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五更,鸡鸣初破,云雾山先自醒来。</p><p class="ql-block"> 第一缕金光如同天神的指尖轻触山脊,沉睡的群峰在薄雾中缓缓苏醒。云雾似乳白的纱,自幽谷无声升腾,缭绕着青黛色的山腰,层层叠叠,恍若沧海在瞬间凝成柔波。</p><p class="ql-block"> 日轮一跃,金线霎时迸裂,雾被点燃成流动的琥珀,峰峦的轮廓便在光与烟的交织中时隐时现,仿佛蓬莱仙境遗落人间。</p><p class="ql-block"> 风过处,松涛低吟,云影微移,整座山在晨曦中轻轻呼吸,既庄严又温柔。</p><p class="ql-block"> 乳白的雾,像一幅巨大的经幡,自山脊垂落,掠过稻穗,漫过茶垄,又在翘起的飞檐上轻轻打了个结。</p><p class="ql-block"> 从山脚仰望,整座山仿佛浮在云上,观音阁恰如一颗半隐的心脏,随雾气一起搏动。</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这里不过是猎户与药农口中的地名:一条羊肠小道,几间守野猪的草棚。如今,它被善意一寸寸垒起,竟有了庄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想起谢朝英大妈。</p><p class="ql-block"> 她生于一九三九年,隆回县金石桥农家,连煤油灯也点不起。她不识字,却认得“善”字的写法——横是天,竖是地,那一点,是人心。</p><p class="ql-block"> 十六岁那年,山洪冲垮木桥,她望见对岸乡亲挽裤蹚水,两包稻谷被急流卷走,像两只无助的黄蝶。当夜,她卖了唯一的小猪,换得十二根杉木,又挨家敲门:“我出木头,你出力气,再出两根板凳大的力气,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后,新桥横溪。桥头无字,却刻进所有过桥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自此,“谢家妹子”成了“谢大善人”。</p><p class="ql-block"> 她攒下半生积蓄,领着众人修路、筑陂、开梯田,以行动教人为善。后来,她抬头望见云雾山——那座被云抱着、被雾暖着的山,忽然想:要是把它变成大家的山,多好。</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冬雪初落,观音阁的地基上,谢大妈用石灰画了一个圈:“观音就坐这儿,大家围着菩萨住。”</p><p class="ql-block"> 洞口石匠扛来錾子,怀化木匠背来刨子,隆回的母亲们把给儿女攒的嫁妆钱塞进功德箱。有人扛水泥,有人烧石灰,有人唱山歌,歌声串起散落的汗水,捆住千百颗心。</p><p class="ql-block"> 天池是两百多个夜晚用手电照出来的;善缘亭的十二根红廊柱,是七位老木匠用三个月刨出来的;欢荷池的圆形游廊,是三十七户村民把自家打家具的木料捐出来拼成的。</p><p class="ql-block"> 二〇〇三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阁上梁。晨雾浓得化不开,却遮不住漫山遍野的烛火。上万人沿青石阶而上,如蜿蜒的火龙。</p><p class="ql-block"> 谢大妈捧的不是红绸,而是一碗清水,洒在梁上:“菩萨喝口水,知道咱们的心是干净的。”</p> <p class="ql-block"> 二〇〇八年腊月二十三,灶王夜,谢大妈悄悄走了。</p><p class="ql-block"> 云雾山罕见地下了一场大雪,雪花落在观音阁瓦当,像给她盖了床素净的棉被。村民说,她是被菩萨接去听故事了。她讲了一辈子的故事,也该换她听听。</p><p class="ql-block"> 谢朝英大妈对村民的影响,不是一句口号、一纸文件,而是一连串“带着体温”的行动。她让“贫穷”两个字在云雾山下逐渐褪色,靠的正是以下四条最朴素、却也最有力的路径:</p><p class="ql-block">1. 先做给你看——“桥”的示范</p><p class="ql-block"> 十六岁卖猪修桥,桥成那天,全村第一次发现:原来“穷”可以被自己的力量搬走。这座桥像一枚楔子,撬开了村民“穷惯了”的麻木,也奠定了谢大妈日后说话的分量——她不是劝你干,而是先干给你看。</p><p class="ql-block">2. 再带你一起干——“路”的合奏</p><p class="ql-block"> 之后每修一段路、每筑一道陂,她都只出“第一桶石灰、第一把铁锹”,剩下的缺口用一句话填满:“我出一点,你出一点,路就到家门口。”她让每家每户的“一点”汇聚成“一片”,把个人善举变成公共习惯。十年间,村里通了车、茶青能下山、药材能进城,大家第一次尝到“一起变好”的甜头。</p><p class="ql-block">3. 把“好处”种回你家田里——“钱”的回路</p><p class="ql-block"> 山庄初建时,她让村民以土地、劳力、树木、手艺“入股”,年底按功德簿“分红”:谁家捐了几根梁、几担沙,都折成客房收益、药材收益。结果家家有“股份”,户户拿得到“红包”。利益与良心第一次不打架,大家发现:做好事原来也能让钱包鼓起来。</p><p class="ql-block">4. 把“善心”传成风俗——“节”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庙会,她坚持“不收门票、不设摊租”,只设“随缘功德箱”。上万香客吃住在村民家,香火钱直接流到民宿、菜地、草药圃。久而久之,六月十九成了比春节还热闹的日子,也成了教育孩子“善有善报”的活教材。谢大妈去世后,村民自发接棒办庙会,用仪式感把“善”写进了地方风俗,让影响跨代延续。</p><p class="ql-block">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 谢大妈先以行动破“心穷”,再用制度保“共赢”,最后以节日固“传承”。她把“善良”从一句道德口号,变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链、一份可代代相传的乡约。</p><p class="ql-block"> 天池莲叶接天,善缘亭飞角挂风铃;欢荷池三十七间客房,提供给来自怀化溆浦、洪江及邻县市的妇孺男丁做义工结善缘的休息室,任由这些守善之人自给自足和方便游人香客歺补,义工善举之人除了生产劳作之外,每歺也会自觉掏出伙食费延续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夜来月光镀游廊成银色,如一枚巨大的“善”字印章,盖在云雾山胸口。</p><p class="ql-block"> 今夏我再上山。</p><p class="ql-block"> 午后三时,雾散云开,阳光如金粉泼下,天池水面碎成万点金星。有位白发老人坐善缘亭剥莲子,小孙子吹莲心满池飞。“这是我奶奶种的莲,”老人说,“她跟着谢大妈栽第一棵藕秧时,才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云雾山庄不是被风景选中的幸运儿,而是被善意选中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当小沙江的花瑶凭“凉爽”爆红时,云雾山庄的冷清只是表象——它的热闹藏在老人剥莲子的指缝里,在孩子吹莲心的笑声里,在每一株被谢大妈手温过的草药里。</p><p class="ql-block"> 雾终散,云终开。善一旦扎根,便长成永不消散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观音阁鎏金佛面在夕阳里闪耀,如谢大妈半眯的眼睛,又如那粒最初落在贫瘠土地上的种籽——它已长成一片森林。</p><p class="ql-block"> 风过处,整座山都在轻声复述她的名字:谢、朝、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