议签到,直接在门口广告版上签名。与会者约一百来人,我有幸遇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研究古陶瓷的同行同好冯素阁女士,与她建立了微信私聊。我还见到了曾一起办《乾坤剧场一一广州美院藏潮州木雕艺术展》的广州美院美术馆的薛燕女士、陈景茵女士这两位熟人。</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简短致辞之后是主讲法国嘉宾某女士的精采演讲,法语演讲配合银幕上的瓷器等照片和现代汉语的演讲词展示,令我等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昨夜至今天,我花时间写了如下听演讲之后的感觉文章,题目就叫《潮州枫溪窑外销瓷与法国塞弗尔瓷器相互影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州枫溪窑外销瓷(尤以镀金彩绘瓷、寄贴瓷花瓷及人物动物瓷塑为代表)与法国塞弗尔(Sèvres)瓷器,在18至20世纪的艺术交流中,既存在相互渗透的影响,亦展现出鲜明的风格分野。这种互动的纽带,既源于宗教传播的文化浸润,也依托于侨乡贸易的网络联结,以下从具体维度解析二者的关联与特质:</p><p class="ql-block">一、交流纽带:宗教传播与侨乡网络的双重联结</p><p class="ql-block">传教士的文化媒介作用</p><p class="ql-block">枫溪窑与塞弗尔瓷器的交流渊源,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入潮传教。19世纪后,法国天主教在潮州迅速发展,传教士于潮州城西北渔沧池购置土地,建起宏伟的“时钟楼”天主教堂。这些传教士在宗教活动中带来的塞弗尔瓷器,成为枫溪窑工匠接触欧洲制瓷技艺的重要窗口,直接推动了枫溪“大窑彩”等工艺的形成与发展,为两地瓷器的技术对话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侨乡贸易的桥梁作用</p><p class="ql-block">潮州作为著名侨乡,旅居东南亚的华侨群体庞大,且与故乡保持着紧密的人员往来与贸易联系。其中,在法属殖民地安南、柬埔寨、老挝等地的潮州华侨,更成为中法瓷器文化交流的特殊纽带——他们既可能将枫溪瓷器带往东南亚法属区域,也可能将受欧洲审美影响的器物或需求传回故乡,促成枫溪窑在造型、纹饰上对西方元素的吸纳,同时也让潮州瓷器的东方韵味通过这一网络间接影响着欧洲市场的审美取向。</p><p class="ql-block">二、镀金彩绘瓷:工艺互动中的风格分野</p><p class="ql-block">枫溪镀金彩绘瓷在清末民初迎来发展契机,受日本及欧洲釉上彩技术启发,孕育出“大窑五彩”等特色工艺。其金彩以繁密的金线勾勒见长,色彩浓艳明快,部分产品经汕头港远销欧洲,透着浓郁的民间实用气息。</p><p class="ql-block">塞弗尔镀金瓷器则以奢华鎏金工艺闻名于世,标志性的“玫瑰蓬巴杜釉”与“帝王蓝釉”搭配厚重金彩,多用于宫廷定制器皿(如茶具、花瓶)。虽受中国广彩、潮彩启发,却更着力融入洛可可风格的柔美曲线与立体浮雕,尽显宫廷艺术的华贵与象征意味。</p><p class="ql-block">二者虽同采釉上彩与镀金技法,但内核迥异:枫溪瓷的金彩服务于民间日常,塞弗尔的金彩则是权贵身份的符号。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枫溪外销瓷为契合欧洲市场偏好,可能借鉴了塞弗尔的鎏金纹饰,这种互动恰是传教士引入与侨乡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三、寄贴瓷花瓷:技术路径背后的文化取向</p><p class="ql-block">枫溪寄贴瓷花瓷以立体瓷花粘贴工艺为核心,常见于花瓶、盘碟装饰。其花朵造型写实鲜活,色彩饱满艳丽,题材多选取牡丹、菊花等蕴含民俗吉祥寓意的意象,产品主要流向东南亚市场,承载着民间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塞弗尔的瓷花艺术则在其前身文森纳窑时期便达到巅峰,1747年制作的“瓷花束”堪称典范——花瓣肌理细腻入微,甚至精准模拟虫蛀痕迹,将自然主义仿真技术推向极致。</p><p class="ql-block">两者的差异折射出文化侧重的不同:枫溪瓷花重“寓意”,塞弗尔瓷花重“写实”。而塞弗尔的自然主义风格,可能通过传教士带来的器物或侨乡贸易中的样本,间接推动了枫溪工匠对西方写实技法的吸纳,成为技术交流的隐线。</p><p class="ql-block">四、人物动物瓷塑:题材与技法的跨文化对话</p><p class="ql-block">枫溪瓷塑扎根潮汕民间艺术土壤,题材以传统人物(如寿星、观音)与动物(如公鸡、狮子)为主,造型带有夸张的表现力,色彩浓烈鲜明,尽显乡土文化的鲜活特质。</p><p class="ql-block">塞弗尔瓷塑则深受洛可可艺术浸染,多塑造欧洲贵族、神话人物(如布歇设计的《猎犬斗野猪》)及写实动物,注重动态捕捉与解剖结构的精准呈现,洋溢着宫廷艺术的典雅与严谨。</p><p class="ql-block">这种差异中亦藏着交融:部分枫溪外销瓷塑(如西洋人物题材)可能参考了塞弗尔的“中国风”设计——这类设计或许正是通过传教士传入的器物或华侨带回的图像资料得以传播——却始终保留本土造型基因;塞弗尔也曾仿制中国瓷塑(如乾隆像),但常不自觉融入欧洲审美视角,形成“各取所需”的跨文化再创作。</p><p class="ql-block">五、市场定位:贸易网络中的双重图景</p><p class="ql-block">枫溪瓷的市场定位偏向实用与亲民,主要服务于东南亚潮侨社群及欧洲中低端市场,以性价比与文化亲和力打开销路,其流向与华侨分布区域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塞弗尔瓷则是法国王室与贵族的专属定制品,象征着权贵身份——如路易十六购置的一套“中国风”茶具,单套价格高达600里弗尔,其价值早已超越实用范畴,成为权力与品味的载体。</p><p class="ql-block">尽管定位悬殊,二者却通过贸易网络产生交集:经汕头港出口的枫溪瓷,可能经澳门转口进入欧洲,与塞弗尔瓷器共同参与了18-19世纪的“中国风”(Chinoiserie)潮流,只是分别代表着民间工艺与宫廷艺术两条平行线索,而传教士与华侨群体,正是串联起这两条线索的关键纽带。</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枫溪外销瓷与塞弗尔瓷器的互动,恰似一场“自下而上”的民间贸易与“自上而下”的宫廷艺术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实现,离不开法国传教士的文化引入与潮州侨乡的网络传导。技术上,枫溪吸纳塞弗尔的镀金与写实元素,塞弗尔则从中国瓷器中汲取东方灵感;文化上,枫溪的“南洋风”与塞弗尔的“法式中国风”,皆是对异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今,二者的传统工艺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18至20世纪中法工艺交流史上生动的见证,持续诉说着跨文化碰撞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以上枫溪窑瓷器照片转载自《中国潮州窑》书中,特致谢忱!</p> <p class="ql-block">法国主讲贵宾演讲后,大会进入发言讨论阶段。冯素阁女士等专家学者踊跃发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