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莲花寺石窟简介 莲花寺石窟分布在平定川口西面庙咀山底崖岩上。石窟座西面东,窟龛内容为五百罗汉,排列形成四个中心:佛涅槃横卧、金棺涅槃、舍利塔及庙宇建筑、八亿八千万众生朝佛。石窟开凿于唐代,宋代相续建成。题记年号有唐咸亨五年、天宝十载和宋绍圣二年等。 保护范围:东北至平定河南岸,东南至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西南至葫芦河南岸,西北至摩崖大龛顶西北5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至平定川河西南岸,东南至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西南至葫芦河南岸,西北至摩崖大龛顶西北1500米。</h3> <h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O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大第七分校,校址初设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 1943年春,辗转迁往陇东,彭绍辉任校长,杨尚高任政委,喻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下辖校部及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分别驻扎在东华池村及周围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和校部对面的山洼处,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 1946年4月,最后一批学员在东华池毕业;不久离开华池,奔赴各条战线,学校停办。抗大七分校学员在陇东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在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陇东山野开荒垦田、挖窑建舍、纺纱织布、开办作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3年2月、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两次将抗大七分校旧址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东华池塔简介 东华池塔,位于林镇乡东华池村宝塔半山腰,原名宝宁院山寺砖塔,因而得名,寺院早年毁。塔平面呈八角形,每面底宽2.8——3.2米,通高36.4米。七层楼阁式空心结构。第三、四层镶嵌碑记载建造年代,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安装塔刹,,历时21年。塔内原楼梯、楼板已毁。塔身东西辟门,以上各层正面均辟拱门,其余四面设假门,其门和假门相互交错、每层错落设置隔面相通。塔身表层作砖雕仿木结构门窗,柱、额枋、塔檐、平座、斗拱、椽飞、菱角牙子、瓦垄采用青砖凿磨而成。二层有平座,砖制仿木铺作,重台勾栏周围有砖雕花板、刻有万字回纹、云纹、奔鹿、飞凤、猛虎,大如意、小如意、腾龙、棱形万字回纹等浮雕,一、五、六、七层无平座,每个角子均有套兽,产桂风驿;塔体逐层收分。塔刹由花盖、莲花、宝瓶、相轮、宝珠共9件组成,在塔第五层西北面佛龛内存放一尊石佛像,通高81.7厘米,现存放华池县博物馆。经试掘,原塔院深距在塔院地表1.72米,有塔座,为四阶八边形,素土夯筑,第四阶距塔底部3.1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老爷岭关帝庙</h3> <h3> 范公祠简介 范公祠景区位于双塔省级森林公园之内,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为追念范仲淹,亦备后世拜谒。2006年6月县委、县政府启动修建范公祠,2009年8月落成,景区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200多万元,主要建筑有大殿、牌坊、照壁、朝天周、壁廊、望亭、钟鼓楼、石拱桥等景点。整体建筑采用歇山式仿宋建筑,灰砖青瓦、飞檐翅首、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范伸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3年),戍边庆州,曾携长子纯佑亲率将士,在华池山庄境内修筑大顺城,远守近攻、安抚诸羌、屯兵营田、安国定邦。使西夏不敢犯边,在此留下《渔家傲·秋思》等千古佳作。范伸淹先后与次子纯仁、四子纯粹四知庆州,功德卓著,特别是其先忧后乐的思想千古流传,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范伸淹先忧后乐的风范、刚正不阿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志、爱国忧民的信念、淡薄廉洁的作风、泛爱乐善的胸怀、博闻广知的学识、文武全才的智慧,不仅熏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且演绎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h3> <h3> 华池县博物馆简介 华池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东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古属禹贡雍州,为周人创业之地,农耕文化的源头之一。西魏始置县。后废县,隋、唐复置,五代时再废。1934年秋,成立华池县至今。华池文化遗存丰厚,名人英才辈出。中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遗址辛家沟、赵家岔洞洞沟举世瞩目;战国秦长城恒亘北端;秦直道纵贯东部一代名臣范仲淹修筑的大顺城等古城寨堡遍布南北;雕刻精细的金代双石造像塔天下名;工艺精湛的宋瓷及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引人入胜。华池是中华古文化和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华池县博物馆是我县文物保护、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12月,2003年9月迁入县城东山双塔森林公园。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中级2人、初级5人)。馆舍面积1180平方米,展览面积680平方米,馆藏文物2009件,其中珍贵文物606件(国家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573件)。另有境内双塔寺搬迁时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40多件,各类文物标本500多件及华池县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古塔、古城、寺院、庙宇、长城及革命遗址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华池县博物馆一直坚持走出去展览,请进来参观的服务形式,以“基础建设、改革创新、管理规范、业务提升”四大工程为抓手,凝心聚力,强化服务,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2008年,华池县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以来,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09年,新建博物馆大楼一幢。2011年竣工交付使用。2013年,我馆启动实施了博物馆升级改造和布展工程,新展览面积420平方米,一展厅为华池历史文物展。展出我馆珍贵文物200多件,辅助图片、文字展板20多件。展览以时代为序,全面系统展出了华池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时代文化发展脉络及历史实物。绝大部分展品为我馆馆藏精品,同时辅以少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图片介绍,达到了重点展示华池化石文化、青铜文化及宋金耀州瓷器等特色文物优势的目的;二展厅为佛教石造像展厅。展出我县双塔寺出土佛经、法器、彩绘、石刻及佛教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80多件,成为我省佛教展览的新特色。为保护我县境内先后发现和挖掘出土的120余通历代墓碑、寺庙碑、墓志铭、记事碑、纪念碑等。2014年新建石刻碑廊展,面积260多平米,年底完成了布展装饰等全部工作,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本展览共展出石碑16通,经幢1个,龙头碑头2个,并辅有少量的文字说明,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物13件。2019年我馆举办学教活动专题展览《华池青铜文物普华展》,共展出青铜器60多件,全面丰富了我馆的展览内容,也成为华池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的重要阵地。我们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了解华池、建设华池,使华池的未来更加辉煌。</h3> <h3> 双塔寺简介 双塔寺原名“石塔院”,原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豹子川,双塔寺塔基初建于北宋,金代正隆至大定年间(公1156-1189年)曾进行大规模维修和续建。主持修建的是华池寨主李世雄和主持僧人普恩、德敬。双塔曾位于深山之中,清末陇上文人李良栋挥笔留诗:“浮图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阁秀,清清流水照红颜。”从此姊妹塔的美名不径而走。一号塔高13.1米共13层,通体雕有菩萨像、佛像等3500余尊,二号塔高11.8米,共有雕像615尊,双塔之上,雕刻最多的就是佛说法像、佛坐禅像、菩萨问佛像。从雕刻的排列和数量来看,佛说法传教的场面无处不在,供养人也有身份之异,贫富不等,真实的反映了佛教在当时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信徒之众多。2000年3月24日和5月4日,一号塔两次被盗,8月4日公安机关将贩至台湾的塔体追回。文物部门即对寺院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建筑遗址10处,文物370余件,又在二号塔内发现西夏文书、藏文佛经、著名的“千岁香包”及文物140多件。为保护文物,弘扬古风,2001年9月华池县政府在县城东山公园内修建双塔寺,并将双塔从原址迁建于华池县城东山保护。历经沧桑的双塔高高耸立,势压群峰;山门巍峨壮观,殿宇雄伟庄严;钟声浑厚苍劲,香烟飘飘渺渺;其慕名观塔拜佛者络绎不绝。被誉为“身世最离奇的石雕古塔”。双塔不仅真实的反映了宋金时期,佛教在华池境内的兴盛与传播,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极乐世界的憧憬,更是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得以千古流传的最好见证。华池的双塔堪称是无与伦比的塔林瑰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大顺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二将川地区,是北宋时期由范仲淹主持复筑的重要军事要塞。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大顺城遗址地处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二将川,具体位于山庄乡西铁匠沟与赵拐沟交汇处西侧,依山而建,跨两山布局。该城始筑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庆历二年(1042年)由知庆州范仲淹主持复筑,作为北宋抵御西夏南侵的关键军事堡垒。 遗址现状与结构特征:城垣规模周长约3500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达6万平方米,现存残高4-5米,夯土城墙基宽4米、顶宽1.5米。 防御体系:遗址包含南北两城,东南角设瓮城(已塌毁),并通过水寨遗迹与古秦直道相连,形成立体防御网络。 文物保护:2015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通过纪录片和考古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历史价值。 相关文化意义:范仲淹在此驻守期间写下著名边塞词《渔家傲·秋思》,使大顺城成为融合军事史与文学史的重要文化地标。</h3>