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高考篇

青春永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华北大正在被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抛弃"。就在今年高考录取季,一个惊人的现象出现了:江西三位能上清北的学霸集体"叛变",选择了其他学校把班主任气到解散家长群。这不是个案,而是一个信号-一中国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颠覆性巨变。当顶尖学霸都在逃离清北,咱们普通家庭的孩子上个二本、三本,还有什么意义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先来看一组扎心的数据:2025年大学毕业生1222万,比去年又多了43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工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达到8400万人。看起来,学历确实不值钱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真相是,我们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型,而我们的认知还停在上个年代。什么意思呢?1990年代初,全国大学生才60万。那个时候上大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是百里挑一的精英,是国家定向培养的管理者,毕业包分配,直接晋级机关、进国企,铁饭碗到手。可现在呢?大学生从60万变成了1200多万,扩张了20倍。但问题来了:社会上需要那么多坐办公室的"白领"吗?需要这么多管理岗位吗?显然不需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们的教育体系还在按30年前的模式运转,家长们的期待也还停留在"上大学等于好工作"的老观念里,供给和需求严重错配--这才是所谓"学历贬值"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深一层来看,真正的分化已经开始了。同样是大学生,有人毕业就失业,有人还没毕业就被抢,区别在哪?就在于你把大学当成混文凭的地方,还是能力训练场。这就像健身房,办了同样的卡,有人去了就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有人是真练。一年之后,前者还是一身肥肉,后者已经脱胎换骨。文凭就是那张健身卡,值不值钱,全看你怎么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放弃清北的学霸傻吗?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是最早看懂时代密码的人。举个例子,北大考古系听着高大上吧?可考古领域岗位竞争异常激烈,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远超实际需求。虽然北大考古系就业率很高但整体而言,这个专业的就业面相对狭窄,收入也不算高。再看上交大计算机系,虽然学校排名不如北大,但计算机专业硕士年薪普遍20到30万起步,优秀的能拿到更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彻底变了。30年前各行各业都缺人,学什么都有前途那个时候平台比专业重要,所以清北的孩子值钱。但今天不一样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在疯狂扩张,传统文史哲在极速萎缩;当年的"万金油"专业,现在成了"万人坑"。其实就像90年代,国企职工是金饭碗,私企老板被看不起;20年后呢?下岗的下岗、破产的破产,当年被嘲笑的个体户很多成了富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这些学霸的选择,是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他们不是不要名校光环,而是明白:在错误的赛道上,再亮的光环也照不亮前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再来说说那个气到解散聊天群的老师。他真的是在为学生感到惋惜吗?说实话,没有那么简单。在咱们的教育体系里,清北率就是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条:老师把学生送进清北,有奖金和晋升机会;有些学校更是把清北人数当命根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政府拨款、校长升迁、学校排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问题来了,这套评价体系是工业时代的遗产。那个时候社会结构简单,成功路径单一:考好大学、进好单位,一辈子稳定,"清北=成功"的公式是成立的。现在呢??网红月入几十万,程序员35岁被裁,公务员降薪成常态,成功的标准已经多元化了,评价体系却还在原地踏步。这就像用马车时代的规则来管理汽车时代的交通,不出问题才怪。老师的愤怒,本质上是旧秩序崩塌的恐慌--当学生不再配合"演出",整个系统的荒诞就暴露无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既然游戏规则在变,普通家庭的孩子还要不要上大学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答案是:不仅要上,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原因很残酷:在中国,学历是普通人参与社会分工的基础门槛。没有大学文凭,意味着你可能一出社会,就只能先做那些用身体换钱的工作--比如流水线工人、建筑工、外卖员、保安。这些工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没有积累。干十年和干一年,除了身体更差没有本质区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容易被替代。今天工厂在自动化,明天外卖用无人机,你的工作饭碗会随时变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要命的是认知困境。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不是智商不够,而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理解世界的框架、思考问题的方式,都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里,就像一直生活在山谷里的人,你跟他说外面有大海,他理解不了--不是他笨,而是他没有相关的经验和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最大的价值,就是把你从山谷带到山顶,让你看见更大的世界。这种视野的打开,是任何其他方式都很难替代的。很多人以为大学就是学知识,错了-知识在网上都能找到。大学真正的价值,是帮你完成一次人生"系统重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个什么叫"系统重装"??就是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交网络,都会被重新格式化和升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是思维训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不是教你背答案,而是教你怎么找答案:面对复杂问题怎么拆解?面对海量信息怎么筛选?面对不确定性怎么决策?这些底层能力,决定你未来能走多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次是社交破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老家,你能认识的最有出息的人,可能就是镇上的镇长但在大学,你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这种跨地域、跨阶层的连接,是普通人打破出身限制的唯一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关键的是,大学给了你一个容错环境。选错专业可以转,创业失败可以重来,谈恋爱分手还有下一个--这种低成本试错的机会,工作多年后可能就渐渐消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上什么大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怎么用这4年。你把它当文凭工厂,最后真的就只能拿一张破纸;你把它当训练场,就能脱胎换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最初的问题:普通大学还有必要上吗?在今天的中国,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不上大学,不是过得差一点点的问题,而是可能会被时代彻底抛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放弃清北的学霸,不是否定大学价值,而是在重新定义"值得"。他们看懂了这个时代:赛道比起点重要,能力比文凭重要。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们没有重来的机会,但我们有选择的智慧:选对城市,就选对了一半的人生;选对方向,就不会在错误的路上努力;选对心态,就能把普通大学读出不普通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住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但正因为如此,准备好头脑更重要。大学就是帮你准备头脑的地方,用好它,普通的起点也能创造不普通的人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